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光回溯到25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在山西省平陽府吉州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兩位聲名遠揚之人,即葛正華、葛天柱父子。父子二人先后考中進士,又都進入翰林院。最終,父親以山東布政司之職、兒子以辰浣兵備道之任榮歸故里。他們父子的生平履歷與為官事跡,在各類史志中多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因?qū)ψ谧逑荣t滿懷尊敬與熱愛,筆者又搜集到一些相關(guān)史料與民間傳說,特精心整理成文,以饗讀者。</p> <p class="ql-block">一、紀曉嵐與葛正華</p><p class="ql-block">紀昀:即紀曉嵐(1724年-1805)是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在學術(shù)文獻整理等方面有很高成就,曾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主持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紀昀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因文采出眾常常侍奉在乾隆帝左右。</p><p class="ql-block">葛正華(1736-1792),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二十三歲就中了舉人,乾隆二十六年 (1761)考中進士。先是庶吉士,后又授編修。正是此次山西鄉(xiāng)試舉人,擔任主考官的紀曉嵐,才結(jié)識到葛正華。按照清朝的慣例,被主考官錄取的人便是其門生了。由此揭開了紀曉嵐與葛正華師生之間的許多交往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抄錄紀曉嵐點評。</p><p class="ql-block">唐朝詩人李義山,也就是李商隱,寫過一本《李義山詩集箋注》,雖然晦澀難懂,但很有學術(shù)價值,箋注本身就是對李商隱詩歌這一文學經(jīng)典的注釋和解讀,是傳承和弘揚李商隱詩歌文化的重要載體。紀曉嵐的評點進一步豐富了這部箋注本的文化內(nèi)涵。葛正華的抄錄行為使得這一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評點本得以延續(xù)傳承,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和欣賞到李商隱的詩歌以及紀曉嵐的評點,有利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p><p class="ql-block">過去抄錄一本書,尤其是文字中間或旁邊的點評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首先要準備工具材料。工具一般是毛筆,毛筆的選擇要根據(jù)個人書寫習慣,可能有不同的大小、毫毛材質(zhì)(如羊毫、狼毫等)。紙張方面,會選用質(zhì)量較好、適合毛筆書寫的宣紙或其他傳統(tǒng)紙張,以保證抄錄的內(nèi)容能夠長久保存。其次要規(guī)劃布局,在開始抄錄之前必須對抄錄的格式和布局進行規(guī)劃。要考慮如何將原書的正文、紀的的評點以及可能有的其他批注等內(nèi)容清晰、合理地安排在新的紙張上。例如,正文與評點可能會采用不同的字體大小或書寫格式加以區(qū)分,方便閱讀和識別。再次要通讀原文,將紀曉嵐的評點《李義山詩集箋注》全書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評點分布以及整體風格。這樣才有助于在抄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節(jié)奏和重點,避免出現(xiàn)遺漏或錯誤。最后才能進行逐字抄寫。古人在抄寫過程中,要求字體工整,筆畫清晰,盡量還原原書的書寫風格。終了還要校對錯漏,要對照原書,檢查自己抄寫的內(nèi)容是否準確無誤,有沒有遺漏、錯字或筆畫錯誤等問題。最后才會裝幀成冊。古時一般會采用傳統(tǒng)的線裝方式,裝幀過程包括裁剪紙張、折疊書頁、穿線裝訂等步驟,最終將抄錄的書頁裝訂成一本完整的書。</p><p class="ql-block">不僅如此,葛正華歷經(jīng)千辛萬苦,在完成全部抄錄后還為此作書跋,將抄錄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自己對原書和紀的評點的一些感悟和認識做跋,為后人了解這本抄錄本的背景和價值提供了重要的信息。</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網(wǎng)上搜索有《李義山詩集箋注》,并沒見到紀曉嵐點評此書和葛正華抄錄紀曉嵐全部點評成冊的書籍,也可能并未交付印刷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酒埸情誼</p><p class="ql-block">這事說的是紀曉嵐乾隆十九年參加會試時主考官是孫人龍,后來紀曉嵐進入翰林院后也常得到孫人龍的悉心指導,使紀曉嵐的學問日長,閱歷漸深。當時清朝文人有狎妓助酒、諧謔風流的習慣,既便師生同鄉(xiāng)赴宴也無所避諱。紀曉嵐的恩師孫人龍不僅是文壇高手,也是酒場好漢。而紀曉嵐因不善飲酒,遇有酒聚,恩師舉杯敬客,眾門生一呼百應(yīng),唯紀曉嵐一人以不勝酒力屢屢卻杯,大煞酒興,讓孫人龍很是不悅。自紀曉嵐主持山西鄉(xiāng)試認識葛正華后,關(guān)系日漸親宻,既賞識葛正華的才華,又十分敬佩葛正華的酒量。稱其喝酒的脾性是“不與之酒,從不自呼一杯;與之酒,雖盆盎無難色,長鯨一吸,涓滴不遺?!闭f有一次葛正華與五六個山西同鄉(xiāng)官吏對飲,喝至曙光初照,其他人個個酡然而醉,頹然而倒,酣然而睡,唯葛正華神志清楚地指揮仆役打掃酒場,收拾飯局,并將眾醉仙扶到床上,安置妥當,然后自己從容打道回府;仿佛眾酒兵只是在他腸胃里借道行軍而過、沒有安營扎寨一般。紀曉嵐發(fā)現(xiàn)自己門生中這位酒中奇才,好不欣喜,連忙修書一封寄給恩師孫人龍報告這一好消息。孫人龍見信大喜,將紀曉嵐夸獎一番,并說我的再傳弟子有了可以豪飲的葛正華我很高興,以后有機會如論如何讓我見識一下此君。隨后由紀曉嵐安排,在翰林院詔見處引葛正華和幾個門生參見孫人龍。私人聚會拜見恩師,葛正華很是興奮,隨攜幼子葛天柱一同前往。酒席間大人們免不了觥籌交錯,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兒子天柱吃飽飯則閑逛玩耍,可巧此時乾隆皇帝溜達進來,見此情此景龍顏大悅,示意眾卿免跪接駕,又見天柱小兒乖巧可愛,靈態(tài)可掬,圍著廳柱繞著轉(zhuǎn)玩耍,隨口吟道:“小孩子圍著柱子匝匝轉(zhuǎn)”,還沒等乾隆想出下句,小天柱不暇思索信口念道:“大老爺們當官步步高”。乾隆帝興奮異常:“??!又出來個小翰林”。惹得眾卿舉掌喝彩,高呼圣明。葛正華迅即俯伏在地,連呼謝主隆恩。當然,這些傳說只是封建帝王和文人墨客之間的一些風雅趣事而已,或真或假,不必細考。不過這些故事卻折射出孫紀之間、紀葛之間愛徒尊師的深厚情誼,既為清朝文壇的一段有趣佳話,也為葛正華父子隨后的官位升遷增厚了鋪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貪小失大</p><p class="ql-block">在紀曉嵐晚年寫《微草堂筆記》里有這么一篇文章,原文是“門人葛觀察正華,吉州人,言其鄉(xiāng)有數(shù)商,驅(qū)騾綱 行山間,見樵徑上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麈尾 招其中一人曰:“爾何姓名?”具以對。又問籍何縣,曰:“是爾矣,爾本謫仙,今限滿當歸紫府 。吾是爾本師 ,故來導爾。爾宜隨我行?!贝巳怂侥钇缴荒茏R一字,魯鈍如是,不應(yīng)為仙人轉(zhuǎn)生;且父母年已高,亦無棄之求仙理,堅謝不往。道士太息,又招眾人曰:“彼既墮落,當有一人補其位。諸君相遇,即是有緣,有能隨我行者乎?千載一遇,不可失也?!北娨嘁神敓o應(yīng)者,道士咈然 去。眾至逆旅 ,以此事告人?;蛟葡扇私右?,不去可惜?;蛟瓶只蜓铮蝗ナ?。有好事者,次日循樵徑探之,甫登一嶺,見草間殘骸狼藉,乃新被虎食者也。惶遽而返。此道士殆虎倀 歟?故無故而致非常之福,貪冒 者所喜,明哲 者所懼也。無故而作非分之想,僥幸 者其偶,顛越者其常也。謂此人之魯鈍,正此人之聰明可矣”。</p><p class="ql-block">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門人葛正華是吉州的觀察使,他說自己家鄉(xiāng)有幾個商人,趕著騾隊在山間趕路,看見一條砍柴小路上站著一位道士,身著青色道袍,頭戴棕色斗笠,用拂塵招呼其中一人說:“你叫什么名字?”那人如實回答。道士又問他是哪個縣的人,這人回答后,道士說:“就是你了,你本是被貶下凡的仙人,如今期限已滿,應(yīng)當返回仙宮。我是你前世的師父,所以來指引你。你應(yīng)該跟我走?!边@人暗自思量,自己平生不認識一個字,如此愚笨,不應(yīng)該是仙人轉(zhuǎn)世;況且父母年事已高,也沒有拋棄他們?nèi)デ笙傻牡览恚銏詻Q推辭不去。道士嘆息,又招呼眾人說:“他既然自甘墮落,應(yīng)當有一人補上他的位置。諸位與我相遇,便是有緣,有能跟我走的人嗎?這是千年難遇的機會,不可錯過啊?!北娙艘捕技纫苫笥趾ε拢瑳]人回應(yīng)。道士很不高興地離開了。眾人到了旅店,把這件事告訴別人。有人說這是仙人來接引,不去太可惜。有人說恐怕是妖物,不去是對的。有好事的人,第二天順著砍柴小路去探尋,剛登上一座山嶺,就看見草叢里殘骸一片雜亂,是剛剛被老虎吃掉的人。這人驚慌地返回。這個道士大概是為虎作倀的鬼吧?所以無緣無故得到非同尋常的福分,這是貪婪的人所喜歡的,卻是明智的人所懼怕的。無緣無故產(chǎn)生非分之想,僥幸成功的是偶然,遭遇災(zāi)禍的是常理。說這個人愚笨,其實正是這個人的聰明之處啊。</p><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強調(diào)“無故得福為智者所懼”“非分之想易招災(zāi)禍”,核心思想與“無功受祿,寢食不安”所表達的“沒有功勞卻得到好處,會內(nèi)心不安”高度契合,也暗合“貪小失大”中因貪婪小利而招致禍患的邏輯。若用一句成語概括,“貪小失大” 更為貼切,既體現(xiàn)了貪圖非分之福的“貪”,也指出了可能招致災(zāi)禍的“失”,符合文段中“僥幸成功是偶然,遭遇災(zāi)禍是常理”的警示意味,對古對今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p> <p class="ql-block">二、葛正華督糧</p><p class="ql-block">查葛正華的仕途履歷,自其踏入官場起,便在多個重要職位上履職。最初,他任職于翰林院,擔任編修之職,后轉(zhuǎn)任江南兩道監(jiān)察御史。再后來,還出任布政司一職。然而,在眾多職位中,他擔任山東督糧道的時間最為長久,達到八年。鑒于此,有必要對他在山東督糧道任上的經(jīng)歷展開詳細敘述。</p><p class="ql-block">清朝的“道”是一種行政區(qū)劃單位,也是省的派出機構(gòu),其長官為道員,俗稱道臺。道的行政地位在清朝的行政區(qū)劃中處于省和府之間,是省級機構(gòu)的派出機構(gòu)。清朝實行省、道、府、州、縣五級行政區(qū)劃,道的設(shè)立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道員的品級不固定,通常為從三品或正四品,高于知府的從四品。</p><p class="ql-block">督糧道則是清朝漕運總督的屬官。其職責主要是掌監(jiān)察兌糧、督押運船等項漕務(wù),它主要負責管理各省的糧務(wù),包括監(jiān)察收糧以及督押糧盤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山東督糧道是清朝時期設(shè)置的一個重要官職,主要負責山東省的漕糧督運事務(wù)。漕糧是通過水路運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點的糧食,對于國家的財政、軍需以及京城的物資供應(yīng)至關(guān)重要。葛正華擔任山東督糧道一職,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他需要組織和管理漕糧的征收、運輸?shù)纫幌盗泄ぷ?,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確保漕糧能夠安全、及時地運輸?shù)侥康牡亍?lt;/p><p class="ql-block">葛正華在督糧道崗位上工作了八年之久。這八年的督漕經(jīng)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漕運管理經(jīng)驗,熟悉了漕運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流程。在長期的工作中,他可能遇到過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比如河道的疏浚維護,漕船的調(diào)度安排、糧戶的征收管理等,但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功地應(yīng)對了這些問題,保障了漕運的順利通行。正因為督糧有功,隨后便升遷為山東布政司。</p> <p class="ql-block">三、葛正華修志</p><p class="ql-block">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德州知州萬君開始著手編修地方志,葛正華對此表示欣然,認為方志修成指日可待。當時士大夫紛紛呈獻著述,葛正華得以縱覽,還將州人吳西嶺所著兩種書交付志館以備采選。之后,他還參與了周詢士底、旁求藏書、搜羅逸稿等工作,在確定志書編纂依據(jù)、保證記載真實可信等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具體講如下說:</p><p class="ql-block">原來清朝時,山東督糧道道臺衙門設(shè)在山東德州,因德州在漕運中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是漕運線上的一個關(guān)鍵節(jié)點。葛正華參與德州地方志史的相關(guān)事務(wù),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在督漕過程中對德州地區(qū)的情況比較了解,能夠提供關(guān)于漕運、地方經(jīng)濟等方面的實際資料和見解;另一方面,地方志的編修對于地方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他作為當?shù)氐淖罡吖賳T,又有進士和編修的文化知識,有責任和義務(wù)參與其中。通過參與德州志史的編修,他可以將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德州情況記錄下來為后人研究當?shù)氐臍v史、經(jīng)濟、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一)漕運線路與設(shè)施。葛正華擔任山東督糧道,長期負責漕運工作,對德州地區(qū)的漕運線路、碼頭、倉庫等設(shè)施十分熟悉。他能為德州史志提供關(guān)于這些漕運基礎(chǔ)設(shè)施的詳細信息,包括其位置、規(guī)模、建造時間和使用情況等。例如,德州的運河碼頭在漕運中承擔著貨物裝卸和人員往來的重要功能,他可以提供碼頭的布局、運輸能力以及在不同時期的運營變化等內(nèi)容,使史志能準確反映德州在漕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二)漕運制度與管理。在督漕八年的過程中,葛正華積累了豐富的漕運管理經(jīng)驗,熟悉朝廷的漕運制度和地方的執(zhí)行情況。他可向史志編修者介紹漕糧征收、運輸、倉儲等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德州地區(qū)在執(zhí)行這些制度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比如德州如何根據(jù)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確定漕糧的征收標準,如何協(xié)調(diào)各州縣之間的漕運任務(wù)分配等,這些內(nèi)容編入史志,都有助于后人了解當時的漕運管理體系和地方行政運作。</p><p class="ql-block">(三)溝通官府與民間。作為德州最高官員,葛正華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協(xié)調(diào)能力。在德州史志編修過程中,他可充當官府與民間之間的橋梁。他可以說服當?shù)氐募Z戶、船戶等與漕運相關(guān)的群體,提供他們所掌握的關(guān)于漕運的實際情況和歷史故事,豐富史志的內(nèi)容。同時他也可以向官府反映編修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爭取官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 (四)整合各方資料。史志的編修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資料,包括歷史文獻、檔案記錄、民間傳說等。葛正華能利用自己的職務(wù)之便,協(xié)調(diào)各部門和機構(gòu),整合與漕運、德州地方事務(wù)相關(guān)的資料。例如,他可以從當?shù)氐牟颊顾?、糧庫等部門獲取有關(guān)糧食產(chǎn)量、倉儲數(shù)量等數(shù)據(jù),從民間收集關(guān)于漕運碼頭的古老傳說和習俗,使史志的內(nèi)容更加全面、準確。</p><p class="ql-block">(五)確保資料準確性。憑借他對漕運和德州地方情況的了解,葛正華可參與史志內(nèi)容的審核工作。對編修人員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仔細核對,確保關(guān)于漕運和德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準確性。對于一些不確定或有爭議的內(nèi)容,他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判斷和修正。比如在記錄漕運歷史事件時,他可以糾正一些錯誤的時間、地點或人物信息,保證史志的質(zhì)量。</p><p class="ql-block">因手頭沒有山東德州州志本,只能從網(wǎng)絡(luò)等諸多方面佐證葛正華參與德州史志編撰實情。另外,葛正華作為吉州人,部分資料還提及他曾參與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吉州志》的編纂工作,還需繼續(xù)探究。</p> <p class="ql-block">四、小翰林改陋習</p><p class="ql-block">清朝嘉慶年間,吉州城出了一個葛進土,開始在朝里翰林院當官,后來在湖南某地當了知府,他廉潔自期,興學設(shè)教,崇尚禮儀,務(wù)本息訟,革奷均賦,愛士恤民,政聲顯著,鄉(xiāng)民仰戴如父母。尤其在改革陋習上態(tài)度堅決,大刀闊斧。</p><p class="ql-block">傳說有一天來了倆個人打官司,一個上堂規(guī)規(guī)矩矩跪下,不敢抬頭;一個是傲慢地站在大堂等待詢問。葛知府不理解這人見了官員為何立而不跪。</p><p class="ql-block">此時則旁衙役悄悄地告訴葛知府:大人有所不知,此人是個“公生子”。</p><p class="ql-block">葛知府迷惑不解地問:“什么是公生子?本官沒聽說過”。 </p><p class="ql-block">于是衙役繪聲繪色地向葛知府解釋道:“公生子是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只有這個地方才有,而且缺的很。這地方不知何朝何代興了這么一個規(guī)矩,新娶進門的媳婦,頭天晚上要跟公公睡覺,凡是跟公公睡覺生的兒子,就叫公生子。一般一百個新媳婦里,不一定能生下一個公生子。所以這種公生子非常稀缺,在當?shù)氐耐烈?guī)定上享有特權(quán),不光見官不跪,就是在打官司時,當?shù)氐母改腹俣家疹檸椭蜈A官司?!?lt;/p><p class="ql-block">“這是什么敗壞人倫、稀奇古怪的臭規(guī)矩”!</p><p class="ql-block">葛知府一聽,怒火沖天,把驚堂板一拍罵道:“本官今天一定要破破這個臭規(guī)矩!”</p><p class="ql-block"> “來人!將這個公生子轟出去,我不想再見到這種人”。</p><p class="ql-block">退堂后,葛知府迅速擬了一份告示,發(fā)往下屬各縣遵照執(zhí)行。告示擬文是:</p><p class="ql-block">“今后在本府所轄地界,廢除公生子的一切特權(quán),并不再允許公公和兒媳婦睡覺,違者以敗壞人倫道德論處,輕者罰款,重者拘捕,XⅩX知府大堂。</p><p class="ql-block">將這個告示各處張貼后,得到當?shù)乩杳癜傩盏臒崃覔碜o,葛知府卸任走時,全城人擋車挽留。遠處百姓燒香祝拜,叩頭祁福。文人則賦詞吟詩贊頌:“公之明,皎如日月,公之才,堪任節(jié)鉞,愿祝公福而壽”,黎民百姓還贈送他一個大大的萬民傘,以示尊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