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染時,福州南公園的牌坊已沐在淡紅色里。八根朱紅立柱挺拔矗立,支撐著歇山式屋頂,斗拱繁復層疊,仿佛自云端悠然浮現,彩畫龍紋躍然其上,彰顯王府舊制之莊嚴,更為市井晨練者添上一抹歷史的厚重背景。穿過門樓,桑柘館靜立如史冊——青磚墻上懸著左宗棠設桑棉局的舊事,兩株桑樹繁葉舒展,綠意漫過百年,猶記蠶事興農的遺風。 沿石徑悠然西行,忽見一脈長廊蜿蜒于水畔,宛如巨龍伏臥。三百米長的煙雨廊曲折迤邐,梁枋間蘇式彩畫依次鋪展,繪有鷺鳥掠水、墨梅傲霜、漁舟唱晚之景……數百幅工筆竟無一同者。木欄色彩艷麗如新,指腹輕輕撫過,仿佛能感受到匠人匠心獨運時留下的絲絲溫度。廊外半畝方塘浮翠,荷葉如碧盞承露,風過時清響泠然。忽見魚影竄動,原是非洲羅非魚群,灰鱗閃爍如撒了一把碎銀,在閩地煙雨里早扎了根。 假山疊石間,亭閣錯落有致,各顯性情。問梅亭畔,老榕樹垂須輕拂,連理亭雙頂相依,恰似“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深情纏綿。最奇是荔枝亭,朱欄猶染果香,傳說左宗棠曾在此眺望馬江水師。而今但見石榴花紅渲染枝頭,恍若當年將士血性未銷。 轉過枕云橋,望海樓巍然踞于高臺。相傳如登樓北眺,閩江一線浮金便浮眼前,而今已經被城市拔地而起的建筑群遮斷了視線,五百年前琉球貢船便在此系纜。樓下碑亭靜立,“請用國貨”四字斑駁,石紋間隱約透出民國商戰(zhàn)的烽火余燼,國貨路之名便源于此,歷經滄桑,車馬往來依舊喧囂。 日影漸高,琉球亭毅然立于石上,飛檐如鉤,挑掛夜半弦月,亭角銅鈴隨風輕響,仿佛遙相呼應東海彼岸的琉球國。昔日柔遠驛的朝貢船只,如今已化作“水上朝貢”航線上的畫舫,滿載著茉莉花的清香,悠悠駛向光明港。 離園之際,回望這方寸之地,竟承載了四百年風云變幻:王府的笙歌余韻、桑麻田間的舊夢、海絲路上的帆影點點,皆化作石板上光滑的磨痕,于尋常百姓的步履間,默默記錄著遠去的歷史。 圖文:羅森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