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和順那天早上,我們去了國殤墓園拜謁。國殤墓園坐落在離騰沖市區(qū)1公里遠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是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騰沖收復戰(zhàn)陣亡將士的紀念陵園。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職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1944年5月,為了收復滇西失地,打通西南國際運輸大動脈——滇緬公路,使盟國的援華物資順利進入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中國遠征軍發(fā)起了滇西反攻,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圍攻騰沖城,與敵人展開殊死巷戰(zhàn),經過43天的浴血奮戰(zhàn),于1944年9月14日將日寇全部殲滅,收復了抗戰(zhàn)以來的第一座城池——騰沖。騰沖光復后,為了紀念陣亡將士及死難民眾,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兼云貴監(jiān)察使的李根源先生提出“理應豐碑偉塚,以祭英靈,狀形繪聲,傳之史志”,倡議興建陵園。陵園于1944年冬動工,1945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8周年)落成。 國殤墓園空地遍植松、柏。栗、竹,林下綠草如茵,階沿多置盆花,環(huán)境清幽肅穆,令憑吊者胸襟若洗。 我是第二次來到這里,踏入國殤墓園的那一刻,我的情感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牽引;這里,是那些為抵御外敵、保家衛(wèi)國而英勇犧牲的戰(zhàn)士們的安息之地。他們,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zhàn),用血肉之軀筑起了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扒嗌教幪幝裰夜?,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古詩在此刻顯得如此沉重而莊嚴。每一塊墓碑、每一座雕塑、每一個名字,都仿佛在訴說著那些英勇的故事,讓人不禁淚濕衣襟。歷史的回響,銘記于心。 園內遍布蒼松翠柏,環(huán)境幽靜,莊嚴肅穆。主體建筑由大門、忠烈祠、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紀念塔、盟軍碑、中國遠征軍紀念廣場、碑廊等組成。忠烈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盟軍史迪威將軍和“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塑像。這座雕塑是抗戰(zhàn)時期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見證,也是對盟軍將士的尊重。<br><br> 墓園兩側的廣場立有許多銅塑雕像和當年修路用的石磙,用以紀念抗戰(zhàn)的艱難歲月。 <p class="ql-block">忠烈詞后為相對高度31米的圓形小團坡,坡頂建有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紀念碑,坡體四周自下而上小碑林立。我站在墓園的最高處,俯瞰著這片安息著英勇靈魂的土地。心中感慨萬千,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騰沖的光復,換來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希望。</p> 園內立有3346塊騰沖戰(zhàn)役陣亡將士及19名盟軍將士墓碑;另外還安葬有從緬甸南坎、臘戌、芒友等地遷于此的遠征軍將士遺骸。 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坐落于國殤墓園東側,紀念館與原國殤墓園融為一體,全面真實展示滇緬印抗戰(zhàn)史實,是一個主題鮮明,具有強大震撼力、大氣磅礴、內容精實的,集展覽、收藏、研究、瞻仰、教育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抗戰(zhàn)專題紀念館。 哭墻之下,英魂永存,走過紀念館,我來到了中國遠征軍名錄墻前。這面長達133米的墻壁上,鐫刻著103141名在抗戰(zhàn)中犧牲的遠征軍將士的名字。這,是一面真正的“哭墻”,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都是一個故事的終結。我站在墻前,心中充滿了敬意和哀思,仿佛能聽到那些英勇的靈魂在低聲訴說。 離開騰沖我們原路返回,過龍江大橋后往龍陵方向行駛,下高速公路后(那時杭瑞高速還沒有通車),一路上打聽去松山戰(zhàn)場遺址怎么走,走了一些村道,好不容易才找到松山抗戰(zhàn)遺址處,那時只有遺址重新開放好了,聽說還要修建松山抗戰(zhàn)紀念館。我們請了一位當?shù)氐膶в?,陪同我們一起游覽。 松山戰(zhàn)役遺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xiāng),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滇西抗日的主戰(zhàn)場。松山雄踞怒江西岸,山頂海拔2200米,山勢險峻,山峰棋布,溝渠交錯,地形十分復雜。它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地,素有“直布羅陀”之稱。出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占龍陵后,駐重兵據(jù)守。1944年6-9月,我抗日軍民浴血奮戰(zhàn),全殲日軍三千余人。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李春華先生捐贈的,座落在松山,以士兵為主體,分為跪射俑、炮兵俑、馭手俑、女兵俑、娃娃兵俑、駐印軍方陣、盟軍方陣等;選取抗戰(zhàn)名將戴安瀾、史迪威、孫立人三位獨具個性和影響的軍官為軍官代表,用當代雕塑的理念給他們獨立安排位置,給觀眾以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對那段歷史的深刻理解,松山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再一次向世人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東方主戰(zhàn)場中國軍隊的英姿。 娃娃兵方陣,娃娃兵的形象是依據(jù)一張真實的歷史老照片而設計的,照片里的遠征軍小兵名叫李占紅(音),貴州人,當時只有13歲。照片是1942年遠征軍入緬抗擊日寇時,在滇緬公路邊由美軍記者拍攝。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戰(zhàn)主戰(zhàn)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幾百米處,與松山抗日戰(zhàn)場遺址遙相呼應。1944年6月至9月,這里曾上演了一場慘烈的戰(zhàn)斗。遠征軍以7000余人的巨大犧牲,成功殲滅了1300余名日軍,為滇西緬北的反攻戰(zhàn)役揭開了序幕。松山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掃除了日軍盤踞在滇西的堅固陣地,打通了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亞洲反法西斯戰(zhàn)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取得最后勝利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 走在緩坡上的雕塑群中,402座遠征軍白色雕塑,分12個陣型巍然站立,面朝松山戰(zhàn)場遺址。雕塑群前方是一塊寬敞的空地,放眼望去,整個雕塑群成階梯狀前后分布。遠征軍雕塑群最前端則種了幾棵青松,前兩個方陣分別為持槍與不持槍的軍人,而后可以看到娃娃兵和女兵以及作跪射姿勢的男兵陣型。 站在松山之巔,眺望遠方,如今的山河無恙,歲月靜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要銘記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犧牲的英雄們。 松山觀景臺,背(西)靠松山主峰,面(東)臨怒江大峽谷。站在臺上向(前)東望,當年敵我雙方隔江對峙的戰(zhàn)場態(tài)勢一目了然。山下的幾個小山包是日軍松山據(jù)點的前沿監(jiān)視哨,遠處怒江上是滇緬公路的交通咽喉“惠通橋”,江對岸公路盤旋的山巒,建有反攻松山時的重炮陣地。 進入松山沿山小路,沿途可以看到戰(zhàn)爭時期遺留的日軍工事,如交通壕、散兵坑、掩體等。沿著山路逆時針繞大半圈到達山頂,你會看到爆破留下的大坑遺址。 松山主峰子高地是日軍松山據(jù)點的核心陣地。1942年日軍占領松山后,將山頂掏空建成左右兩個深十幾米的巨大堡壘。堡壘分3層,上層作射擊或觀測,中層作為寢室并可射擊,下層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堡壘上面用粗圓木碼3至5層,并覆蓋鋼板數(shù)層,再加土覆蓋1米。四周加裝內填沙石的汽油筒3層,汽油筒外再夾鋼板數(shù)層,并覆蓋土,讓堡壘十分堅固。 中國遠征軍從道人坪子仰攻松山主峰,在飛機大炮集中轟擊和組織敢死隊沖鋒爆破均不奏效的情況下,改用坑道作業(yè)方式,從山下開挖兩條長150米、深1.8米、寬1米的爆破坑道,直達山頂兩座敵堡之下,填塞TNT炸藥120箱(3噸),于8月20日9時15分點火將其徹底摧毀。隨后,中國遠征軍又攻克滾龍坡、小松山等關鍵據(jù)點,勝利結束松山戰(zhàn)斗。 一封無法寄出的遠征軍信件 走進松山戰(zhàn)役遺址,郁郁蔥蔥的植被下,戰(zhàn)壕、掩體、彈坑等遺址遺跡保存完好,目前松山共有戰(zhàn)場遺址69個、遺跡816個,保存完好的戰(zhàn)壕約13200米。 日軍戰(zhàn)壕遺址,環(huán)形戰(zhàn)壕圍繞山頂分層分布,將松山主峰子高地立體式封閉;又有向下延伸的交通壕,形成縱向防御。年代久了,戰(zhàn)壕變淺變窄了。 在這片靜謐的土地上,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感受到了那些英勇靈魂的呼喚。更是一片承載著民族記憶和精神的圣地。<div>“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碑敽推降年柟鉃M曾經的戰(zhàn)場,遺址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偉大抗戰(zhàn)精神,如高黎貢山般巍峨,如怒江般奔涌不息。當紀念勝利的鐘聲再次敲響,我們站在先烈用生命守護的土地上,唯有銘記,方得始終;唯有自強,方保和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