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臺山傳奇</p><p class="ql-block"> (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那悠遠的歲月長河中,五峰山仿若被命運遺忘的角落,始終籠罩在惡劣氣候的陰霾之下,當?shù)氐霓r(nóng)民們望著干裂的土地,滿月心悲戚,仿佛置身于無盡的黑暗深淵,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這一日,文殊菩薩云游四海,途經(jīng)五峰山。眼前百姓們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景象,如同一把銳利的鋼刀,狠狠地刺痛了他那顆慈悲為懷的心。菩薩心中慈悲大起,宛如澎湃的潮水,當下便下定決心,定要拯救這些受苦受難的蒼生。</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薩知曉,在那遙遠的東海龍宮,藏著一塊神奇無比的“歇龍石”。此石擁有著超凡的神力,只要將其放置在五峰山,便能如同神奇的魔杖,讓這干燥酷熱的氣候瞬間變得濕潤清涼,為這片苦難的土地帶來生機與希望。于是,文殊菩薩慈悲地化作一個普通的化緣和尚,身著簡樸的僧袍,腳蹬芒鞋,一路風餐露宿,向著東海龍宮而去。</p><p class="ql-block"> 歷經(jīng)無數(shù)艱辛,文殊菩薩終于來到了神秘的東海龍宮之外。遠遠望去,那塊傳說中的巨石便映入眼簾,宛如一座巍峨的小山,散發(fā)著神秘而柔和的光芒。還未靠近,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涼之氣便撲面而來,仿佛能驅散世間一切的燥熱與煩悶。文殊菩薩穩(wěn)步走進龍宮,那華麗而莊嚴的龍宮內部,珍寶閃爍,光芒耀眼,但菩薩心中毫無雜念,唯有拯救蒼生的堅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見到東海龍王后,文殊菩薩雙手合十,恭敬而誠懇地說明自己想要借歇龍石的來意。龍王聽聞,不禁面露難色,眉頭緊緊皺起,無奈地說道:“大法師,您若借別的任何東西,我定當慷慨相贈,絕無二話??晌í氝@塊歇龍石,實在是不能借??!這歇龍石乃是我耗費了幾百年的心血,從幽深的海底艱難打撈上來的。我那些龍子龍孫們每日辛勤勞作歸來,皆是靠著它來消暑解乏、歇息養(yǎng)神。您若將它借走,他們可就失去了安身歇息的寶貴之地啊?!?lt;/p><p class="ql-block"> 然而,文殊菩薩一心只為五峰山的百姓擺脫苦難,他懷著滿腔的悲憫,反復向龍王表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此次前來,純粹是為了拯救那里無數(shù)受苦的眾生,懇請龍王大發(fā)慈悲,伸出援手。</p><p class="ql-block"> 龍王心中實在是萬分不舍,不愿將這神石借出去。但面對眼前這位慈悲為懷的文殊菩薩,又實在不好直接拒絕。他目光在文殊菩薩身上打量,見他身形文弱,一副普通和尚的模樣,心中暗自思忖:這石頭如此沉重,猶如一座大山,量他也絕無可能搬得動。想到此處,龍王勉強答應道:“神石太重了,這世間根本沒人能幫你搬運。你若能憑一己之力拿得動,那就盡管拿走吧。”</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薩聽聞,心中一喜,連忙謝過龍王。他緩緩走到神石跟前,口中念念有詞,剎那間,奇異的光芒閃爍,那原本巨大無比的石頭,竟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迅速縮小,最終變成了一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輕輕俯身,將彈丸拾起,放入袖筒之中,隨后身形一轉,飄然而去。龍王見狀,驚得目瞪口呆,下巴幾乎要掉到地上,心中懊悔不已,直怪自己小瞧了這位看似平凡的和尚,可此時已追悔莫及。</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薩帶著歇龍石,日夜兼程,回到了五峰山。彼時,五峰山正被烈日無情地炙烤著,大地干裂,一道道巨大的裂縫如同惡魔猙獰的嘴巴,仿佛要將世間萬物吞噬。百姓們在干旱和炎熱中苦苦煎熬,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助。文殊菩薩心急如焚,立刻將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之中。</p><p class="ql-block"> 剎那間,奇跡如同絢爛的煙火般綻放。五峰山的氣溫瞬間如同斷崖式下降,變得清涼宜人,仿佛從酷熱的地獄一下子墜入了涼爽的仙境。原本干裂得慘不忍睹的土地上,仿佛被注入了神奇的生命之力,開始長出嫩綠的青草,那一抹抹翠綠,如同希望的火苗,在風中輕輕搖曳?;氖彽纳焦纫苍谶@神奇的力量下,瞬間變成了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牛羊歡快地奔跑著,發(fā)出愉悅的叫聲。</p><p class="ql-block"> 人們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歡呼雀躍起來。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文殊菩薩的感恩之情,那感激的淚水,如同決堤的洪水,洶涌而下。為了紀念這件意義非凡的大事,大家一致決定把這條山谷命名為清涼谷,并在附近精心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為清涼寺。從此,五峰山也正式改名叫作清涼山,也就是后來聞名遐邇的五臺山。這座神圣的山脈,因為文殊菩薩的慈悲與神力,開啟了它輝煌而傳奇的新篇章,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敬仰的圣地,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希望與信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時光匆匆流轉,歷史的車輪緩緩駛入了清朝。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五臺山又迎來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順治皇帝,這位滿族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自幼年起,便仿佛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對佛教有著濃厚得近乎癡迷的興趣,尤其對禪學更是推崇備至,仿佛禪學那深邃的智慧之光,能照亮他內心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在他的后宮之中,有一位寵妃董鄂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容貌出眾,美得傾國傾城,而且聰慧好學,才情過人。在順治皇帝的熏陶與影響下,董鄂妃對佛學也漸漸有了頗深的造詣,她與順治皇帝在佛學的世界里相互交流、相互啟迪,感情愈發(fā)深厚,因此更受順治皇帝的寵愛,兩人如同并蒂蓮花,形影不離,恩恩愛愛。</p><p class="ql-block"> 順治十七年,對于順治皇帝和董鄂妃來說,本應是充滿喜悅與希望的一年。董鄂妃誕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小生命的降臨,如同冬日里的暖陽,照亮了整個皇宮。順治皇帝欣喜若狂,滿心歡喜地將所有的愛與期望都傾注在這個孩子身上,甚至已經(jīng)開始滿心歡喜地準備將這個孩子立為皇太子,期待著他將來繼承皇位,延續(xù)大清的輝煌。然而,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仿佛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這個可憐的孩子僅僅在世間存活了三個月,便匆匆夭折。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如同一記晴天霹靂,瞬間將董鄂妃的心擊得粉碎。她整日以淚洗面,傷悼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不久后,便在承乾宮香消玉殞,年僅二十二歲。</p><p class="ql-block"> 董鄂妃的離世,讓順治皇帝陷入了無盡的悲痛深淵,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那一刻崩塌。他親自飽含深情地撰寫了《董鄂后行狀》的悼文,數(shù)千言的悼詞,字里行間都流淌著他對董鄂妃深深的眷戀與無盡的哀思,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仿佛每一個字都滴著他心頭的血。按照董鄂妃的遺言,順治皇帝懷著悲痛欲絕的心情,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為董鄂妃舉行了莊重而肅穆的佛教葬儀,將其火化。</p><p class="ql-block"> 董鄂妃的離去,讓順治皇帝覺得世間再無留戀,萬念俱灰,心中萌生了出家為僧的強烈念頭。他不顧朝中大臣們的苦苦勸阻,不顧世俗的眼光與皇家的威嚴,在辦完董鄂妃的喪事后,毅然決然地請茚溪和尚為自己剃了發(fā),那一縷縷青絲落下,仿佛也斬斷了他與塵世的最后一絲牽掛。</p><p class="ql-block"> 順治皇帝落發(fā)的消息,如同一場迅猛的風暴,迅速傳開,震驚了整個朝野。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聽聞后,大驚失色,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急忙馬不停蹄地趕到皇城西苑萬善殿,苦口婆心地勸說順治皇帝放棄出家的想法,言辭懇切地向皇帝闡述出家之舉對國家、對社稷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他憤怒地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和尚,以懲戒他為皇帝剃發(fā)這一“大不敬”之事。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順治皇帝終究無奈地放棄了出家的打算,心中卻滿是痛苦與無奈,如同一只被困在牢籠中的猛虎,徒有掙扎,卻無法掙脫命運的枷鎖。</p><p class="ql-block"> 但順治皇帝終究因為過度憂傷,身體如同風中殘燭,每況愈下。在順治十八年正月,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皇帝,帶著滿心的悲痛與遺憾,病逝于皇宮。他的離去,如同巨星隕落,讓整個皇宮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后來,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即位。康熙皇帝,這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先后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其實,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并非如民間所傳是為了尋找出家的父親,而是有著更為深遠的政治考量。他深知五臺山佛教在蒙古地區(qū)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能吸引著蒙古各部的人心。他希望通過利用五臺山佛教來“柔服蒙古”,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治,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p><p class="ql-block"> 在康熙皇帝的某次五臺山之行中,陽光明媚,天空湛藍如寶石。他帶著一眾隨從,身著便服,在山間悠然行走。當路過一座古老的寺廟時,突然,一陣悠揚而清脆的鐘聲,如同天籟之音,在山谷中悠悠回蕩。那鐘聲仿佛有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瞬間穿透了康熙皇帝的心靈,讓他原本略顯疲憊與繁雜的內心,感到無比的平靜與安寧。</p><p class="ql-block"> 他懷著好奇與敬畏之心,走進寺廟。寺廟中,香煙裊裊,彌漫著一股寧靜祥和的氣息。在禪房內,他看到一位老和尚正在靜靜打坐,那老和尚神態(tài)安詳,仿佛與這天地融為一體。老和尚見到康熙皇帝,不卑不亢,只是微微點頭示意,那淡然的態(tài)度,讓康熙皇帝心中不禁涌起一絲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與老和尚交談起來,老和尚對佛法的見解極為深刻,每一句話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如同清澈的溪流,緩緩滋潤著康熙皇帝的心田。老和尚對康熙皇帝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五臺山乃文殊菩薩道場,佛光普照,福澤深厚。陛下若能心懷慈悲,以仁治國,定能讓天下蒼生安居樂業(yè)?!笨滴趸实勐牶螅粲兴?,心中豁然開朗。他深知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對于國家安定、民心凝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如同堅固的基石,支撐著國家的繁榮與穩(wěn)定。</p><p class="ql-block"> 回宮后,康熙皇帝更加注重對佛教的扶持和管理。他下令撥出大量的資金,對五臺山的寺廟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和擴建。在他的支持下,五臺山的寺廟煥然一新,變得更加宏偉壯觀,成為了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與文化的傳承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五臺山的名氣如日中天,不僅在國內聲名遠揚,吸引著大江南北的眾多信徒紛紛前來朝拜,如同百川歸海;還憑借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吸引了許多外國的佛教徒慕名而來,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無數(shù)的故事如同繁星般璀璨,在這里流傳不息,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佛法的敬畏,仿佛是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章,奏響在五臺山的每一個角落。</p><p class="ql-block"> 在五臺山的眾多寺廟中,有一座別具特色的財神廟,里面供奉著龍五爺。據(jù)說龍五爺乃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他生性善良,猶如春日暖陽,溫暖著世間萬物,總是懷著一顆熱忱的心,喜歡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人們。他曾憑借自己的勇敢與智慧,幫助觀音菩薩降服南海瘟疫,解救了無數(shù)在瘟疫中掙扎的眾生,其功績感天動地。因此,他被封為廣濟龍王菩薩,還被賜予金元寶、財源庫和聚寶盆,肩負起統(tǒng)籌天下財運,掌管人間財物分配的重任,成為了人們心中掌管財富的神靈。</p><p class="ql-block"> 一個小鎮(zhèn)上,有一個名叫李福的商人。李福為人忠厚老實,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做生意,對待每一位顧客都真誠友善。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對他有些吝嗇,盡管他付出了無數(shù)的心血與汗水,生意卻總是不溫不火,如同平靜的湖面,激不起一絲波瀾。他心中雖有不甘,但從未放棄,始終在尋找著改變的契機。</p><p class="ql-block"> 一日,李福聽聞了龍五爺?shù)膫髡f,心中仿佛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苗。他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五臺山的道路。一路上,他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向龍五爺祈福,希望能得到五爺?shù)木祛櫋?lt;/p><p class="ql-block"> 終于,李福來到了五臺山的財神廟。廟中香煙繚繞,莊嚴肅穆,龍五爺?shù)纳裣裢赖卮A⒃谀抢?。李福緩緩走到龍五爺?shù)纳裣袂埃p膝跪地,眼中滿是虔誠與期待,他雙手合十,輕聲祈禱:“五爺,弟子李福,一直秉持著誠信經(jīng)營的原則,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有絲毫懈怠。卻始終未能讓生意有所突破,生活也過得頗為艱難。希望五爺能眷顧弟子,助我一臂之力。弟子若能有所成就,定當廣結善緣,回饋世間,絕不辜負五爺?shù)亩鳚?。?lt;/p><p class="ql-block"> 說來也神奇,李福回到家中后,不久就遇到了一個難得的商業(yè)機會。有一位遠方的商人,因為偶然的機緣,得知了李福誠信經(jīng)營的名聲,決定與他合作一樁大生意。李福深知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憑借著自己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和智慧,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這樁生意中。在合作過程中,他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都一絲不茍,如同雕琢珍貴的藝術品。他的真誠與努力,贏得了合作伙伴的高度信任,生意進展得十分順利。</p><p class="ql-block"> 而五臺山,因為這些傳奇的故事,越發(fā)顯得神秘而迷人。它宛如一座巨大的寶庫,不僅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還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夢想與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