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重尋過去,錨定自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要去參加師范同學畢業(yè)32年聚會,深感它的來之不易。正好晚上讀到了歐文.亞隆的這樣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u>腦海里,正如本章開篇時所引用的狄更斯的短句中所說的一樣也許我正按照他所建議的來做;我開始完成這個循環(huán),磨平我的故事中那些粗糙的部分,擁抱所有讓我成為自己的事情,擁抱本來的樣子。</u>當<u>我重返兒時居住的地方,參加老同學聚會時,感到從未有過的感動。對我來說,發(fā)現“那里”依然還在,這實讓我感到快樂:過去并沒有真的消失,我還可以故地重游。果像米蘭·昆德拉所說,死亡恐懼來自于害怕過去的消失,那重新經歷過去則是必不可少的良藥。匆匆流逝的生命在此刻暫駐足——哪怕只是一小會兒。</u></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日晚上共讀《直視驕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閱讀這段文字,像是跟著作者經歷了一場與“過去”的溫柔對話,內心滿是觸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過去,究竟是什么?它是兒時居住的老屋,是老同學聚會時熟悉的面容,是記憶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片段。作者重返舊地,參加聚會,在“那里”還在的驚喜里,懂得過去從未消失。這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由無數個“過去”堆疊而成,那些看似被歲月塵封的過往,實則是構成“現在的自己”的關鍵拼圖。忘記過去,就如同丟掉了自我認知的錨點,在茫茫人生中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蘭·昆德拉說死亡恐懼源于害怕過去消失,深以為然。過去,是我們對抗虛無的武器,是證明“我存在過”的證據。當我們故地重游,與老同學相擁,那些沉睡的記憶蘇醒,生命的刻度在此刻清晰。這不僅是對過去的打撈,更是對自我的確認——原來,我走過這樣的路,遇過這樣的人,擁有過這樣的故事,這些讓我獨一無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我們總被推著向前,忙著追逐未來,卻把“過去”丟在身后。可這段文字提醒我,回望過去不是沉溺,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磨平故事里的粗糙,擁抱本真的自己,是與過去和解,更是在為心靈尋一處棲息之所。當生命因重訪過去而短暫駐足,我們得以在忙碌中喘口氣,整理行囊,帶著過去賦予的力量與溫度,繼續(xù)奔赴未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我們都能時常回望,不忘記過去,在歲月流轉中,牢牢握住屬于自己的生命脈絡,讓過去的光,照亮前行的路,明白“故地重游”不是懷舊的沉溺,而是心靈的滋養(yǎng),是對“我是誰”最深情的作答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設生命來自我們不過是來自偶然,我們不過是生而有限的動物,無論我們多么渴望,我們都無法依賴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來保護自己、評估我們的行為,或是提供有意義的人生藍圖。我們的人生并沒有被預先注定,每個人都必須自己來選擇如何盡可能充實、快樂、富有意義地活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于有些人來說,這樣的觀點實在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寧愿選擇現實主義。我相信亞里士多德的前提假設,即理智的頭腦使得人類與眾不同、獨一無二,也正是這份資質使得人類追求完美。而傳統的宗教觀點認為我們應該相信奇跡和非理性,這總讓我迷惑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試試以下的思想實驗。用你的肉眼直視驕陽,用更宏大的視角觀察自己的存在,試著從宗教所提供的保護傘中走出來——也就是某種形式的再生、不朽或是轉世——所有這些都是拒絕面對死亡作為最終結局的方法。這正是本書的視角,我認為沒有這些保護傘我們也可以活得很好,正如托馬斯·哈代所說:“如果有什么更好的方法,那一定蘊涵在那最壞的結果之中?!?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無疑問,宗教信仰安撫了許多人的死亡恐懼。但是對我來說,那就像是繞著死亡白跑了一圈——死亡被否認了,死亡不是最終結局,死而不死。這也是我從來沒有體驗過或寫過有關宗教所帶來的慰藉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如何與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進行工作呢?讓我用自己所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回答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歐文 亞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畫家,他最喜歡的那幅關于圣米歇爾山的立體畫如今就掛在我的辦公室里。他相信通過創(chuàng)作能夠超越死亡恐懼,直到臨終之際依然在堅持寫作。弗蘭克爾也說過類似的話:“每個藝術家的目標都是通過人為的方法來保存生命的姿態(tài),這樣一百年之后,當一個陌生人看到這幅作品依然會被深深感動?!北A_·索魯1說,審思死亡是如此痛苦,但它卻能使得我們“熱愛生命,并充滿激情地珍惜它,這最終帶來了所有的歡樂和藝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寫作的藝術如同孩子的出生,在延續(xù)一些東西。我喜歡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一開始的靈光閃 過到后來的付出出版,整個過程都是快樂的源泉。我也喜歡寫作本身所經歷的一切,從尋找完美的詞匯,精心組織成句子,再到潤色那些短語和句子的節(jié)奏,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無比美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人可能會想,我沉浸在對死亡的思考之中一定非常可怕。當我就死亡這個話題進行演講時,常常會有同事說我一定過得不如意,才會細想這么陰暗的話題。如果你也這樣認為,這只說明我的工作還不到位,我會試著再一次告訴你——直面死亡實際上能夠驅散愁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歐文 亞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b>”有著深刻內涵,從常見語境(如歷史、民族文化層面 )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歷史傳承維度:歷史是民族與國家的記憶,包含先輩奮斗、苦難歷程、文化積淀等。忘記過去,比如否定黨史、國史、軍史,歪曲民族英雄事跡,就割斷了歷史脈絡,背叛先輩付出與民族根基,讓民族失去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依托,可能重演屈辱悲劇,像否定抗戰(zhàn)歷史,就是對先烈和民族的不負責。</p><p class="ql-block">- 文化根基維度:民族文化是歷史積累的財富,忘記過去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比如盲目崇洋、數典忘祖,拋棄傳統習俗、文化精髓,等于丟掉“根”,使民族在文化上失去獨特標識與自信源泉,陷入文化虛無。</p><p class="ql-block">- 現實發(fā)展維度:過去的經驗教訓(成功、失敗 )是當下行動的借鑒。忘記過去,就無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可能重復犯錯,在發(fā)展中迷失方向,難以應對現實挑戰(zhàn)、把握未來機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不同具體語境(如個人成長、階級斗爭等 ),還可結合實際有更細化解讀,但核心是強調銘記過去(歷史、文化、經歷等 )對維系身份、指引前行的關鍵價值,忽視則是對自身、群體根源與未來的“背叛” 。</p> <p class="ql-block"> 隨著我越來越走近人生旅途的終點,在這周而復始的生命之輪上,我也越來越接近起點了。這似乎是一種能讓人得到安慰并做好準備的方式。那些沉睡的回憶如今一一浮現在眼前,觸動著我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雙城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許我正按照他所建議的來做;我開始完成這個循環(huán),磨平我的故事中那些粗糙的部分,擁抱所有讓我成為自己的事情,擁抱本來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我重返兒時居住的地方,參加老同學聚會時,感到從未有過的感動。對我來說,發(fā)現“那里”依然還在,這實讓我感到快樂:過去并沒有真的消失,我還可以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像米蘭·昆德拉所說,死亡恐懼來自于害怕過去的消失,那重新經歷過去則是必不可少的良藥。匆匆流逝的生命在此刻暫駐足——哪怕只是一小會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歐文 亞隆《直視驕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