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稱:郝霞客 美篇號:476076163 春花簇擁下的中華門一角 中華門北側內秦淮河上,正對中華門的鎮(zhèn)淮橋又稱南門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華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華門俯視圖</h3> 中華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路南端,坐北朝南。位<div>于南京老城城南,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城門之一。門前、后有內、外秦淮河流經,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zhèn)淮橋,是南京老城南的交通咽喉。</div><div><br><div><br></div><div> 中華門是國內現(xiàn)存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設計最奇巧的古代城門。有四道城門,三座內甕城組成,整體呈 “目” 字形結構。主城臺是南京十三座都城城門中唯一 一座兩層結構的城臺。加上東西馬道下的藏兵洞,共計 27 個藏兵洞,可藏兵三千,藏糧萬擔。<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h3>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都南京,都城延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墻,擴建東、北兩面的城墻,周長達32·276公里。城墻共有13個城門,規(guī)模巨大,氣勢宏偉,為我國第一大城墻。</h3> <h3> 中華門明朝稱聚寶門,公元1931年改用今名。“中華門”三個字,為蔣介石親筆所題。中華門是在南唐都城南門故址上重建,為南京的南大門也是最大的城門。</h3> 整個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極為堅固。 所用材料均為長0·8——1·39米,寬0·7米,厚0·26——0135米左右的巨型條石和長0·4米,寬0·2米,厚0·10米的城磚。<br> 此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上下高20·45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主城門與三道內甕城城門南北貫通,規(guī)模巨大、堅固而厚重。 每道門都設有一門一閘,門是雙扉包鐵門,閘是千斤閘,一旦敵軍攻入,四道千斤閘可迅速落下,形成 “甕中捉鱉” 之勢。 “中華門”三個字是蔣介石題 <h3> 中華門有四道城門,三座甕城組成,固若金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斤閘閘門的石槽</h3><div><br></div><div> 南京中華門的千斤閘是中華門甕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div> 千斤閘中間為楠木結構,外面鑲著石板,每道閘門寬約 6 米,高約 6.5 米,厚度約 9 厘米,質量可達 1990 公斤左右。閘門上設絞關石,在城門中層藏兵洞的正中南端,東西兩側墻壁上各有古時用于固定絞關木柱的孔槽,寬約 22-23 厘米,深約 18-20 厘米。 中華門共有四道券門,每道門都設有千斤閘。在古代戰(zhàn)爭中,一旦敵軍從城外攻入,四道千斤閘可以在幾秒之內迅速落下,將敵人困在甕城之中,形成 “甕中捉鱉”“關門打狗” 的態(tài)勢,此時守城士兵可在城墻上居高臨下攻擊敵人,輕松殲滅被困敵軍。 如今,中華門的千斤閘因戰(zhàn)火等原因已不復存在,但閘門的石槽等遺跡仍然保留,從這些遺跡中仍能看出當年的機關原理,讓人感受到中華門甕城防御體系的精巧設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甕城的城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游人進入甕城的城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甕城中的藏兵洞與城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兵洞</h3> <h3>角落上傳說是聚寶盆的掩埋地,許多游人都聚集在這里。</h3> 627 聚寶盆埋藏遺址 <h3> 吳人沈萬三,得聚寶盆成巨富,大明國立,洪武帝設計奪盆,埋此以旺國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升獻策</h3>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 年),朱元璋攻婺源久攻不下,聽鄧愈介紹后將朱升請到幕府請教進取之道。朱升提出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的九字立國方略。朱元璋大加贊許并采納,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只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后才改稱吳王。此后朱升還在軍事上為朱元璋提供大量謀略,為明朝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元璋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升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甕城的城門(中間)與藏兵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兵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甕城的城門內</h3> 從甕城的城門內進入藏兵洞的小門(上下)藏兵洞之間是互通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兵洞內部</h3> 甕城中共有27個 藏兵洞 ,整個甕城可以藏兵3000多人。 整個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據(jù)說小鬼子用炮轟都沒倒,比水泥都堅實喲! 墻磚,為防止制磚人偷工減料每塊墻磚都刻上制磚人的名字,幾百年過去了,許多墻磚上的字還依稀可見。 甕城內的登城人行道 甕城內的登城人行道 <h3> 三道內甕城,整體呈 “目” 字形結構。兩側是登城馬道和人行道,連接到城墻。</h3> 甕城中層有7個藏兵洞,下層有6個藏兵洞,最上層的鏑樓1937年被日軍炮火損毀已不存在。 <h3>中層的主城臺上有7個藏兵洞和一層城門</h3> 南京十三座都城城門中,只有中華門有上下兩層結構的主城臺。最上層的鏑樓1937年被日軍炮火損毀已不存在。 在甕城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 第三道門里的甕城。 在甕城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 在甕城城中層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一角 在甕城的中層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的一個城門。 <h3>甕城中層的城墻墻面,也是圍繞3座甕城的通道。</h3> 在甕城中層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及其城門 在甕城中層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及其甕城內的登城階梯 在甕城中層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及其登城階梯 在甕城中層城墻上居高臨下看到的甕城、甕城城門及其甕城內的登城階梯。 站在中層的主城臺藏兵洞內看到的甕城城墻和城墻外的房屋建筑(上下) 中層的主城臺的藏兵洞內,現(xiàn)在是展覽館。 中層層的主城臺藏兵洞內,現(xiàn)在是展覽館。 聚寶門(中華門)復原模型(1:80),每一道城門上都有鏑樓。 <h3>中華門西側的城墻、城墻上的中華西門及其城墻下的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華西門</h3> 中華門西側的登城馬道、和中華西門。 中華門西側的登城人行道和登城馬道。 中華門西側的登城人行道和登城馬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華門西側的登城人行道和登城馬道、</h3> 站在城墻 下 看到的 登城馬道與人行道,這是與其他古城墻的不同,一般古城墻都沒有登城馬道。在南京,古代的將軍們可以騎著馬登上城墻。 站在遠處看到的中華門西側的甕城城墻、登城人行道、登城馬道、中華西門。 登上城墻后自上而下看到的中華門 西側的 登城馬道和登城人行道以及經過中華西門的公路。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站在城墻上自上而下看到中華門 東 側的甕城城墻、登城人行道、登城馬道。</h3> 甕城東側的城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華東門</h3> 登上城墻后,從城墻的垛口看到的外秦淮河及其岸邊的建筑 城墻上 城墻上 城墻上 城墻并不是筆直的 <p class="ql-block">城墻上陳列了許多古代的兵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型車弩</h3> 巨型車弩, 進攻型武器,射程遠,精準度高,有時也在箭身附帶火藥,是導彈的雛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拋石機</h3> <h3> 進攻武器,適合破壞城墻,殺傷有生力量的重武器,打亂排兵布陣,威力巨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拋石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礌石</h3> <h3> 是明朝時期防守城門的重要武器之一。是用青石鑿成的大小不一的圓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代大炮</h3> 明朝為了鞏固政權和抵御外敵入侵,在軍事上大量的使用火炮,威力巨大,殺傷力強,不足之處是較為笨重。展示的火炮是仿明代的鐵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狼牙滾石</h3> 代防御性武器,一般在高處陣地使用,可打亂排兵方陣,對進攻士兵有較大的殺傷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發(fā)車弩</h3> 古代中型進攻型戰(zhàn)車,可一次發(fā)射數(shù)支長箭??晒趄T兵和城堡。 <p class="ql-block">城墻上看到的城墻北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看到的城墻北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看到的城墻北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看到的城墻北側的建筑</p> 站在城墻上看到的中華門南側平靜的外秦淮河上的長干橋及其岸邊建筑。(上下)及其遠處的大報恩寺和寺內的琉璃寶塔。 城墻上看到的外秦淮河 城墻上看到的外秦淮河 中華門及其甕城是明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設計巧妙,三座甕城、四道城門,精巧地設計,體現(xiàn)了古代軍事防御與建筑工程的高超技藝與睿智。 中華門與明城墻歷經六百多年風雨滄桑,共同見證了朝代更迭,歷史風云的變換與城市發(fā)展。精湛高超的設計、筑城技藝,是中國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雖歷經滄桑仍保留了古樸風貌,是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遺存,也是是研究古代工程管理制度的實物資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2017年3月20日攝于南 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