<p class="ql-block"> 6月27日至29日,“2025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暨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交流展示周”活動在聊城東昌府古城舉行。這次活動匯聚138個項目、400余名傳承人進(jìn)行展演展示。河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商丘肘歌更是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為市民獻(xiàn)上精彩的巡游表演。伴著熱情的鑼鼓,肘歌隊“下枝”演員踩著鼓點,邁著舞步行進(jìn),而“上枝”小演員則不停地甩胳膊、甩腿、舞刀弄槍,讓游客驚嘆叫好。肘歌被稱為民間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種源于馱歌的傳統(tǒng)舞蹈,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種舞蹈形式獨特,融合了戲劇、雜技和歌舞表演,是一種集多種藝術(shù)形式于一體的民間舞蹈。肘歌的表演者主要是青壯年成人和2歲到6歲的兒童,成人演員通過肩上站立一兒童,擺出各種造型,進(jìn)行表演。這種表演分為“上枝”和“下枝”兩部分。下枝演員身上系有鐵裝,即俗稱的鐵坎肩,這是表演中的一個重要道具;上枝演員實際上是坐在一個托架上,通過鐵叉子卡住腰部進(jìn)行表演。因其技術(shù)性高和神秘感強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被譽為“無言的戲劇”和“空中芭蕾”。</p> <p class="ql-block">“上枝”小演員的爺爺告訴我,在表演肘歌之前要做非常嚴(yán)謹(jǐn)?shù)臏?zhǔn)備工作,首先要先給演員化裝。肘歌雖然是一種民間舞蹈,可是這種藝術(shù)形式吸收了很多戲劇方面的元素。因為肘歌只有舞蹈,沒有唱腔,觀眾只能依靠化裝或者服裝區(qū)別藝人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化裝就顯得特別重要。演員們在穿戴裝備時,我這才探到了肘歌的幾許神秘,<span style="font-size:18px;">掀開了肘歌神秘的面紗。下枝演員</span>穿鐵坎肩,是底裝的一個主要道具,沒有這個是不行的。鐵坎肩往演員身上一套,后面有一個鐵扣,扣住以后,系上兩條帶子,在后面把兩條帶子拉緊,底裝就是這樣。老人說。 鐵坎肩穿上了,下一步是穿表演時的服裝。肘歌的服裝采用的是古代戲裝,戲裝比較肥大,可以遮掩住鐵坎肩,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觀眾看見里面的結(jié)構(gòu),既能增加神秘感,又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p> <p class="ql-block">成年演員穿戴好,下面即是小演員開始裝束了。 老人說,小孩叫“上枝”,下面這只腳是假的,小孩表演時看上去是站著的,實際上是坐在一個托架上。小孩坐在上面,腿往下一蹬,拿繩綁好。另外那只腳也是假的,用褲子套著綁好,把腳裝在里面,兩個一樣高。小孩子這樣綁好以后就沒法站穩(wěn)了,只能讓跟著的大人抱著或者躺下了。 老人說,參加肘歌表演的“上枝”一般都是“下枝”的子女或親戚,且年齡不超過6歲,主要是考慮負(fù)重。一個小孩有20公斤左右,加上鐵架子,有三四十公斤重。</p> <p class="ql-block">小演員也裝扮好了,演出即將開始,這時候,只見小演員的爺爺拿起一根約有兩米長、頭上分叉的長棍,用它卡住小孩的腰部,下面的人彎腰安好后,用叉子往上送,小孩上去就可以演了。 伴著的鑼鼓,肘歌隊就開始繞廟會表演?!跋轮Α辈戎狞c、邁著舞步不斷行進(jìn),“上枝”小演員在上面,并不停地甩胳膊、甩腿、舞刀弄槍,人們從遠(yuǎn)處看像是一隊穿著戲裝的人物從人群的頭頂上走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