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水市古稱成紀、秦州、上邽等,有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gòu)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p> <p class="ql-block"> 行程匆匆,從麥積山石窟下來已是午間用餐時段,品嘗天水的美食,天水呱呱、天水釀皮等地道的天水小吃,可能與南方人的口味沖突而認同者寡,肉夾饃、清燉牛肉、糖醋里脊、天水雜燴還是相當不錯。</p> <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天水麥積山石窟文化,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炎黃子孫對華夏文明的尋根,那就要走進弘揚伏羲文化的天水伏羲廟,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伏義城有東西兩牌樓,牌樓雄偉壯觀,寬闊的石鋪大道直通伏羲廟,遠遠就看見跨立在大廟兩側(cè)的高大牌坊。</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夏至這天,天水市作為伏羲故里,都要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她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中華三大祭祀”(黃帝、伏羲、大禹)之一?,F(xiàn)在距夏至只剩一周時間,伏羲廟周邊正緊鑼密鼓進行籌備,場地已圍擋,花籃已搭就,隆重的氣氛逐漸濃烈。</p> <p class="ql-block"> 伏羲廟宮門前牌坊佇立,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大字,宮門上高懸《太昊宮》與《與天地準》匾額,凸顯出莊嚴與肅穆。</p> <p class="ql-block"> 伏羲廟的保護與修繕,勒石為記。</p> <p class="ql-block"> 碑刻伏羲祭,該文出自李鐵映手筆。</p> <p class="ql-block"> 沿伏羲廟中軸線,依次是伏羲祭祀廣場、戲樓、牌坊、宮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見易亭、泮池和后門。儀門端莊為五開間,氣勢軒昂。</p> <p class="ql-block"> 跨過儀門,只見先天殿前古柏濃翠挺立,枝干蒼虬,樹齡都在八百至千年之上,當為唐宋年間所植。</p> <p class="ql-block"> 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正式詔修,確立為官方祭祀場所,后經(jīng)明、清多次擴建與重修,形成現(xiàn)存規(guī)?!,F(xiàn)存主體建筑如太極殿、先天殿等多保留清代風格,布局更趨嚴謹。</p> <p class="ql-block"> 古柏傾而不覆,生生不息,綻放出綠色的生命色彩,詮釋了華夏文明頑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洪鐘驚世鳴,華夏文明傳遍五湖四海。</p> <p class="ql-block"> 先天殿供奉伏羲圣像,殿內(nèi)明柱上懸掛“一畫開天”匾額,象征伏羲創(chuàng)八卦、啟文明的功績;殿頂覆綠色琉璃瓦,梁柱雕刻精美,體現(xiàn)明代建筑工藝。</p> <p class="ql-block"> 響鼓擂三通,中華兒女走向民族復興。</p> <p class="ql-block"> 龍馬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河中精靈,傳說是一種長雙翅與魚尾、有龍鱗的神馬。漢代《尚書中候·握河紀》記載:“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伏羲見河圖創(chuàng)出八卦。先天殿中彩塑了一座威武雄壯、踏浪而行的龍馬像,它是伏羲廟的吉祥圣物,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龍馬精神。</p> <p class="ql-block"> 伏羲,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伏犧,亦稱犧皇、皇羲,被后世稱為太昊伏羲氏、青帝太昊伏羲,是華夏人文始祖。</p> <p class="ql-block">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創(chuàng)造了八卦,以八種簡單而寓意深刻的符號來涵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對中國古代哲學、文化、醫(yī)學、占卜等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還被認為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象形文字,結(jié)束了“結(jié)繩記事”的歷史,推動了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伏羲教人們織網(wǎng)捕魚、打獵,發(fā)明了弓箭,還教導人民如何種植作物,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人們從原始的狩獵狀態(tài)和采集生活逐漸進入到畜牧業(yè)和農(nóng)耕生產(chǎn)階段,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改善了生存條件。</p> <p class="ql-block"> 太極殿又稱“寢殿”,與先天殿相連,是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殿內(nèi)原藏有歷代祭文碑刻,現(xiàn)保留部分明清文物。</p> <p class="ql-block"> 廟內(nèi)各殿門扇、窗戶花格木雕鬼斧神工,盡善盡美,美侖美奐。</p> <p class="ql-block"> 帷帳刺繡,龍鳳呈祥、騰云駕霧,太極八卦、爐火純青。</p> <p class="ql-block"> 古柏龍眼,光彩奪目,香客撫摸,轉(zhuǎn)運生財,心想事成,福祿壽三星拱照,靈驗有加。</p> <p class="ql-block"> 伏羲文化博大精深,華夏兒女當潛心研究而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 見易亭中,前總書記題詞羲皇故里,鎏金大字蒼勁有力,敬意崇高。</p> <p class="ql-block"> 走進天水市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廳,那就是走進天水這一黃河、長江流域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 相傳伏羲與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兄妹,二人相婚,生兒育女,使人類得以繁衍。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踩了巨大腳印后懷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還有傳說伏羲團結(jié)統(tǒng)一了古代華夏各個部落,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等,創(chuàng)設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p> <p class="ql-block"> 伏羲確立了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以鹿皮為聘禮,禁止近親結(jié)婚,規(guī)范了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建立了早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包括部落聯(lián)盟和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幫助維持社會秩序。</p> <p class="ql-block"> 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石器、陶器、金銀首飾、玉佩、青銅鏡、銅鐵兵器、碑刻拓片,一件件出土文物,佐證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 伏羲還是陶塤、琴瑟等樂器的發(fā)明者,他創(chuàng)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制定了音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廟內(nèi)保存的明清碑刻(如《重修伏羲廟碑記》)、歷代祭文等,為研究伏羲文化、華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史料,“太昊伏羲祭典”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這株被譽為“龍槐”,枝干蜿蜒如龍,相傳為唐代栽植,是伏羲廟歷史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 伏羲廟建筑群融合明代官式建筑與地方特色,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尤其是先天殿內(nèi)的“河圖洛書”藻井,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與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 6月21日夏至,伏羲廟古戲臺前廣場上,公祭伏羲大典隆重舉行,伏羲一畫開天、文明肇啟的人文始祖,我們?nèi)捣荩?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