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名 :羅 羅</p><p class="ql-block">美 篇 號 :15890667</p><p class="ql-block">在我家那只斑駁的樟木箱底部,珍藏著一本特殊的日記本——封面燙金的龍紋、人物圖和“1949—1959”字樣被摸得發(fā)白。翻開時,里面幾張用毛邊剪刀剪下的老畫報,像時光的碎片,拼湊出父親與那個火紅年代的不解之緣。</p> <p class="ql-block">父親李志淵曾是一名雕刻蠟染藝人。那些年,他常背著工具箱走遍貴州各地,可心里始終裝著國家大事。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匱乏,山里連報紙都難見到。但只要縣城有新畫報發(fā)行,父親定會徒步十幾里山路去買。對他來說,畫報上的每一幅畫、每一行字,都是山外世界的光。</p> <p class="ql-block">記得1949年10月1日那天,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鄉(xiāng)里時,父親把自己關(guān)在屋里整整一下午。后來我翻開他的日記,看見泛黃的紙頁上寫著:“今日,是華夏兒女永遠銘記的日子!一個嶄新的國家誕生,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旁邊還夾著一張慶祝新中國成立的畫報——畫面上,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飄揚,觀禮臺上的人們笑得眼眶發(fā)紅。父親說,這是歷史的見證,要讓子孫后代都知道,新中國的誕生有多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往后那些年,父親的工具箱里總裝著幾本剪報本。1953年,“一五”計劃啟動,畫報上到處是工廠冒煙、農(nóng)田開墾的熱鬧景象。他在日記里寫:“國家正在大步向前,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掉隊。我雖只是個雕刻蠟染手藝人,也要為國家培育更多人才!”那些年,他不收分文,帶了十幾個窮人家的孩子學(xué)手藝,用微薄的收入給他們買筆墨紙張。</p> <p class="ql-block">父親常對我念叨:“記住,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你們要努力奮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出把力。”后來我接過他的蠟染刀,在傳統(tǒng)紋樣里融入紅旗、梯田這些新元素,帶著作品走進學(xué)校、社區(qū)——這是我理解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輕輕翻開這本日記本,指尖劃過畫報上褪色的紋路。畫面里的天安門、工廠、麥田,雖已蒙上歲月的塵埃,卻依然燙人。這些老畫報是我家的傳家寶,更是一個時代的注腳:它讓我看見,一個手藝人如何用剪刀和蠟刀,在歷史的褶皺里,刻下對國家最樸素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而這份熱愛,正如父親當(dāng)年剪下的畫報一樣,被歲月珍藏,在時光里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