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關(guān)鍵詞:凌山,真珠河,乏驛嶺,碎卜戍,伊塞克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要:玄奘法師于公元628年春翻越凌山(別迭里山口),海撥4280米的??達坂。遭遇到了暴風(fēng)雪的天氣過程,同時發(fā)生雪崩災(zāi)害(暴龍)。途經(jīng)多年凍土(春夏合凍),在冰面上“懸釜而炊,席冰而寢”。途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經(jīng)過七天,四百余里(唐小里,相當(dāng)于170公里)經(jīng)碎卜戊,到了熱海(伊塞克湖)。目前學(xué)界對玄奘法師這段路線的起點(別迭里)和終點(伊塞克湖的抱依斯罕(也稱巴克松)認(rèn)識較為一致了,但是具體的路線在《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沒有記載,在《新唐書》(地理志〉中每一段都有記載,但是其道里數(shù)只有210唐里(93公里),與玄奘法師的400余唐里差一近一半;與今天的別迭里到伊塞克湖邊的158公里也是差距很大。本文試圖通過歷史背景,相關(guān)的地理知識和現(xiàn)代奧維公路選線技術(shù)方法對玄奘法師別迭里到熱海之路進行探索。下圖是五月下旬從吉爾吉斯斯坦卡拉塞附近看勃達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歷史典籍及相關(guān)文獻資料及觀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參考《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新唐書·地理志》,《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歷史地理研究》(許序雅著),《中國國家地理》(吉爾吉斯上、下),《考古學(xué)視野下的唐代“熱海道”再探賾—以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為中心》(于柏川,王俊錚)(以下簡稱熱海道探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許序雅先生認(rèn)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中亞的道里里程不如賈耽(唐德宗貞元時期的宰相)《皇華四達記》中準(zhǔn)確,而阿拉伯學(xué)者伊本. 胡爾達茲比赫在《道里邦國志》中的記載比賈耽準(zhǔn)確。許序雅先生認(rèn)為熱海到碎葉的里程500唐里有問題,而對凌山到熱海的里程沒有評價,只是說《新唐書·地理志》沒有采訥《大唐西域記》的里程。作者認(rèn)為,時間有先后,《大唐西域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詳細的對沿途歷史、人文、宗教、地理地貌、氣候物產(chǎn)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記錄,有開創(chuàng)之功。當(dāng)然在記錄兩地之間的距離,城市本身的長寬盡寸可能不在其內(nèi),對于湖泊的測量也可能并沒有標(biāo)準(zhǔn),起算點也可能不一樣。賈耽與玄奘時隔150年,伊本. 胡爾達茲比赫與賈耽相差一個世紀(jì)。出現(xiàn)偏差和錯訛等問題不可避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要了解玄奘從凌山到熱海之路,《新唐書·地理志》中從勃達嶺到熱海比較詳實的描述。但起點是“勃達嶺”,并沒有提到“凌山”,"勃達嶺"是不是"凌山",與今天的別迭里山口是不是一個地方。孟凡人先生認(rèn)為"勃達嶺"與"凌山"當(dāng)為一地,均在別迭里達坂。沙畹和向達先生認(rèn)為"凌山"不在烏什,而在今天拜城"木素爾嶺",到伊塞克湖東岸,然后取北岸到碎葉。在于柏川和王俊爭先生在《熱海道探賾》,對伊塞克湖南岸的古城進行了考察,證明南岸存在的典籍中記載的碎卜戍、凍城、賀獵城、葉支城等十余座城址。蘇北海先生也認(rèn)為玄奘不可能舍近求遠繞行走北岸(相差近200公里)。于柏川和王俊爭先生將這條線命名為“熱海南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典籍和前人的研究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公路選線和實地考察的方法,試圖將這條古道展現(xiàn)出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玄奘熱海道線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龜茲到碎葉的交通線路是唐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路線。玄奘于貞觀2年(公元628年)春天經(jīng)別迭里走過這條路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jīng),不走絲路南道,而繞道絲路北道,是為了見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拿到西行的國書,也就是通行證。當(dāng)時整個西域和中亞,開伯爾山口以北都是西突厥的勢力范圍。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西突厥主導(dǎo)的中亞及西域諸國,由麴氏高昌帶頭,出使李世民的大唐。使團成員達千人,聚集在高昌,想與大唐開展絲路貿(mào)易。魏征以國家剛剛經(jīng)歷政權(quán)更迭,使者會增加老百姓的負(fù)擔(dān)為由建議唐太宗拒絕了都來朝拜,僅僅少數(shù)人到了長安。沿途麴文泰看到千里凋敝,因此對大唐產(chǎn)生了輕視的想法。作為祖籍為金城(蘭州以南永靖)人的麴文泰,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的熏陶,對玄奘異乎尋常的崇拜,開壇講經(jīng),結(jié)為兄弟,并修國書與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和西域諸國。在國書中,麴文泰稱自己為"奴",可不是謙稱,反應(yīng)高昌從建國以來先后受到柔然、突厥、鐵勒、突厥的統(tǒng)治。主要收稅賦的方式體現(xiàn),大部分屬于羈縻性質(zhì),但也有直接派統(tǒng)治者的方式,比如玄奘要去的阿姆河以南巴克特里亞的活國的統(tǒng)治者,呾都設(shè)就是統(tǒng)葉護可汗的兒子,同時又是麴文泰的妹夫。玄奘西行取經(jīng),麴氏高昌給了他極大的幫助,《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講訖,為法師度四沙彌以充給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shù)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充法師往還二十年之用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可以說是非常充分的準(zhǔn)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從高昌經(jīng)阿耆尼等國到了屈支國,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城邦政權(quán),玄奘在這里,“時為凌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fā),淹停六十余日?!边@里“雪路未開”是什么意思,以別迭全里山口為例,這里海撥4280米,應(yīng)該在雪線以上,常年積雪,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積雪,比較松軟,需要等一段時間,在雪的自重作用下,雪層表面變硬,到了春季,白天雪面局部消融,晚上又凍了,加速了雪面變硬,才能使駝馬在凍硬的雪面上行走。當(dāng)時的凌山達坂附近可能有村莊,有人以疏通道路為職業(yè),如“達坂城”、“達萬奇”等名子與這種職業(yè)有關(guān)。為保障絲路貿(mào)易的暢通,這些人要在關(guān)鍵節(jié)點上修路,主要是上山的"之"型道路上在雪中開出辟臨時通道。積雪太松,一邊開,一邊流,還可能遇到暴風(fēng)雪甚至雪崩,這種情況就視為不通。所以玄奘在龜茲等了六十多天但在此又補充了駝馬。關(guān)于玄奘什么月份過凌山,沒有明確記載。只是他到了千泉,仍然是“暮春之月”。近一百年最早的“暮春之月”最后一天是4月20日,最晚是5月19日。他到千泉看見“雜花若綺”,天山北坡, 虞美人盛開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是5月上旬。從千泉往前推碎葉400唐里,四天;他們在碎葉等統(tǒng)葉護3天;從碎葉到熱海往前推500唐里,用5天;從熱海往前推凌山,有記載7天。這總共19天。差不多他們是在4月中旬,15號到20號翻越凌山。唐代用的里程,有唐大里和唐小里,有人用唐代留下的17把尺子,核定1唐小里= 0.4329公里;1唐大里= 0.531公里。玄奘和《新唐書》中的里程都是采用唐小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別迭里山口的高清圖片,左下的山體依??梢?,在坡積物上的“之”字型盤山路??赡茏怨啪褪菑倪@里迂回上升后翻越凌山。玄奘到了凌山腳下,“至凌山,即蔥嶺北隅也。其山險峭,峻極于天。自開辟以來,??雪所聚,積而為凌,春夏不解,凝冱汗漫,與云連屬,仰之皚然,莫睹其際?!右燥L(fēng)雪雜飛,雖復(fù)履重裘,不免寒戰(zhàn)”。玄奘法師一行在這里遭受了暴風(fēng)雪災(zāi)害,同時又經(jīng)歷了雪崩災(zāi)害。根據(jù)后來線路情況,玄奘一行人員因雪崩和凍害死亡,主要在別迭里山口(凌山)發(fā)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唐書·地理志》:“又四十里度撥(勃)達嶺,又五十里至頓多城,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從別迭里達坂一路到50唐里(22公里)的位置,下大坡,沒有建城的條件。而線路與阿克希臘克河交匯處,阿克希臘克河發(fā)源于阿克希臘克山的東南側(cè),是納倫河上游的支流。有人標(biāo)注了赤谷城,但是這里的里程是30公里,這里若是赤谷城,應(yīng)該是69唐里的里程。玄奘從別迭里下山,唯一的路線是要經(jīng)過這里。這條線路也是現(xiàn)在的公路線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別迭里山口到納侖河的支流之一的阿克希臘克河距離是30公里,海撥高度從4280米降到了3313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唐書·地理志》:“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從阿克希臘克河到納倫河的支流,也就是真珠河。里程從3 0公里到49公里,之間19公里,約唐里43唐里。與記錄差13唐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這個交匯點處,現(xiàn)在的公路往西偏南,向阿拉塞方向,而《新唐書·地理志》中“又西北渡泛驛嶺…”在古代地理名詞中“乏驛嶺”中的“驛”是指“驛馬”,還有叫“乏驢嶺”,也類似。通常指長上坡的線路。從別迭里一路下坡,經(jīng)過阿克希臘克河海撥最低,為3313米,隨之開始慢上坡,到真珠河(納倫河支流)3513米,上到山頂?shù)?828米,這也可能是乏驛嶺名字的由來。這里“又西北渡乏驛嶺”,缺了一個里程,每一句描述中,唯有這一句不帶里程,“乏驛嶺應(yīng)該是一個近道,只有22公里,合50唐里到納倫河的主流?!缎绿茣さ乩碇尽窇?yīng)該的實際里程為71公里。玄奘法師在走到的真珠河的里程是49公里,他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方案一,他不會按《新唐書·地理志》往西北走“乏驛嶺”,而是按現(xiàn)代公路往西偏南走。玄奘法師剛剛經(jīng)歷過別迭里的暴風(fēng)雪和雪崩的災(zāi)難,他不一定選“乏驛嶺”,害怕翻越海拔3828米的雪山,只能沿現(xiàn)代公路的線路往西南走;方案二,按《新唐書·地理志》走“乏驛嶺”。我們來分別探索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就是若玄奘選方案一,真珠河往西偏南,沿今天的公路線路,經(jīng)過阿拉塞,然后再向西北到納倫河的主河道。這一段行程里程從49公里到81公里,之間距離為32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就是玄奘按方案一,到了納倫河邊,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過納倫河,翻越泰爾斯凱山東南的這個山峰,也是現(xiàn)代公路的線路。埡口海拔4003米,是開鑿出來以后的標(biāo)高,古道線路還要高;另外一個選擇就是沿著納倫河向北逆河而上,將這個雪山繞過去到達雪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玄奘若按方案一,遇見的納倫河,四月下旬河道可能已經(jīng)開化了,納倫河作為錫爾河的主流,在這里有大河的感覺了。作為駝馬商隊,過納倫河主河道,可能有些困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玄奘在這個交匯點,不選擇渡河翻雪山,可以沿納倫河北上繞遠而行,北上21公里,就與《新唐書·地理志》從乏驛嶺下來的線路匯合。這個匯合點在《新唐書·地理志》中的線路已經(jīng)走了71公里,合164唐里。要按《新唐書·地理志》線路的累計里程為80唐里。要按照玄奘可能的線路,到這個假定交匯點為102公里,合235唐里。在這個交匯點,以下的里程,兩條線路都是一同一線路。那么玄奘法師有沒有第三條線路,若有可能,跨過納倫河主河,就是翻越海拔4003米的達坂,就是今天別迭里到伊塞克湖的公路線路,可以進行對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在這個交匯點處,納倫河兩個主要支流。右側(cè)的河流是納倫河的主流,從阿克希臘克山彼得羅夫冰川發(fā)源,左側(cè)河道為支流,從泰爾斯凱山南坡發(fā)源。納倫河是錫爾河的主流,年涇流量142億立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就是納倫河主流上游發(fā)源于阿克希臘克山脈彼得羅夫冰川和彼得羅夫湖。1869年夏天,沙俄探險家彼得羅夫參加了一支軍事考查隊,到伊塞克湖東岸,往南翻越了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脈,來到了納倫的源頭。后來??川和湖泊都以他的名字命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新唐書·地理志》線路和玄奘可能線路方案一匯合后,繞雪山先向東北,再轉(zhuǎn)向西北的線路?!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拔迨锒裳┖!?。海撥高度從3500米到3766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經(jīng)過繞行,到與現(xiàn)代公路交匯處,這里的海撥3766米,這個高度在玄奘4月下旬時,應(yīng)該是白雪茫茫,由西向北的轉(zhuǎn)折點,可以稱之為“雪?!保蔷_位置可能不會沿公路路線,可能會往北一點,但是不影響線路和總里程。這一段里程是42公里,合97唐里?!缎绿茣肪€路總里程為71 + 42為113公里,玄奘的方案一為142公里?,F(xiàn)代的公路里程為104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的交匯點就是三條線路:《新唐書·地理志》線路、玄奘方案一線路、目前的公路線路的交匯處。往北到碎卜戍?!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坝秩镏了椴肥?,…”。首先碎卜戍在哪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熱海道探賾》中于柏川和王俊錚先生考證的碎卜戍,這個城是一個80米見方的唐代古城遺址。突騎施曾在這里住軍6000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新唐書》中“又三十里到碎卜戍,又傍碎卜水五十里到熱?!边@里的“碎卜戍”與上文見到的城址是不是一個地方。上文提到的“碎卜戍”到熱海的距10公里,為23唐里。而《新唐書》中的“碎卜戍”為50唐里。所以我認(rèn)為碎卜戍是一個區(qū)域,而《新唐書》中翻過泰爾斯凱山見到的有士兵把守的位置,就是最先見到的“碎卜戍”。而不是上文中的城。當(dāng)然在這里我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城址,也沒有好好找。從考古學(xué)意義上不能證明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就是從泰爾斯凱山下來,在右側(cè)有一條山溝,這個山溝往上游,可以翻越一個埡口到另外一條溝,通往伊塞克湖東岸。在這里用兵把守,可以防范兩個方向的來敵,碎卜河(今天的泰爾斯凱河)與右側(cè)沖溝交匯處,就可能是《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碎卜戍”。從雪海交匯點到這里的里程為22公里,合50唐里?!缎绿茣さ乩碇尽防锍虨?0唐里。到筆者推測的“碎卜戍”,《新唐書·地理志》線路實際里程為113+ 22,為135公里;玄奘方案一的里程為142+ 22,為164公里;現(xiàn)代公路里程為126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雪海到碎卜戍,快到達泰爾斯凱山頂分水嶺以南,路過有三個湖泊。最上邊的湖對應(yīng)的路面海撥3794米。五月下旬,已經(jīng)融化,只有少量的冰。沙俄地理學(xué)家謝苗諾夫,1856到1857年對伊塞克湖進行極為詳盡的考察。沙皇曾賜與他“天山斯基”,但是他的考察動機是為沙俄殖民擴張服務(wù),把“科學(xué)領(lǐng)土”轉(zhuǎn)變?yōu)椤罢晤I(lǐng)土”。謝苗諾夫在《天山游記》里描述1857年六月,在納倫河源頭考察的情況,看見三個湖,一條小河從三個湖中間流出。流至山口以南向東南方向轉(zhuǎn)去,與其它小河匯成一條較大的河。應(yīng)該就是這里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5月下旬的湖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碎卜戍傍碎卜河一路向北(圖片由北往南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碎卜戍到熱海邊上的距離為32公里,合73唐里,《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為50唐里。從凌山到熱海的總里程,《新唐書·地理志》線路里程為135+32,總計167公里,合386唐里;玄奘方案一,164+32,總計196公里,合450唐里,現(xiàn)代公路里程為158公里,合364唐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結(jié)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通過三條線路對比,首先《新唐書·地理志》線路(圖中的1),其特點是有方位,到了真珠河“往西北方向”和“乏驛嶺”的地形地貌條件對應(yīng)。結(jié)合奧維地圖,在終點確定后,過“雪?!?,到碎卜戍區(qū)域,里程為386唐里,最接近玄奘描述的400唐里。只有不到十公里的差距;其次是作者為玄奘選擇的可能的比選線路一(圖中2),除了總里程450唐里差距最大之外,還考慮玄奘的交通工具是馬、牛、駝,可以翻3828米的乏驛嶺。因此將這個繞路方案否決。最后是現(xiàn)代公路路線(圖中3),為364唐里,158公里,最近、最優(yōu)。但是是通過工程錯施滿足通車條件,作為古道不能考慮。結(jié)論是玄奘凌山到熱海之路與《新唐書·地理志》線路一致,玄奘法師記錄的里程400唐里也較為準(zhǔn)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新唐書·地理志》從勃達嶺到熱海的總里程為210唐里,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首先比較明顯的是“乏驛嶺”上坡下坡約50唐里沒有記錄。從別迭里到頓多,記載50唐里,實際69唐里;從頓多到真珠河,記載是30唐里,實際是43唐里。往下其它地段的地理名稱如雪海,精確不到點上。僅從上述兩個地段來看,有相似的40%的系統(tǒng)誤差,總里程上漏記了乏驛嶺的50唐里。作者認(rèn)為雪海段誤差也大。所以總里程才會有如此大的錯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重修這段公路。中國的起點可能是阿合奇縣境內(nèi)的瓊烏宗圖什河,山背面吉爾吉斯為烏宗圖什河。沿線要修三個遂洞,總里程為134公里。目前的道路狀不太好,下雪海到碎卜戊的盤山道都是180度的掉頭彎,路的等級很低。這一段道路目前還在前期論證階段。伊塞克湖南邊的道路,正在有中國公司修,等級高,兩年后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比什凱克烏魯木齊牌照的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入駐巴克松民宿,柯爾克孜大姐合影,中國人來的太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伊塞克湖南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