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209652174</p><p class="ql-block">文 字:征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北京游覽長城后的第二天,在陪岳母步行前往頤和園東宮門的路上,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高高聳立的“涵虛”牌樓?!昂摗边@兩個字就這樣第一次闖進了我的視野,并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謂“涵虛”?帶著這個問題,在強烈的好奇心驅(qū)使下,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走進了頤和園,希望能一探究竟,拓展視野,增長見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頤和園是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了蘇州園林的一些設(shè)計手法和意境,在清乾隆年間建成的一座大型的皇家山水園林,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漫步在園林內(nèi)游覽、觀察,仔細了解相關(guān)建造的內(nèi)容和景點介紹。逛了一天下來后,還查閱了一些相關(guān)資料,大概有了些許的收獲和體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頤和園這座充滿東方美學韻味的皇家經(jīng)典園林,在山水布局、建筑營造等方面均充分體現(xiàn)了“涵虛”之意境。因自己在京時間匆忙,且才疏學淺,關(guān)于“涵虛”在頤和園相關(guān)表現(xiàn)形式的理解,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指正。</p> “涵虛”之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虛牌樓位于頤和園東宮門外,是頤和園的標志之一,也是北京現(xiàn)存清代最大的過街牌樓。在前往頤和園路上,路經(jīng)涵虛牌樓時,我駐足拍照,一位老者曾問我,“涵虛”為何意?我竟一時回答不好,他隨后為我簡要地說了幾點。表達謝意后,我繼續(xù)前行追趕遠處的岳母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虛牌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牌樓上“涵虛”二字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涵”為包容、包含之意,“虛”即空,代表寧靜幽遠、恬靜無為的境界,寓意著頤和園包涵了太虛之景,山高水闊。反映了歷代以來文人墨客對山水意境的至美追求,皇族更不例外。</p> 湖山相映之“涵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頤和園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湖面浩渺,水域的面積占園區(qū)四分之三,廣闊的水面倒映著萬壽山及周邊建筑,山水交融,虛實相生,給人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感覺,確實體現(xiàn)了“涵虛”中包容萬象、山高水遠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園內(nèi)以“海上三仙山”的構(gòu)思,在昆明湖及西側(cè)兩湖內(nèi)建造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象征著蓬萊、方丈、瀛洲。這些島嶼在湖面上若隱若現(xiàn),如仙境般虛幻縹緲,為園林增添了一份空靈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頤和園游玩,水的感覺讓人難忘,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漫步湖堤,還是劃船湖上,水的特性——至柔至剛、包容萬物、澄澈映物、流動不息,均能引發(fā)人們“上善若水”的哲學思考。結(jié)合皇家園林的恢宏與自然山水的靈秀,“涵虛”之境自然催生詩情畫意,讓人聯(lián)想到“秋水共長天一色”“表里俱澄澈”等空靈悠遠的詩句,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悠然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湖的“涵虛”意境,絕非一片普通水域,而是一個融合了自然造化與人工匠心、空間營造與時間流轉(zhuǎn)、視覺享受與心靈感悟、哲學理念與詩情畫意的極其復雜而精妙的審美整體,是中國園林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意境深遠”美學理想的典范之作。正如乾隆帝在《昆明湖記》中所期望的:“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臨湖,既具湖山之勝概,能無亭臺之點綴?”最終達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的至高境界。</p> 建筑營造之“涵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香閣位于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從十七孔橋路過,登臨南湖島涵虛堂上憑欄眺望,佛香閣高聳于山林之間,與周圍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襯,給人一種莊嚴而又空靈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將萬壽山和昆明湖連接起來。我們漫步在長廊里,一邊是湖光山色的實景,一邊是廊內(nèi)彩繪所展現(xiàn)的虛幻故事世界,虛實結(jié)合,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藝術(shù)空間,滿滿都是藝術(shù)熏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過十七孔橋,站在南湖島最高處遙望佛香閣,面對浩渺清澈的湖面,眼前的視野變得開闊,塵世的紛擾似乎被滌蕩。這種“虛”和“凈”的環(huán)境,引導人產(chǎn)生“澄懷”的狀態(tài)——內(nèi)心寧靜、空明。在這種狀態(tài)下更容易體悟宇宙的浩渺、自然的和諧以及人生的哲理。我想,這應該是“涵虛”意境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們離開頤和園的時候,未免深深地體會到了,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的巔峰之作,似乎有一種無窮的魅力,以水為虛、以山島堤橋為實,虛實相生。它是空間層次營造的非凡藝術(shù),是承載四季、展現(xiàn)流轉(zhuǎn)不息的時間藝術(shù),它是引導人們澄懷靜觀,體悟天地大道,獲得精神升華與審美愉悅的心靈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時此刻,想起來與許多年前在巴黎觀賞過的、充滿卡迪爾幾何對稱張力的凡爾賽宮后花園相比,我更喜愛頤和園蘊含東方哲學的“涵虛”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頤和園雖建造在北京,卻似江南夢里水鄉(xiāng),給人一種來了就不想走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還能遇見那位慈祥的老者,我定將自己的切身感受傾懷相述,敬請他點撥指正,并感謝他的提問,讓我有機會領(lǐng)略到了山水園林絕美的哲學意境,理解了“涵虛”之意。否則,整天游覽下來,充其量也就是看個熱鬧,與古人營造園林的思想精髓定會失之交臂了。這下我感覺算是遇見名師了,真不愧是高手在民間啊。</p> 感謝您的雅賞! <p class="ql-block">圖片:蕤秀、征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