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年是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成立和創(chuàng)刊11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科學》雜志1915年1月創(chuàng)刊110年來,《科學》始終堅持“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不斷注入“弘揚科學精神”的靈魂,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提供科學精神和動力源泉。同年科學社正式改組為“中國科學社”,宗旨從傳播科學擴展為“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fā)達”。早期社員包括竺可楨、茅以升等,至1949年社員達3776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文同為紀念祖父姚國珣于1929年至1942年,任《科學》雜志編輯期間與其恩師孫洪芬、王琎的往來及書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祖父姚國珣(次仲)生前珍藏了與其老師孫洪芬及王琎的部分書信往來,充分見證了他們不一般的師生情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祖父1920年9月18歲時,考取了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開始了大學生涯。1924年9月南高畢業(yè)。1925年8月補完國立東南大學學分,在該校文理科系畢業(yè),獲理科學士。1926年秋~1928年8月 在蘇州萃英中學任教 。1928年8月夏離萃英,秋往安慶應縣建設局長考試及格,孫洪芬寫信竭力舉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7月—1942年4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祖父姚國珣經恩師王琎介紹,入職中國科學社任《科學》雜志助理編輯。1931年元旦舉行明復圖書館開幕儀式,馬相伯及吳稚暉等社會名流二百多人參加慶典活動。祖父恰逢其時也是參加了開幕儀式。1933年夏姚國珣參加了中國科學社于成都召開的《中國科學第十八次年會》。1935.6.26 經孫洪芬介紹中國科學社第125次常務理事會議,通過姚國珣為新社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8月參加中國科學社于北平召開的《中國科學社第21次年會》。</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4月 由于《科學》雜志停刊,祖父的編輯生涯結束。</b></p> <h1><b> 姚國珣經歷的時代</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十世紀初葉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祖父的一生正是經歷了這個時代,從清朝末期衰落的滿清王朝、辛亥革命、軍伐混戰(zhàn)的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建立、抗日戰(zhàn)爭、及新中國成立及后來的歷次運動,到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這些震撼地球的歷史界碑,深深地鐫刻下近代中國的演進足跡。處于這個時代的祖父,身為一介知識分子,懷抱科學救國的理想,踏踏實實埋頭學問,雖無重大建樹但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姚國珣(字次仲 號少陔 季常)1902.5.26~1981.1.9</b></p><p><b>光緒廿八年四月十九日~公元1981.1.9</b></p> <h1><b>1920年9月 18歲</b></h1><p><b> 考取了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開始了大學生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注:國立東南大學:是1920年至1927年在中國南京辦學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當時中國長江以南唯一的國立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該校1920年由時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等人聯合創(chuàng)建。在中國大學中最早設立了生物系(秉志)、地學系(竺可楨)、數學系(熊慶來)、化學系(王琎)、文理科系(孫洪芬)。1923年南高師正式并入后,學校設置5科28系,學科之齊全居全國之首。</b></p> <h1><b>下圖上:?;諏嵨?;下 校訓:誠。</b></h1><h3><b><br></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校訓:一個“誠”字,簡明易懂。</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誠,信也。意謂對待人們要誠實講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戲和陰謀詭計。</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一個“誠”字,祖父銘記心中,也是伴隨他一生的“座佑銘”。</b></h3> <p><b>1920年趙忠堯、柳大綱、吳學周、朱任宏等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學部(后改為東南大學)與祖父為同窗好友。該批學生大多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而考入了這所學膳宿費全免的師范學校。</b></p><p><br></p><p><b>?學校是一所科學與民主“五四”精神的大本營,是培養(yǎng)科學救國人才的搖籃。在這里,他們抱著發(fā)展中國的科學事業(yè),以科學改造中國的大志而努力學習。(圖一)</b></p> <p><b>1922年11月 祖父在東大期間合影于南京白下愚園。右二為好友柳大綱、左二為祖父,照片印款為:“民國十一年十一月樂社同志攝于白下愚園”</b></p> <h1><b>1923年 21歲</b></h1><p><b>1923年1月1日南高理科甲子級會成立,中排右四祖父姚國珣,前排左一趙忠堯,后排右四柳大綱乃祖父同窗好友。</b></p><p><br></p><p><b> 趙忠堯 ,中國原子能之父、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反物質的物理學家!如果不是諾獎評委會的失誤,他本應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b></p><p><br></p><p><b> 柳大綱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b></p> <p><b>數理化部甲子級全體在學校著名的“六朝松”前攝影留念(左五為祖父)</b></p><p><br></p> <p><b>數理化部甲子級級史介紹 </b></p> <p><b>1924年9月 夏 南高畢業(yè)。</b></p><p><br></p><p><b>下圖是祖父先取得的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畢業(yè)證書。(時與國立東南大學並存)</b></p> <h1><b>1925年8月 23歲:</b></h1><p><b>補完國立東南大學學分,在該校文理科系畢業(yè),獲理科學士。</b></p><p><br></p><p><b>注:國立東南大學校,成立于1921年,是我國最早的四所國立大學之一,其他三所為,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山西大學。</b></p><p><br></p><p><b>姚國珣東大畢業(yè)照片 </b></p><p><br></p><p><br></p> <p><b>學校做的十分周到。在頒發(fā)正式畢業(yè)證書前還發(fā)了“畢業(yè)證明書”。</b></p> <p><b>下圖是祖父修滿學分取得的國立東南大學校學士學位的畢業(yè)證書。</b></p> <p><b>數理化部畢業(yè)同學通訊錄(圖四)</b></p><p><br></p><p><b>注:圖一至圖四翻拍自本人所藏《南高甲子級畢業(yè)紀念刊》。</b></p> <p><b>下圖為祖父在萃英中學任教期間收到師長兼好友東南大學化學系教授孫洪芬(后有詳細介紹)年末12.27寄發(fā)的新年賀卡,</b></p> <h3><b>1928年8月 </b><b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夏離萃英 秋往安慶應縣建設局長考試及格,但未被任用,返滬從事譯述。</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一)祖父考取建設局長后,祖父的良師益友孫洪芬(見照片 圖十一)</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親筆致函給時任安徽建設廳廳長李范一力舉祖父。下面的信件為孫收到范回信后,給祖父的信函。</b></h3> <p><b>注:孫洪芬(1889-1953)16歲考中秀才,1915年留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化學碩士學位。1919年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及國立東南大學理科主任、化學教授。民國1927年入實業(yè)界,主辦上海江南造紙公司。中國科學社重要領導人之一??箲?zhàn)勝利后,擔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顧問、代行常務次長等職。</b></p><p><br></p><p><b>注:李范一13歲中秀才,鄉(xiāng)人稱“神童”。旋入兩湖書院,與董必武等相善,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被編入學生軍,頗受黃興器重,后獲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4年回國。后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交通處處長。北伐勝利后,先后任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國民政府交通處處長、等職。建國后先后擔任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b></p> <p><b> (一)下圖為李范一1928.12.7 寫給孫洪芬的回信:表示設法一有機會即當任命。</b></p> <h1></h1><h3><b>(二)此信為1928.12.26 孫收到范回信后,給祖父的信函。</b></h3> <h1><b>1929年7月(27歲)—1942年4月(40歲)中國科學社任職期間</b></h1><p><br></p><p><b> 回安慶后,應中國科學社編輯部主任王琎教授之騁來滬工作,乃在中國科學社任《科學》雜志助理編輯。連續(xù)13年之久(1929~1942)按月出版《科學》雜志,由第十四卷至第廿五卷,計144期。</b></p><p><br></p><p><b> 祖父姚國珣自東南大學畢業(yè)4年后,在其恩師東南大學教授王琎的引領下,踏入中國科學社任《科學》雜志助理編輯,達13年之久。</b></p><p><br></p><p><b> 注: 王琎(1888~1966 圖十二)字季梁,我國化學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學的開拓者之一。宣統元年(1909),清廷"賠款學生"留學美國獲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14年與留美學生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秉志、竺可楨等成立中國科學社。民國4年(1915)畢業(yè)回國,曾任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數理化學部教授、化學系主任,祖父當時在東南大學數理化部求學,是王琎的學生。王琎是中國科學社董事,《科學》雜志編輯部主任。是祖父的恩師和引導者。</b></p><p><br></p><p><b>注:圖十一、十二 翻拍自本人所藏《南高甲子級畢業(yè)紀念刊》。</b></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祖父姚國珣(字次仲)于1929年至1942年,在中國科學社《科學》編輯部任助理編輯,期間翻譯和撰寫了大量的介紹西方先進科技和文化的文章。</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這13年(祖父27歲至40歲)是祖父工作心景最為舒暢、工作最著成效的時期。故此年譜將以家存史料為重點,敘述此段歷史。</b><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下照片為祖父入職中國科學社初1930年生日所攝。</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編輯部共有編輯十余人,均是響當當的民國大師,他們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蔡元培(民主進步人士,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他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志《科學》的創(chuàng)建人,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任鴻雋(著名學者、科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秉志(中國近現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翁文灝(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上,翁文灝既是一位在學術上負有盛名的學者,也是政壇要人。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稱翁文灝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趙元任(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精通十三國語言,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所以在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面前,編輯部一應事項均落在祖父這個唯一的助理編輯身上了。</b></p><p class="ql-block"><br></p> <p><b>這幢座落在陜西南路紹興路口的上海黃浦區(qū)明復圖書館,白色三層樓建筑,建于1929年,它曾是楊杏佛、任鴻雋等創(chuàng)辦的中國科學社的社址和活動基地。同時也是創(chuàng)刋于1915年1月我國最早的一本向國人傳播科學知識、介紹西方文明,科技進步的《科學》雜志的編輯部。也是祖父辦公的地方。</b></p><p><br></p><p><br></p> <p><b>此信為祖父的老師引路人,王季梁教授于1929年寄自北平歐美同學會給初入《科學》雜志社任助理編輯姚國珣的信。</b></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信的內容除了談些業(yè)務上的事,還關照祖父:“編輯部事仍偏勞,積極進步?!币詫Τ跞肼毜淖娓敢笠笾檐S然紙上。</b></h3> <h1><b>期間1930年元旦祖父大婚典禮 28歲</b></h1><p><br></p><p><b>祖父姚國珣(次仲)與祖母陳靜玉經友人介紹,自由戀愛于1930年元旦結婚。當時拍攝的結婚照也是很時尚的,西洋婚紗攝影、西式結婚典禮。更可貴的是家中至今還保留了當時的結婚證書、結婚喜宴的禮單、電報等紀錄婚慶的故紙。</b></p> <p><b>親友電報祝福,當年電報尚末普及,也非一般人所企及的,也算個時髦的玩意兒!現在電報一般也無人去拍了,據說還存在,像上海電報局每年還有幾十封的業(yè)務。</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發(fā)報人孫洪芬是祖父東大的老師(詳見前介紹),當時拍電報是十分奢華的事,據記載一個字大洋1角,拍這份電報價鈿不菲。足見師生之誼。</b></p><p><br></p><p><b>電報全文:蘇州 學士街一百號 姚次仲先生及夫人元旦良辰 敬祝萬福 孫洪芬</b></p> <h1><b>1931年 中國科學社時期 29歲</b></h1><p><br></p><p><b> 1931年是中國科學社的大盛事,元旦這天舉行明復圖書館(今黃浦區(qū)明復圖書館)開幕儀式,馬相伯及吳稚暉等社會名流二百多人參加慶典活動。(后排右八為祖父姚國珣)</b></p><p><br></p><p><br></p> <p><b>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制定積極的科技政策,中國科學社獲得了發(fā)展契機,政府購定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309號房屋為社所,并將總辦事處由南京搬遷到上海,創(chuàng)建明復圖書館。</b></p><p><br></p><p><b>該館于1929.8開工,1930.7基本完工,歷時一年。工程神速,于1931年元旦舉行建成開幕儀式。它是中國第一座專業(yè)科技圖書館,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成為上海社會和學術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空間。</b></p> <p><b>此信為祖父東大的老師孫洪芬(介紹見前)寄自北平的信函。</b></p><p><b>信戳為:北平 廿一年 十月 七日 (1932.10.7)</b></p><p><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信函內容大致是:贈送的科學雜志總索引收到。并自謙濫竽理事,愧無建樹,自當努力云(孫洪芬是年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社第十七屆理士,本屆理士共15人)名人的謙遜可見一斑。 </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當年7月中國科學社編輯部在編制《科學》1~15卷總索引時,姚國珣等人對《科學》已發(fā)表文章作了分類,分類包括了通論,科學史、傳紀、算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氣象、地學。這樣對方便查找各類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幫助。</span></b></h3> <h1><b>孫洪芬給姚次仲信全文釋譯如下:</b></h1><p><br></p><p><b>次仲學兄 大鑒(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后,表示請人看信。大,敬辭。)頃奉(頃:剛才;奉:用手捧著。頃奉:舊時書信敬辭):</b></p><p><b>惠示誦悉一一,</b></p><p><b>承贈之科學雜志十五卷總索引一冊。賅(完備)括詳明甚稱佳作敬為(敬重仰慕,謙辭)。</b></p><p><b>季納(路季納著名化學家、實業(yè)家,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先生及</b></p><p><b>足下致賀。洪芬曩日(以往)濫竽理事(時任中國科學社理事),愧無建白(提出建議或者陳述主張),本屆(指是年5月當選的中國科學社第十七屆理士)又謬膺(謬:錯誤的,不合情理的;膺:當選。謙辭)選舉。</b></p><p><b>自當努力藉贖前愆(借以彌補以前的過失),惟年內須赴歐洲一行,俟回國方能效力耳。</b></p><p><b>為此中謝(道歉的意思)。</b></p><p><b>順頌 撰秋(寫自秋季)</b></p><p><b> 孫洪芬拜上</b></p><p><b> 廿一(1932)、十、七</b></p><p><br></p><p><b>王甸平(見前面介紹)兄尚未有信來 拊(文言文中作語氣助詞,表示語氣停頓)及。</b></p><p><br></p><p><b>孫洪芬為晚清秀才,具備優(yōu)異的國學功底,信函格式嚴謹、措施規(guī)范、書法一流,堪稱古文信函之范文。</b></p> <p><b>科學總索引出版的告示</b></p><p><br></p><p><b>注:照片拍自本人收藏的《社友》刊物</b></p> <h1><b>1935年 中國科學社時期 33歲</b></h1><h3><b><br></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如下信函是祖父的師長、好友孫洪芬介紹其加入中國科學社社員的信函一通。</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仲學兄惠鑒:</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奉十一月十九日手教(即手書,對來信的敬稱),拜悉一一。</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故來之,足下入社愿書(志愿書),茲遵囑填具介紹字樣(根據入社章程規(guī)定,入社會員必須由相當資歷者介紹),隨函寄后,請查后。</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關于社中圖書館及編輯部事務,就洪芬所聞,自明秋起擬統由一位職位管理,不識得來(不知道)有無變動。</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今日致函季納(指路季納)先生時,洪芬已提及此點矣。</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為此奉復,即頌 撰祺(書信末尾的問候語)</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洪芬拜復</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廿三(1934)、十一、廿三</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附科社入社愿書</b></h3> <h1><b>姚國珣加入中國科學社社員</b></h1><h3><b><br></b></h3><h3><b>(據《社友》刊物 1935年七月十日(第四十九期)上,刊登了姚國珣入社的報道。據1935.6.26中國科學社第125次常務理事會議,通過姚國珣為新社員的報道。</b></h3><h3><b><br></b></h3> <h3><b>中國科學社章程規(guī)定的,入社的6點要求。</b></h3> <h1><b>中國科學社章程之(二)社員(規(guī)定如下)</b></h1><h3><b><br></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本社社員分普通社員,永久社員,特社員,仲社員,名譽社員,贊助社員六種。凡研究科學及從事科學事業(yè),而有相當之介紹者,得被選為普通社員。程序略次者為仲社員。普通社員一次納費至一百元者為永久社員。其余三種社員皆系名譽性質,須由大會選舉,而特社員則僅限于普通社員中之有特別成績者。</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由此可見,在六種社員中“普通社員”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入社標準也很嚴格。</b></h3> <p><b style="font-size: 20px;">1935年1月15日</b></p><p><b>劉咸抵上海,就任《科學》編輯部部長職,由姚國珣佐理?!犊茖W》19卷1期在3月出版,內容與外觀均有改革。長文章大大減少,擴充了有關國內外科學進展情況的信息量。出版后銷量大增。</b></p><p><br></p><p><b>以上錄自《科學》雜志與中國科學社史事匯要(1928~1935)</b></p> <h3><b>此片為祖父收到寄自北京的好友的明信片,</b></h3> <h1><b>1936年 夏參加中國科學社于北平召開的《中國科學社第21次年會》</b></h1><p><br></p><h1><b>此次年會于1936年8月17日至21日,在北平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舉行,由中國科學社發(fā)起,與中國數學會、物理學會、化學會、動物學會、植物學會、地理學會等六團體聯合開會,名曰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各方面學者450余人參加。后人評價年會的影響力,堪稱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前中國科學界規(guī)模最大的學術大聚會,達到戰(zhàn)前聯合年會運動的最高潮,被譽為“亂世絕響”。</b></h1><p><br></p> <p><b>這是當年刊登在《北平晨報》、《世界日報》上有關《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的特刊。報道了年會的盛況,這是研究年會情況的極巨史料價值的第一手資料。</b></p> <p><b>此明信片是時任中國科學社理事的孫洪芬教授自北平的信。落地戳為:上海 廿六年 五月二十十三日 。</b></p><p><br></p><p><b>明信片北平東華門(現已不存),片為照相版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街景狀況,公交汽車、自行車、洋車、板車、販夫走卒、行人及沿街商鋪俱全。</b></p><p><br></p><p><b>甚為遺憾的是此明信片一角被剪掉了,是我剪的,記得當時上小學時熱衷于集郵,在家翻箱倒柜見此片上貼有紀念郵票,于是剪了下來,這真是個買珠還櫝的行為。</b></p> <p>制紙論文</p><p>有關《科學》雜志擬刊登孫洪芬論文之事,孫于1940.5.8寄給我爺爺的信中,可見貴為大師級的孫洪芬,對自己論文的嚴謹態(tài)度和對下屬抱著探討的真摯精神。信中寫道:“承示科學文庫選輯,制紙論文,并附示目錄。賢勞足念。惟此項論文中,對于機械、木漿、牛皮紙之制法,似未論及,系一缺點。鄙意劉仲熙(劉咸時任中國科學社《科學》雜志主編)先生最好即征集此等稿件,登之。《科學》同時即列入文庫,以成完之畢璧(璧還:敬辭,用于歸還原物或辭謝贈品)。是否有當,請與劉先生(即劉咸)便中一商為幸。</p><p>收到信后爺爺即予回復,孫接信后又于1940.5.14回信:“等校舊拙著紙業(yè)論文一篇,誦悉一一。左右校對極細,以各此(各類這些的簡稱)拙作,累及精神,真真慚感萬狀?!毙乓矊ξ母鍟鴮懼`,提出改正意見。信中也寫道,自己的論文寫于五年前,“而吾國紙業(yè)狀況仍未改進,不禁感嘆系之”。大有對當時國運不濟的哀嘆。當時孫已進入實業(yè)界,在上海江南造紙公司任職。</p> <h1><b>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至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期間,制定積極的科技政策,創(chuàng)建國立中央研究院、廣泛設立大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步入新時代。</b></h1><p><br></p><p><b>這一時期,中國科學社也自覺地將自身發(fā)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介入國家建設之中,利用其積累的知識優(yōu)勢為國家的發(fā)展獻計獻策。</b></p><p><br></p><p><b>在“民族復興”的時代話語中,中國科學社也從其專業(yè)立場出發(fā)奏出了屬于自己的和弦,主持編纂的《科學的民族復興》一書,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音符。祖父在此階段辛勤耕耘,為弘揚科學、編譯《科學》樂此其間。</b></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這篇《航空母艦之現勢》,是國內最早介紹西方航母狀況及發(fā)展趨勢的文章。文詳折了介紹了當年美、英、日、法、德五國的17艘航母,及另13艘在建的航母。這也證明了我國的航母與列強弱了近80年。</b></h3> <h1><b>1942年 中國科學社時期 40歲</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中國科學社同仁攝于1942.4.9前排中間為秉志、前排左二為楊孝述、后排左三為劉咸、后排左一為祖父姚國珣。</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這張照片極具意義。因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肮聧u”不存,《科學》宣告??袊茖W社總部內遷。中國科學社在上海的活動告一段落。</b></h3> <p><b>注:秉志(1886-1965)字農山。1909年考取第一屆庚款留學生,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學士學位。1915年中國科學社在美國正式成立,秉志被選為5董事之一,并集資刊行中國最早的學術刊物 《科學》雜志。1918年獲康乃爾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秉志是中國近代生物學的一代宗師,近代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b></p><p><b>注:楊孝述(1889-1974)字允中,1929年2月,到上海擔任中國科學社總干事,恰好和爺爺同年進入科學社。楊早在留美期間,為提倡科學,振興中華,和好友楊杏佛、竺可禎、胡明復等發(fā)起組織中國科學社?;貒?,努力發(fā)展社務,在上海成立總社,創(chuàng)辦明復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先后擔任《科學》雜志、《科學畫報》兼任總編輯?!犊茖W畫報》為國內第一本圖文并茂的綜合性科普期刊,擁有廣大讀者。</b></p><p><b>注;劉咸字重熙,著名生物學家、人類學專家,中國科學社理事,1935年擔任中國科學社科學雜志主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擔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人類學教授。</b></p> <h1><b> 1942年—1949年階段</b></h1><h1><b>由于《科學》雜志???lt;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祖父的編輯生涯結束。中國科學社西遷重慶,祖父沒有隨行。上海租界的“孤島”不存,生活日益艱難,隨后的幾年為了生存而四處奔波。先是1942年離開中科社后至1945.7期間,先后在私立景行、成義、南光、培明、育群及南通學院等學校教授數、理、化,英文等課程。</span></b></h1><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45.7回到祖籍安徽貴池后又在安慶、萬安等地教書謀生,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夏季回到上海,先后又在商職歲到幾所中學任教。1947年進入中華自然科學社,任《科學世界》雜志編輯直到上海解放。</span></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1945年8月~1946年7月 休寧萬安 安徽省立安徽學院皖南分院 教書 43歲</b></p> <h1><b>1945.9.24 姚國珣好友孫洪芬上海來信</b></h1><p><br></p><p><b>1945.7.8到達原籍安徽山里,不久收到師長好友孫洪芬上海的來信。信寄到山里,此時祖父已經去休寧萬安,安徽學院皖南分院任教。信是由其五哥國瑄轉的。</b></p> <h1><b style="font-size: 18px;">1945.10.24 祖父收到師長好友孫洪芬教授寄自上海的來信。</b></h1><p><br></p> <h1><b>1945年 秋 休寧萬安 省立安徽學院教書期間</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照片攝于1945.11姚國珣在學校期間,安徽省立安徽學院皖南分院全體教職員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 <h1><b>1946.8.7 姚國珣收到恩師王季梁教授的信</b></h1><p><br></p> <h1><b>1947年4月~1949年8月 任中華自然科學社編輯 出版《科學世界》45歲~47歲</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編輯《科學世界》雜志,對于之前有著13年從事《科學》雜志編輯工作的祖父來說,是駕輕就熟的工作。進入新的單位從編輯、閱稿、翻譯、校對、通訊,以至于送稿下排字房、索校樣、下車間看大樣等一應工作統由一人承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圖為1947年出版的《科學世界》中華自然科學社二十周年紀念刊,上有姚國珣與李國鼎合作的文章“原子核物理發(fā)展年表”。</b></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注:李國鼎(1910—2001) ,中國近代政治家兼經濟學家,臺灣“科技教父”、總統府資政、被譽為“臺灣經濟成長奇跡見證人”</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1948年赴臺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主要規(guī)劃者、決策者和實施者之一,被譽為臺灣“經濟發(fā)展的建筑師”和“科技之父”。</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1926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數學系;</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3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留學;</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37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毅然返國,曾任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93年6月,應國家體改委和財政部之邀,李國鼎回到大陸,并會見了江澤民主席;</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95年,李國鼎返回母校,被南大聘為名譽教授及校友總會的負責人。</b></h3> <h3><b>1948.7.26 姚國珣在立達公學任教期間 收到好友孫洪芬的來信 46歲</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