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里沅江之上,居水陸要沖的沅陵,舊稱辰州,是一座千年古城,為五溪山水交匯之所、荊南要沖雄峙之地。這里有一座隱藏千年的古剎,竟然是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學書院,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書院——龍興講寺。</p> <p class="ql-block">龍興講寺是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的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敕建,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 作為南方現(xiàn)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寺廟建筑群之一。龍興講寺融合了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的重要實物載體。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被稱為“湘西一帶禪林”、“江南第一古剎”。</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左右有黔王宮、東岳廟、旎檀閣、彌陀閣、妙空禪師基塔及東西廂房等,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其中主體架構、梭柱、木櫍、斗拱和彩繪等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特點。</p> <p class="ql-block">旁邊幾棵古樹蒼勁挺拔。</p><p class="ql-block">寺后為虎溪書院舊址。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曾在該書院寓居講學(下一專輯——虎溪書院)。</p> <p class="ql-block">綠色琉璃瓦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檐角高高翹起,仿佛隨時要展翅飛去。幾位游客站在殿前拍照,我也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仰望著這座千年古寺的莊嚴與沉靜。殿前的幾株綠植修剪得齊整,石板鋪就的地面干凈而古樸,讓人仿佛一腳踏入了另一個時空。</p> <p class="ql-block">殿門歷史與建筑特色,仿佛聽見了千百年來僧人們在這里誦經修行的聲音。風輕輕拂過,檐角的銅鈴叮當作響,像是在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往里走,一座介紹韋陀殿的牌匾立在殿前,同樣用中英文寫著這座殿宇的結構與裝飾特點。牌匾下方,一張紅色木雕長凳靜靜地躺在那里,龍形雕刻依舊清晰可見。我坐在凳子上,感受著木紋的溫潤,仿佛與這座古寺有了更深的連接。</p> <p class="ql-block">穿過一道紅色的門,眼前是一座粉紅色的古建筑,門楣上掛著一塊中文牌匾。幾位游客站在臺階上,像是在等待什么。我走近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里正是講寺中一處重要的殿堂,臺階上斑駁的痕跡似乎在訴說著歲月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從這里望出去,透過紅色的欄桿,遠處的建筑在綠樹掩映下若隱若現(xiàn)。幾個行人緩緩走過,前方一個大陶罐叫——海鮮生物碎屑化石缸,靜靜立在石板路上圍欄中,我站在那里,仿佛聽見了時光的腳步聲,慢悠悠地從身邊走過。</p> <p class="ql-block">海洋生物碎屑化石缸用中英等三國文字簡單介紹,最有古老價值的莫過于那個化石缸,簡介上描述這個石缸是由化石打造而成,距今已有3-5億年。在缸的表面能看到類似貝殼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一扇黑色的木門旁,立著一塊介紹牌,寫著關于東、西廂房的簡介。我駐足閱讀,才知這里曾是僧人起居之所,如今雖已空置,但門框上斑駁的漆色仍透著當年的莊嚴。</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簾的是那座飛檐翹角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龍興講寺的核心建筑,雖歷經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體木構架、柱、梁、枋等,經碳14測定,皆系唐代遺存。大殿面闊五間,明間特大,超出次間、稍間之和,重檐歇山頂,下檐左右硬山,形成歇山與硬山結合的特殊形制。其斗拱碩大,出檐深遠,色調簡潔明快,門窗樸實無華,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恢弘大氣、嚴整開明的風格。</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二檐上懸掛“眼前佛國”的匾額,據清·同治十一年《沅陵縣志》記載,為明朝禮部尚書、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手跡。明崇禎十年(1637年),董其昌奉旨到云南視察,路經沅陵,不幸患上眼疾,得到本寺一位高僧的治療。董其昌感慨叢生,寫下 “眼前佛國” 四個大字,以表示對高僧的感謝和對龍興寺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走進講寺內部,紅色的柱子和欄桿顯得莊重典雅,天花板上的木雕裝飾精美繁復。殿內八根楠木內柱,直徑80多厘米,收鐔成梭柱,柱極部與礎石之間,嵌鼓狀木技,石礎為覆佃蓮花狀,系唐代建筑遺存。龍興講寺的蓮覆盆木柱主要見于其核心建筑大雄寶殿,其特色為?覆盆蓮花式柱礎?與?梭柱木櫍?的組合,是南宋至元代木構建筑的珍貴遺存。</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木柱架構被鑒定為南宋遺物,但柱礎可能保留更早的唐代風格,體現(xiàn)歷朝修繕的層疊痕跡?。藻井彩繪與柱礎雕刻精美,木櫍的保存完好度極為罕見,反映了古代工匠對木材防潮、承重技術的精湛掌握?。</p> <p class="ql-block">蓮覆盆木柱是龍興講寺“鎮(zhèn)寺之寶”之一,其技術細節(jié)與歷史沉淀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展廳內,一座石質文物被玻璃罩保護著的物品為石雕香爐座,周圍紅色木制圍欄環(huán)繞,旁邊立著介紹牌。深紅色的墻壁與灰色石板地面相映成趣,整個空間顯得莊重而古樸。我站在玻璃前,看著那件文物,仿佛看見了千年前的匠人正一鑿一鑿地雕刻著它。</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中央的石雕香爐座分上下層,整座石雕釆用鏤空雕刻認手法,爐身刻有該寺寺名。帶座爐南宋晚期已出現(xiàn),以元代為多見造型粗獷,形制大小皆有,主要用途為祭祀供器。香爐,焚香之器具,與“焚爐、烹茶、掛畫、撫琴”并稱中華民族文化四藝。</p> <p class="ql-block">一塊木質的指示牌立在中央,上面詳細介紹了石雕香爐座的歷史與用途。該香爐座不僅是唐代佛教儀軌的實物見證,更通過多朝代藝術層累,成為研究古代建筑史與宗教文化的重要標本。</p> <p class="ql-block">龍興講寺還擁有豐富多彩的雕刻藝術,主要為木雕和石雕。我沿著指示繼續(xù)前行,仿佛在與古人對話,聽他們講述這座古寺的點點滴滴。</p> <p class="ql-block">一扇紅木門半掩著,門上鏤空的花紋透出庭院的光影。我輕輕推開,走進去,庭院中有幾人正在行走,綠樹與古建筑的屋頂交相輝映,仿佛一幅流動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假山與池塘錯落有致,一座紅色亭子靜靜佇立。幾個人在亭子旁參觀,背景是白墻與綠樹,環(huán)境清幽宜人。我坐在亭中,聽著遠處傳來的鐘聲,心中一片寧靜。</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一座中式紅門建筑映入眼簾,門楣上寫著“國學講堂”四個大字。門前幾級臺階旁有石凳,門口掛著紅燈籠。幾位游客正進進出出,像是在尋找一份心靈的寧靜。</p><p class="ql-block">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后,途經辰州(沅陵),曾在龍興講寺內講授《致良知》一個月 。</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一座木結構建筑立于庭院之中,門上懸掛著“旃檀閣”的牌匾,旁邊立著一塊紅色的指示牌。幾位參觀者正細細閱讀介紹,我也湊上前去,了解這座樓閣的歷史與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塊木質介紹牌立在旃檀閣前,中英文文字詳盡地介紹著這座建筑的歷史與特點。我讀著介紹,抬頭望向那座紅墻建筑,心中對這座千年古寺的敬意又深了幾分。</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又是一座木結構建筑,門上寫著“彌陀閣”,門前有石凳,旁邊同樣立著一塊紅色指示牌。幾位游客正在拍照,我站在一旁,聽著他們低聲交談,仿佛也融入了這片寧靜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塊木質介紹牌立在彌陀閣前,中英文文字詳盡地介紹著這座建筑的歷史與特點。我讀著介紹,抬頭望向那座紅墻建筑,心中對這座千年古寺的敬意又深了幾分。</p> <p class="ql-block">講寺的每一處角落都透著古樸與莊嚴。它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承載著歲月的記憶,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柱都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變遷。</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在石板路上行走,周圍是高大的樹木與紅色的裝飾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斑駁陸離。我坐在石凳上,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p> <p class="ql-block">穿過一座拱形石門,門洞內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灰色石料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幾位游客從門洞中走過,我也跟了上去,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古人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對歷史文化充滿熱愛,不妨來龍興講寺走一走,看一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聆聽歷史的足音,感受文化的魅力,讓心靈在千年古韻中得到滋養(yǎng)和升華。</p> <p class="ql-block">粉紅色的墻壁與紅色屋頂的建筑靜靜佇立,屋檐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庭院中幾盆修剪整齊的盆景與灌木叢相映成趣,顯得雅致而寧靜。我站在那里,仿佛聽見了風吹過屋檐的聲音,輕柔而悠遠。</p> <p class="ql-block">在龍興講寺的靜謐中,傾聽內心的聲音,體驗佛教信仰的內涵與價值。</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從一座圓形石門下走過,石門上方雕刻著繁復的圖案,門后是一條鋪滿石板的小路,兩旁綠意盎然,遠處的建筑在樹影中若隱若現(xiàn)。我跟在老人身后,腳步輕緩,生怕驚擾了這片寧靜。</p> <p class="ql-block">在龍興講寺,亭臺樓閣、山水園林與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一面墻上的壁畫描繪著古代農耕生活的場景,從播種到收獲,人物動作生動,背景還有文字說明。幾位游客站在壁畫前討論著,我也湊過去看,仿佛看見了古人辛勤勞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走進一個開闊的庭院,綠色的草坪與紅色石板小路相映成趣,中央一座雕像被木柵欄圍起,顯得格外莊重。遠處的古建筑在陽光下靜靜佇立,我站在庭院中,感受著這份千年不變的寧靜與安詳。</p> <p class="ql-block">龍興講寺不僅是一座建筑藝術的寶庫,更是一個文化的殿堂。這里曾是古代佛教高僧的進修場所,也是傳播佛學經典和文化知識的重要地方 。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歷,并留下了珍貴的詩篇和墨寶。</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3.9.22</p><p class="ql-block">地點:龍興講寺</p><p class="ql-block">文字:網絡</p><p class="ql-block">拍照、編輯、文字:蔣蔓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