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匾額”為收藏對象的博物館,目前并不多見。有的也主要是在洛陽、西安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和收藏家聚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重慶的銅梁區(qū),卻有這么一家以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統(tǒng)匾額的國有博物館,填補了川渝地區(qū)專題性匾額文化展示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匾額,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那些雕梁畫棟的古建筑帶來畫龍點晴的神韻。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形成中國獨特的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著“門楣上家國,梁柱間文脈”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匾額博物館所收藏的匾額,以清代木質(zhì)匾額為主,自清代、民國延續(xù)至今,時間跨度近三百年的四百多塊匾額,成為了研究巴渝地區(qū)社會變遷的實物佐證。</p><p class="ql-block"> 這么多的匾額,能夠保存至今,完好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本身就是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 它們中的大部份,都會講述一個傳奇的故事:民國初年的1917年,大戶人家張澤溥用三年時間,在平灘鎮(zhèn)修建了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土木結(jié)構(gòu)三進四合院的豪華宅院。解放后的1950年,銅梁決定將該院改建成糧食倉庫,因建糧倉缺少建筑材料,時任平灘區(qū)長號召農(nóng)民協(xié)會把平灘及周邊的寺廟、祠堂、大戶人家里的牌匾集中起來,作為建材修建糧倉。于是,那些曾經(jīng)金碧輝煌的、高懸于大宅院門楣、殿堂之上的、高懸于寺廟、祠堂飛檐之下的一塊塊牌匾,或成為了倉儲的隔板,或變成了堆碼糧食的案臺,靜靜地躺在了糧倉里。</p><p class="ql-block"> 這一躺就是幾十年,躲過了“破四舊”的風風雨雨,躲過了“十年浩劫”的滅頂之災(zāi)。那些為使糧食免受霉變、免遭蟲咬鼠害而噴灑的農(nóng)藥,也意外地成為了匾額們防止蟲蛀鼠咬、腐朽殘破的防護劑、保護層……。</p> <p class="ql-block"> 1985年,重慶舉辦文物普查活動,普查工作者們驚喜地在平灘鎮(zhèn)的這個糧倉里發(fā)現(xiàn)了寶貝,糧倉的倉頂和倉底居然大多是由價值連城的木質(zhì)匾額建成。一經(jīng)清點,數(shù)量多達400多塊,這批匾額包含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民國中期的物品。于是便有了“銅梁匾額博物館”的問世。</p> <p class="ql-block"> 館藏匾額以清代木質(zhì)牌匾居多,所有館藏沒有完全推出展示,而是有選擇的、分批次的展出。進入展館,首先見到的是一幅“德必有鄰”匾。這匾是在1917年3月,張澤溥的張家大院落成的時候,由同族親友所送。</p><p class="ql-block"> “德必有鄰”出自孔子《論語,里仁》篇,“德不孤,必有鄰”,其含義為:?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必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塊嘉慶年間官贈民匾,至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胺e善余慶”取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寓意行善積德之人,子孫后代都會有福報。據(jù)《銅梁縣志》記載,清嘉慶縣令王升元向樂善好施的大戶人家張聲茂、郭調(diào)元、陳振魁、周啟勤四人都贈送了“積善余慶”匾。</p> <p class="ql-block"> 看見“第一名峰”匾額,就想到了禪意與幽遠,就想到了“深山藏古寺”的畫卷。古寺里供奉著佛主,釋迦牟尼佛的大殿上,都會高懸“大雄寶殿”牌匾?!白破褕F”,強調(diào)禪修需以堅忍破除妄念,方可達到心性澄明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艾發(fā)重添”、“鶴算齊眉”匾,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tǒng)美德,在銅梁木匾中的充分反映?!鞍l(fā)重添”匾額,由銅梁知縣贈予李瑹與楊氏夫婦,以祝福他們的六十壽辰,表達敬意與美好期許。</p> <p class="ql-block"> “福蔭家國”匾,表達的是對銅梁人魯伯言及其父親的敬意。此匾由魯伯言的長官夏炯于1946年其父七十大壽時贈送,以表彰其父子為國為民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瓊江書院”匾額,是翰林吳鴻恩手書,反映了銅梁歷來重教、興教的傳統(tǒng)。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必然使學子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進士第”功名類匾額則反映了科考中舉、獲取功名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 匾額是書法藝術(shù)獨特的呈現(xiàn)形式?,匾額上的書法藝術(shù)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通過匾額,我們常??梢孕蕾p到不少名家的作品,匾額博物館里的兩塊草書匾額,筆走龍蛇,氣勢奔放,連綿回繞、騰躍放縱。這便是出自被譽為當代“草圣”的于右任之手的“賢母天荒”、“福壽康強”。</p> <p class="ql-block"> 賀壽匾額種類豐富,數(shù)量眾多。用于慶祝長輩長壽或表達對長輩的敬意??,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禮儀。這些匾額不僅記錄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還融合了詩詞、書法、雕刻和美術(shù)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匾額承載著文化和歷史的價值?,它們制作考究,書寫、雕刻多出于名家之手。這些幸存的木匾在這里成為了一部無言的方志。用陽刻、陰刻的刀工,用篆隸真行草不同的書體,記錄著耕讀傳家的勤勉、孝悌忠信的忠孝、親仁善鄰的和諧、立傳教化的勵志。懸掛在展廳里的、金漆剝落的文字,就像是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者,喃喃低語著舊日的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