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賈敬才</p><p class="ql-block">圖片:網絡</p><p class="ql-block">音樂:夢中的鳥</p> 引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10月第29次印刷再版的《文化苦旅》,是作家、學者余秋雨先生親自編選并坦言相告的真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版次與其鄭重的坦言,可見出版行業(yè)為了利益的盜版,還真是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有深意的是:新版的內容里,多了一個新版小敘,作為作家的他,還抄錄了一則筆記:</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某家一子,出門旅世,因步履開闊、人氣健旺而遭來多方嫉恨,不時有穢言兇訊傳回門庭。家人塞耳有聲,閉目有魘,久而久之,以為浪子早已殞滅曠野,只得橫心割舍,棄絕記憶,任何言談,皆不提及。</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豈料二十年后某日黃昏,屋外步履紛沓,笑語歡騰。家人窺之門縫,只見浪子器宇軒昂,從者如堵,浩蕩肅穆,恭立門外。家人急忙開門相擁,拭淚而問,方知其于漫漫歲月間,浪跡宇內,周濟天下,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家人遂燒水為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i></p><p class="ql-block">翻書、閱讀之時,扉頁的一則筆記、書中的《黃州突圍》與《天人對話》,讓我感嘆良多……</p><p class="ql-block"><br></p> 一騎絕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筆記里的浪子,出門旅世,因步履開闊、人氣健旺而遭來多方嫉恨……致使家人只得橫心割舍,棄絕記憶,任何言談,皆不提及。</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個世界上,最親、最值得信任的人,首推自己的家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能讓家人也失去了對其的信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這個塵世的“紅眼病”帶來的嫉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旦你有發(fā)財,一旦你有才,一旦你有勢……趨炎附勢的,就會來借你的財、才、勢,去為自己造勢!若蒼蠅一般,揮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一旦得不到你的青睞,一旦你的才華、才能蓋過某一些人、某一類人的光芒,一旦你的言行影響了某一群人的利益……那么,各種抹黑、中傷、影射、乃至圈離,也就會蜂擁而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黃州突圍》里所寫的大文豪蘇軾,在閱讀時,讓我在原有的內心充盈的仰望與敬仰之外,對其命運多舛,又多了更多的了解與淚崩。</p><p class="ql-block">一個穿越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實在是一種悲哀。</p><p class="ql-block">仕途不暢,屢遭排擠、降職、流放……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一路顛簸。</p><p class="ql-block">疲憊,狼狽,孤苦無依里,他搖頭閉眼,不敢聯系家人、朋友,那境地,也沒有一個朋友敢與之親近。</p><p class="ql-block">可讓后人在記憶里烙上印記的赤壁,卻還是東坡赤壁。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州是蘇軾的涅槃之地。</p><p class="ql-block">天地為床的灑脫與開闊,讓蘇軾在孤獨里得到了內觀的升華。優(yōu)秀、卓越的人,開悟的心靈,其實往往都是孤獨的。寂靜無聲的心靈,終于讓蘇軾覺察到:一段樹木靠著癭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里。原來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正是自己的弱項所在。</p><p class="ql-block">這種自身,讓他在黃州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讓他漸趨成熟。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終于在蘇軾的內在觀照里重生,《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千古杰作,由此醞釀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天人對話》,是余秋雨先生“記憶文學”《吾家小史》里的冥想段落,是《文化苦旅》的精神歸結。</p><p class="ql-block">細讀文章,令我糾結的是:余秋雨先生的爸爸,在“文革”災難中整整被關了十年之久的老英雄,尚未因迫害而屈服,卻在“文革”結束后的二十六年間,被國內一些文化媒體對兒子的誹謗活活氣死了。</p><p class="ql-block">余秋雨先生去祭拜父親,看到了與父親安放在一起的一些骨灰盒,有爸媽媒人徐鴻文先生的,有忘年之交徐扶明教授的,有曾遠風的,有著名盜墓者余頤賢的。作者與此四人的對話,是他的一種特殊寫作體驗,也是他心靈邁向清澈、澄明、大氣境界的一種攀升。</p><p class="ql-block">人受得的委屈多了,遭遇的打擊多了,機遇的不受待見多了……倒一倒苦水,又未嘗不可!</p><p class="ql-block">然,我認為的苦,萬萬難抵余先生本人親身經歷所受的苦,其實的苦,是他辭去一切行政、社會名譽等職務后開始的……</p><p class="ql-block">暫且不論他與每一位逝者對話的內容,僅從他踏上文化苦旅生涯,他的爸爸被媒體謠言誹謗氣死來說,二十多年里,他的日子,何其孤獨、艱難與無助?。。?lt;/p><p class="ql-block">熱淚里,時光不棄!讀者不棄!我未棄!</p><p class="ql-block">作家賈平凹先生說: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有關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p><p class="ql-block">《天人對話》里的對話,從問與答,從辯與思,從疑與惑,從神識與漂移……為讀者展開了一個文化探索路上充滿的荊棘、斑斕、理想與執(zhí)著的追求!</p> 身心猶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以一本《文化苦旅》的書,給我印象頂格置放的,是一則筆記、一篇《黃州突圍》、一篇《天人對話》呢?</p><p class="ql-block">我以為深深觸動我閱讀情感的,與作者共情的,顯然是一騎絕塵時的奔跑無悔,踏光逐夢無悔!這一種一往無前的行走姿勢,或許會遭來異樣的目光、非議、阻攔亦或打擊,但那又有何妨???</p><p class="ql-block">由此,我深刻意識到,新版《文化苦旅》將一則筆記在扉頁奉獻給讀者的用意:余秋雨先生親自再編,看多年間流落在外的作品,心在滴血,猶如看到了回家的孩子,將新版作品匯集喻為浪子歸家,心含憐惜、歡喜與對讀者的尊重,洞見出作者對自己勞動與創(chuàng)作成果的無比珍視。在“燒水為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的編輯整理過程中間,體現出作者一種自得其樂的快樂,一種躬身入局、不辭勞苦的奔赴!</p><p class="ql-block">三篇文章均系人物人生之旅悲喜歷程,凸顯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后兩篇,以自省、觀照為要,以平靜、達觀、致遠為上,給人以啟思!</p><p class="ql-block">掩卷而思,人不管有何成就,都不應以此炫耀,取悅于人!不管在何時何地何境,即便遇到冷嘲熱諷或四面楚歌時,也不要放棄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不可熄滅內心向上(善)、向前的那一縷光芒。微笑探索前路,微笑容忍世事,微笑看清人間各種嘴臉,依舊要向著自己憧憬的美好,不忘初心,身心猶健,振翅飛翔!</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