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響水堡出來,沿無定河向西25公里在204國道行駛半個小時就是波羅堡。這次探訪延綏36堡是從東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行走的。奇怪的是每次都是從北門或西門這樣的偏門而進,由于不是南門,總是從古堡的后山而進,這次也不例外,直接導到了波羅堡的西門。 西門下是一條深深的山溝,現(xiàn)在種植了一片樹木,抬頭仰望,因地形的加持,古堡的城墻由巨大的石塊砌成,顯得很高大宏偉,延斜道徙步到西門,西門不是向西開,而是順著西墻折東往北而開,也就是西墻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到城門這里向東折,留個城門后又向西而去。這種城門在36堡中也是第一次見到。想了半天,應該就地形的走勢而變化的。城門正面為磚包,其余墻體幾乎全是土夯裸體。 正在觀察之際,從城內(nèi)出來一個老者,滿頭白發(fā),臉色紅潤,穿著開襟毛衣,白灰色的褲子和黑皮鞋,一幅儒雅體態(tài)。見我拿著相機,便熱情的詢問我是那里的游客。當我拿出中國長城學會的會員證時,他興奮的對我說,他是退休教師,也是榆林長城學會的會員。遇到長城愛好者,自然親近起來,他對家鄉(xiāng)古堡頗有研究,我們站在西門前便交談起來。 我問到,在榆林長城的36座營堡中,波羅堡的名字最為特別。咋一聽波羅二字,腦海里馬上想到馬可波羅。難道馬可波羅來過此地?老者說,馬可波羅來沒來過不知道,因為這個“波羅”是佛教的名詞,二字出自梵語佛經(jīng),意為渡到彼岸。在你們來的路上應該看到一個寺廟,原名“波羅寺”后改名“接引寺”,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的石佛而得名。<br>當?shù)乇久麨槭赂?,唐朝因為建了一座佛廟叫“波羅寺”,后來建堡是便依“波羅寺”而得名,換句話說,先有波羅寺,后有波羅堡。 我來時在城墻根下是看到一個古寺,因為各個古堡都有佛寺,所以就沒進去。老者說,這個寺廟與波羅堡的名字來由有關啊。它有故事傳說。在唐貞觀二十二年(638),有個和尚叫智遠,他在長安興教寺大殿中打坐,只見大殿上佛祖發(fā)出金光。仔細一看,佛祖的嘴唇輕輕地撥動著,似乎在說著“波羅”二字。于是,這位和尚就按照佛祖的旨意離開寺廟,他云游四海。路過此地,看到石崖高聳、蒼松翠柏,甚是奇異。詢問當?shù)氐陌傩?,得知是石州石崖根村? 行至城西,他見到高高的石崖上有塊突出的石塊,與釋迦牟尼雕像有些相似,似是神的旨意,他便在此興建寺廟,耗時多年,在石崖上雕鑿出一尊丈六高的佛像,并取名“波羅石佛爺”。并且建立了“波羅寺”取意為“渡到彼岸”,開始傳教佛法。之后石崖根村也名聲大噪,再至宋代,在石州石崖根村建塞,沿用波羅寺舊名,稱為“波羅寨”。自此,波羅寨的地名取代了石崖根村。 老者介紹說,菠蘿古堡始建于北魏,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雄踞大漠邊關,彌漫浮光靈氣,孕集天地精華,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塞上古堡。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古堡遺址是明代所建筑的。明正統(tǒng)元年,都督王禎建波羅城郭,十年巡撫馬恭設置波羅寺寨,屬綏德州,因為有波羅寺所以命名。成化二年在此另筑新堡,改名波羅堡,將原堡的守軍遷移到此;十一年堡內(nèi)增擴規(guī)模,把城東火神廟列入范圍之內(nèi),成為一個軍事上的極沖要塞。古堡但因寺改名是有文獻記載的?!堆咏楁?zhèn)志》記載:“正統(tǒng)十年,巡撫馬恭置,以有波羅寺,因名”。(乾隆)河套志中記載波羅堡:“因有波羅寺故名”。 萬歷元年重修,設波羅守備;六年指揮僉事李鳴鳳重修波羅堡,加固城墻;七年加高,共“三丈五尺”。天啟三年(1623),都指揮趙濟美奉詔建關王廟,清乾隆三十四年知縣胡紹祖又進行復修。清時設波羅營,延綏中協(xié)副總兵移駐于此,管轄綏德、常樂、響水、懷遠、保寧、 魚河、清水、歸德、威武、清平共十營,乾隆五十九年裁撤。 老者的介紹讓古堡蒙上一面神秘的薄紗,激起我了強烈的探秘的愿往。當與老者交流完后,我未進古堡,又折回原路探訪千年古剎而來。接引寺依山而建,各個廟宇沿山勢層疊向上,寺后便是波羅堡的城墻。從山門進入后拾級而上,可以依次看到不同層次的建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山地寺院布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莊嚴肅穆的大殿。紅墻灰瓦,飛檐斗拱,雖盡顯古樸典雅之風,但還是能看出是近年新的建筑。到了貼靠波羅堡城墻的石佛殿,才是我急于參觀的地方。大殿為老建筑,分為兩層,斗拱復雜精美,梁上雕龍繡鳳,造型獨特。特別是二層立柱上兩條盤龍,形象逼真且夸張,令人印象深刻。兩座偏房與大殿也是連在一塊的,非常獨特的一個造型。 這個殿內(nèi)是不允許拍照的,殿內(nèi)不是供奉著菩薩或者佛祖的塑像。而是一堵石墻,天然的一堵石墻崖壁上面是天然形成的一張佛祖的臉。它是一塊天然的象形石,石壁上可能因為巖溶地貌的結構。形成了一張佛祖的臉,這張臉高大雄偉,造型逼真,在幽暗的大殿里更顯神秘而莊重。這應該是接引寺的鎮(zhèn)寺之寶了。 由于這張?zhí)烊环鹣竦某霈F(xiàn),接引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十年,最初由高僧智遠肇建。據(jù)傳唐貞觀二十二年,有和尚云游至此,見石崖上靈石顯現(xiàn),形似釋迦牟尼佛像,于是鑿成佛像,后印度僧人不空三藏法師緣顯增辟石窟,塑造佛像,修建大殿,稱石佛寺。 西夏時期 ,宋仁宗明道元年,李元昊在夏州稱帝,定佛教為國教,接引寺成為西夏國寺。每年二月初一李元昊都會親來降香,舉行慶典,還匯聚了全國各地高僧三十余人住寺譯經(jīng)傳法,成為西夏國的譯經(jīng)之處。歷史上李諒詐遵父囑還愿,李仁孝依祖訓賜龍虎旗,李過遵順命建闖王碑等都與該寺有關。 明清時期,清康熙帝親征準格爾時,途經(jīng)石佛寺,瞻仰佛像后敬香祈禱,并親筆題書“接引寺”,賜匾額“慈悲千古”。嘉慶帝也欽遺御用紅綢書賜“奇佛一座,萬古留傳”。明代時,波羅堡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營堡,接引寺的香火依然旺盛,但到了清代后期逐漸破敗。 近幾年隨著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古堡旅游的開發(fā),寺內(nèi)增加了一些附屬建筑,如鐘樓、鼓樓、廂房等,這些建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在寺院的周圍,還有一些石窟和摩崖石刻,為寺院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古寺、古堡的神秘傳說,這里被譽為“佛掌上的明珠”和“一個來自天國的地方”。 2024年10月20日于波羅堡<br> 何繼榮,中國長城學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寧夏作家協(xié)會會員,吳忠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自駕萬里長城(嘉峪關至山海關),撰寫長城游記二百余篇、一百多萬字,拍攝長城題材照片一萬余張。被譽為“行走記錄長城寧夏第一人”。著有《寧夏長城訪古》、《山西長城訪古》等系列專著,被業(yè)界譽為“長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