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我懷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對往昔的追憶,踏入位于北京海淀區(qū)的圓明園東門,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懷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 進入圓明園,仿佛踏入了歷史的長河。沿著方河河畔漫步,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條流動的銀帶。河畔的柳樹隨風搖曳,柳枝輕拂水面,泛起層層漣漪。漫步其間,仿佛能聽到歷史的低語,那些曾經(jīng)的輝煌與滄桑,都在這寧靜的河畔訴說著過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過方河,我來到了西洋樓遺址,這里曾是圓明園的精華所在。圓明園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的皇家園林,從1709年開始修建,經(jīng)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六代清朝皇帝,到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一共經(jīng)營了151年。圓明園還是世界上投入最多的皇家園林,共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建成后的圓明園讓世界震驚,被稱為“萬園之園”,是我國古代園林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對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打、砸、搶,能拿走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地砸毀,最后英法聯(lián)軍的主帥額爾金下令火燒圓明園,300多名宮女和太監(jiān)葬身火海,慘叫之聲直沖云霄,不絕于耳,當時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三年后的1863年,額爾金任英國的印度總督,在印度的一個小鎮(zhèn)遭雷擊引發(fā)大火,其尸體與房屋同樣燒了三天三夜,被民間稱為“因果報應”,大快人心!到了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他們又對圓明園進行了搶掠,這座萬園之園遭到了徹底的毀壞。</p> <p class="ql-block"> 上面這幅遺址圖片我們可以在小學五年級上的語文課本上看到,叫”大水法”,現(xiàn)在是圓明園的標志性建筑,為西洋樓景區(qū)核心景觀之一,以中西合壁的建筑藝術(shù)和獵狗逐鹿噴泉聞名于世。大水法以石龕拱門為背景,中央設獅子頭向下噴水,經(jīng)過7 層水塔,形成7 層水簾瀑布;前方橢圓形水池布置“獵狗逐鹿”噴泉:銅鹿角噴水8道,10只銅獵犬口噴水射向鹿身,象征西方羅馬神化中獵人蛻變?yōu)槁沟牡涔省?jù)介紹,大水法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13級方形噴水塔,塔內(nèi)設44根銅管噴水,全開時水聲如雷,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在大水法的北面,是遠瀛觀,這里曾是容妃生活和娛樂的場所。容妃因貌美體香,又稱“香妃”,是乾隆帝最寵愛的妃子,故專門在此給她一人建了這一宮殿式寓所。這座建筑坐北朝南,造型構(gòu)思奇特,融匯歐洲巴洛克風格和我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無論是雕花還是造型均精美異常,可如今看到的卻是殘垣斷壁,令我唏噓不己。</p> <p class="ql-block"> 在大水法的對面就是觀水法,是乾隆皇帝欣賞大水法噴泉景觀的觀景平臺,是圓明園的重要遺存,展現(xiàn)了中西建筑藝術(shù)交融的歷史價值。觀水法建于1745至1759年的乾隆年間,其核心建筑包括漢白玉寶座臺基、五件石屏風及巴洛克式石門,屏風雕刻西洋軍旗與刀劍等紋飾,體現(xiàn)中西文化結(jié)合的設計理念。作為帝王觀景臺,它與大水法噴泉群南北對應,十分和諧。</p><p class="ql-block"> 觀水法的平臺空曠而寂靜,仿佛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與如今的落寂。我久久地佇立,心中滿是對歷史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離開觀水法,我踱步至海晏堂。海晏堂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位于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的中心位置,是西洋樓建筑群中最大的一組建筑。其設計融匯歐洲巴洛克風格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展現(xiàn)出獨特的中西合壁之美。海晏堂的主體建筑呈半圓形排列,中央設有一座大型噴泉,周圍分布著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這些銅像按時輪流噴水,每到一個時辰,對應生肖的獸首便會從口中噴水,十二時辰輪流交替,構(gòu)成奇妙的計時景觀。每天到了午時,也就是正午時分,對應的馬首噴水的時候,其他的獸首也會跟隨它一起噴水,場面華麗壯觀。這樣的設計據(jù)說是因為雍正和乾隆都屬馬,這也應了“為馬首是瞻”這句成語。因為它有報時功能,所以它還有一個俗稱,叫“水力鐘”。</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為止,國家已通過各種渠道找回了流失于海外的馬、鼠、兔、牛、虎、猴、豬等獸首。龍首被一位華人在巴黎拍賣會上以240萬歐元拍下,存放在我國臺灣省。不過,我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蛇、羊、雞、狗一定都會全都回家,十二生肖獸首一定會再度團聚。</p><p class="ql-block"> 海晏堂之名“海晏”取自唐代《文苑英華》中的“河清海晏,國泰民安”,寓意天下太平、國家安寧,這自然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望,然而,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的一把大火和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再次損毀,使這里成為了一片廢墟,使國人的愿望化為了泡影,令國人痛心疾首。</p> <p class="ql-block"> 離開海晏堂,向東步行十分鐘,便到了線法山。線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約8米。因為當年乾隆皇常喜騎馬順山盤旋而上,故此路迂回曲折,以至于總給人一種半天走不到盡頭的感覺,所以當時俗稱“轉(zhuǎn)馬臺”。在山頂上建有一座雙檐八角四卷西式?jīng)鐾?,供乾隆皇帝騎馬游覽時休憩。站在涼亭內(nèi),可俯視大水法、遠瀛觀,東則可遠眺方河及線法畫。</p><p class="ql-block"> 線法畫位于西洋樓景區(qū)最東端,是在方河東岸修筑的七道對稱的八字狀斷墻,墻面懸掛西方景物油畫,在線法山東眺,形成透視深遠的西方街市民居風光。該景也稱線法墻,據(jù)說當年乾隆為了討好香妃,此處常掛反映新疆阿克蘇地區(qū)街市的風景畫。香妃是新疆葉爾羌(今莎車縣)人,經(jīng)常思念自已的家鄉(xiāng)。自從線法墻掛了自已家鄉(xiāng)的油畫,香妃一旦思念故鄉(xiāng),就可以站在線法山向東眺望,就像看到家鄉(xiāng)一樣。</p> <p class="ql-block"> 稍后,我來到了大水法遺址東側(cè)的雨果雕像前。這尊雕像是2010年為了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而設立,由法國雕刻家娜什拉·凱努創(chuàng)作,每天來此瞻仰的人絡繹不絕,我靜靜地站在雕像前,心中充滿了對雨果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雨果是19世紀法國最偉大作家之一,在世界享有盛譽,《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世界名著是其代表作,影響了并仍在影響著無數(shù)國人。1861年,即火燒圓明園的第二年,他在著名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譴責道:“兩個強盜,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位偉大的法國作家,拋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跨越了國界,以其正義的筆觸為圓明園的遭遇發(fā)出了憤怒的吶喊。他的話語,如同一把利劍,直刺侵略者的心臟,讓世界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惡嘴臉,那鋒利的言辭仿佛是歷史的審判,讓侵略者無處遁形;又似一盞明燈,照亮了那段黑暗的歷史,讓正義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那明亮的光芒仿佛是歷史的希望,指引著我們前行。</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輝如一層薄紗,灑在圓明園的每一寸土地上,給這片古老的園林披上了一層神秘而莊重的色彩。我緩緩走出園門,心中五味雜陳。這次圓明園之行,讓我見證了曾經(jīng)的輝煌與如今的滄桑,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歷史的沉重與意義。</p><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讓世界驚嘆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在侵略者的暴行中化為灰燼,殘存的石柱如同不屈的脊梁,訴說著民族之殤。腐朽的清政府閉關(guān)鎖國、任人宰割與侵略者掠奪焚毀的野蠻行徑,共同釀成了這場文明之劫。今天的我們,當以史為鑒,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守護文化遺產(chǎn),更要讓祖國強大,讓歷史的悲劇永遠成為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