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鳳地板龍?,當(dāng)?shù)胤Q為“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種獨(dú)特的民間龍舞,主要流傳于武陵山腹地來鳳縣的大巖板和板沙界兩個相鄰的土家山寨。這種舞蹈具有300多年的歷史,每逢春節(jié)和端午節(jié),當(dāng)?shù)卮迕駮叽甯Z寨表演地龍燈,深受群眾喜愛。地龍燈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具有驅(qū)瘟鎮(zhèn)邪、祈求人壽年豐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p><p class="ql-block">地龍燈是土家族民間藝術(shù)的瑰寶,其舞蹈套路和動作現(xiàn)存12種,包括“龍出水”、“龍搶寶”、“龍飆灘”等。地龍燈表演不用木棍,由一人舉“圓寶”(龍珠)引導(dǎo),九人藏在龍衣內(nèi)依次抓腰帶,全憑感覺和默契配合,使龍舞動作靈活多變,氣勢逼人。地龍燈還常常與鳳、虎、龜、蝦等同場表演,場面熱鬧壯觀?。</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藝和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地龍燈的制作工藝復(fù)雜,龍頭自己雕,龍衣用麻布口袋縫制。表演時,舞者們默契配合,動作靈活多變,形象栩栩如生。地龍燈反映了漢文化、楚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融,是中華民族一體多元文化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傳承與發(fā)展</p><p class="ql-block">來鳳縣的地龍燈表演在1986年通過省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播出,1992年為臺灣攝制組展示并受到好評。當(dāng)?shù)厝肃嚤笫堑谌鷩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項(xiàng)目龍舞(地龍燈)代表性傳承人,他長期投身地龍燈傳承,自籌資金制作道具并組織民俗表演活動,培養(yǎng)年輕傳承者,促進(jìn)技藝與地方文化旅游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