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qū),簡稱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qū),景區(qū)由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楊家?guī)X革命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組成。景區(qū)是延安445處革命遺存中的經(jīng)典代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首批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紀念館,擁有館藏文物近3.6萬件,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3萬余冊。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為一體的革命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面對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先后開始長征。</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西北革命根據(jù)地勝利會師。從此,西北革命根據(jù)地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宮,延安成為中國人民革命的總后方。</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里,最令人振奮和難忘的是一張長54厘米、寬41厘米、高33厘米的小炕桌。1936年2月,毛澤東、朱德率部來到住在距黃河不遠的清澗縣袁家溝村,住在老鄉(xiāng)白育才家。為了方便毛主席辦公,主人把家里唯一的小炕桌搬來供他使用,毛澤東就是伏在這張小炕桌上,揮筆抒懷,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這首詞以宏大的氣魄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攬古今于須臾,收四海于一瞬,展示了革命領袖的豪邁氣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紀念館,時間鐫刻的記憶,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靜靜流淌。每一處角落都是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歲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冷熱兵器,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為"四八"遇難烈士寫的祭文。親愛的戰(zhàn)友們,不朽的英雄們:數(shù)十年間,你們?yōu)槿嗣袷聵I(yè)做了轟轟烈烈的工作。今天,你們?yōu)槿嗣袷聵I(yè)而死,雖死猶榮!</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8日 從重慶返回延安的飛機失事撞山 機上人員全部犧牲 包括新四軍軍長葉挺全家五人 七大中央委員王若飛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書記新華社社長秦邦憲(就是博古) 七大中央工運書記鄧發(fā) 愛國民主人士黃齊生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征到達陜北的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平實現(xiàn)是我們的第一步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 年度佩用"18 G A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度佩用"新四軍"。</p><p class="ql-block">鈕扣上刻有:國民革命軍、新四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日報》石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時期的"十個沒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作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紀念白求恩》(1939.1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的舊居,不是一座簡單建筑,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毛澤東與毛岸英在王家坪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毛澤東和馬海德教李訥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劉少奇將兒子、女兒接到延安后的合影,左起:劉允斌、劉云庭、劉少奇、劉愛琴、劉云庭的兒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思來同志與鄧穎超同志在延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鄧穎超與李鵬等在楊家?guī)X。</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德,賀龍視察南泥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德與毛澤東視察新市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毛澤東由鳳凰山麓移住這里。在此期間,領導了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制定了度過抗日難關的十大政策。寫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紀念自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在接見中央黨校學員時,指出延安窯洞里有馬克思主義,強調了學習革命理論的重要性。為了克服物質困難,他以身作則,開荒種地,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周恩來由重慶回延安后住在這里。后因騎馬意外受傷后前往蘇聯(lián)治療。1940年3月返回延安,隨后前往重慶,繼續(xù)主持南方局的工作。1943年7月,再次離渝返延。當時,正值延安整風運動轉入黨的高級干部重新學習黨的歷史、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階段,他在中央黨校作了《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的報告,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參加了六屆七中全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籌備召開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線返回延安后住在這里,協(xié)助毛澤東領導抗戰(zhàn),著重抓了邊區(qū)的經(jīng)濟建設。他視察工廠,踏勘荒溝,提出了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劃,寫了《論發(fā)展邊區(qū)的經(jīng)濟建設》等文章,指揮359旅開赴南泥灣執(zhí)行"屯田政策",使其成為"發(fā)展經(jīng)濟的前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底,劉少奇由華中回到延安后住在這里,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后,任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組織委員會書記,兼中央研究局局長,并分工負責華中工作。他在七大會議上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對統(tǒng)一全黨的力量去爭取抗戰(zhàn)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fā)揮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辦公廳樓于1941年建成,其外形像飛機,亦稱"飛機樓"。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宣部在此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有近百名文藝工作者參加。毛澤東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解決了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實際同群眾相結合等一系列根本問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大禮堂于1942年落成,可容納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1945年4月至6月,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七大歷時50天,參會代表755名,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認真總結黨成立24年的經(jīng)驗,制定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選舉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委員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寶塔山是中國革命圣地延安的標志性象征,融合千年歷史文物與紅色革命遺址于一體。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寶塔山成為革命精神象征,現(xiàn)存鐵鐘、摩崖石刻等遺跡,曾用于戰(zhàn)時報時與防空警報?。現(xiàn)存寶塔為明代重修的古建筑,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摩崖石刻?:范仲淹手書"嘉嶺山"隸書(字高3.68米),以及"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等題刻。?</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