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世紀初中國革命“播火者”李大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同志半身銅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釗于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秘密殺害于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犧牲時不滿38周歲。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一生的奮斗歷程,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緊密相連。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專程到北京李大釗故居祭奠先烈,向李大釗同志敬獻鮮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國共產(chǎn)黨104周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僅以本美篇致敬李大釗同志等革命先驅(qū)。</p> 北京李大釗故居復原陳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故居位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華胡同標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李大釗故居位于西城區(qū)金融街街道。故居所在的文華胡同,東西走向,東起佟麟閣路(很多文章里都這么寫,但實際上文華胡同東頭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并不能直通佟麟閣路),西至鬧市口中街,北側(cè)有小巷通文昌胡同,南鄰新文化街。文華胡同全長454米,均寬3米。明代屬阜財坊,萬歷年間成書的《宛署雜記》稱石附馬街后半邊胡同,據(jù)明史記載,明宣宗的二女兒順德公主下嫁石,駙馬宅邸就在這一帶,此處是府邸后身兒。清代屬鑲藍旗駐地,乾隆年間繪制的《京城全圖》稱后閘。宣統(tǒng)年間稱石附馬后宅,亦簡稱后宅胡同。1950年出版的《北京市街道詳圖》中仍標注為后宅胡同。1965年,為紀念李大釗,更名為文華胡同。而南鄰的新文化街是為紀念魯迅而命名,北側(cè)的文昌胡同曾有一座張學良宅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華胡同24號:李大釗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故居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華胡同24號(原石駙馬大街后宅胡同35號)是李大釗故居。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釗在北京度過了十年的工作與生活時光,先后居住過八個地方。其中,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和妻兒在西城區(qū)文華胡同24號生活近四年,是在故鄉(xiāng)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李大釗故居是一座小三合院,坐北朝南,為民國時期建筑。兩進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院落西北隅開大門一間,北向,為平頂小門樓。一進院有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二進院有過廳5間,南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李大釗一家當時生活在一進院中,二進院系后來添置的。李大釗身為北京大學教授、圖書館主任,收入為120塊銀元,后來還兼任四所大學教授再加上稿費,最多時每月收入甚至能達到近300銀元,按當時物價400銀元就可以買一處四合院,但李大釗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革命事業(yè)?和?接濟貧困群體?,導致其家庭生活極度清貧?,在北京居住期間一直靠租房生活,沒有為自己置下一套房產(chǎn)。這里見證了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故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故居北房堂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記錄李大釗一家搬入石駙馬后宅35號(現(xiàn)文華胡同24號)消息的《少年中國》雜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東屋:李大釗、趙紉蘭夫婦臥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趙紉蘭臥室里的針線盒和炕桌上的《紅樓夢》及煤油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李大釗故居,庭院幽靜古樸而別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大釗半身銅像,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去李大釗故居時正值清明前夕,人們都手拿白色菊花,依次在塑像前肅立默哀、鞠躬獻花。院內(nèi)堂屋前的兩株海棠樹,依舊綠意盎然、鮮花綻放,枝條上系著一條條黃絲帶,也系著一份份哀悼與思念。故居北房堂屋,是李大釗用來接待客人以及家人活動、用餐的場所,對著門擺放一張八仙桌,兩側(cè)各放一把椅子,靠北墻的條案兩端各擺著一只撣瓶,中間擺著一臺老式座鐘,條案上方懸掛著一幅中堂畫,兩側(cè)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這正是李大釗一生精神風范的真實寫照。堂屋西側(cè)擺放著一部老式電話機,當時大學教授在社會上地位很高,北京大學教授家中都有電話。堂屋東側(cè)墻上,掛著一張刊發(fā)于《少年中國》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的消息,里面記錄了李大釗一家搬入石駙馬后宅35號(現(xiàn)文華胡同24號)的消息。北房東屋是李大釗、趙紉蘭夫婦的臥室,陳設(shè)十分簡樸,墻上掛著兩人的照片,炕上是一張木質(zhì)小桌和針線盒,桌上是一本發(fā)黃的《紅樓夢》和一盞煤油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廂房:李大釗伏案寫作的書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廂房:李大釗書房的會議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書房會議桌上的報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廂房:李大釗和兒女們淘回來的舊風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廂房是李大釗的書房和會客室。走進西廂房映入眼簾的是一架舊風琴,這架舊風琴看起來雖普通,它的故事可不普通。據(jù)說李大釗經(jīng)常去東邊頭發(fā)胡同的小市場淘一些舊家具和舊書,這架風琴就是他帶著子女淘回來的,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李大釗常將子女召集到這個房間,教他們唱少年先鋒隊隊歌和國際歌,對他們進行教育,也經(jīng)常用琴聲掩蓋召開重要會議的聲音,防止敵人竊聽。風琴上方墻上掛著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斯內(nèi)夫利特)的照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馬林到李大釗家里開會,討論解決黨內(nèi)的一些工作問題。李大釗書房里北側(cè),是用于伏案寫作的桌椅書柜,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平展著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和北澤新次郎的《勞動者問題》,以及待寫的稿紙。書房里南側(cè)則是會議桌和報架,擺放著《晨報》《新青年》等國內(nèi)外報紙雜志,墻上掛有一幅反映當年場景的油畫。這里曾經(jīng)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活動的會議室,李大釗接待過許多國內(nèi)外知名人士和進步青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西耳房:李大釗長女李星華臥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東耳房:李大釗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幼女李鐘華臥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廂房北間:李大釗長子李葆華臥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廂房南間:臨時客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房的西耳房,是李大釗長女李星華臥室。東耳房是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幼女李鐘華等人臥室。東廂房北間是長子李葆華臥室,南間是親友往來居住的客房。子女房間墻上掛著他們的相關(guān)照片,除了供生活學習的家具外,沒有任何可供玩樂的擺設(shè)。?李大釗的五位子女?,都在不同領(lǐng)域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長子李葆華,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等職,為新中國金融和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長女李星華,1932年加入共產(chǎn)黨,參與一二·九運動,新中國成立后從事教育及文學創(chuàng)作,1943年在延安寫的回憶父親文章《十六年前的回憶》,被選為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次女李炎華,曾在李大釗創(chuàng)辦的大黑坨中學任教,傳播革命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投身教育事業(yè)。??次子李光華,1938年參加革命,1941年加入共產(chǎn)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國科學院電子所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三子李欣華,1940年加入共產(chǎn)黨,長期在門頭溝礦區(qū)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布衣校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故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李大釗故居簡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當時的石駙馬后宅35號,一度成為愛國國畫大師黃賓虹寓所,后來一直被作為民居使用。1979年8月21日,李大釗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西城區(qū)政府啟動李大釗故居騰退和修繕工作。2007年,在李大釗就義80周年之際,經(jīng)過近兩年籌備,北京李大釗故居于5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2013年3月5日,李大釗舊居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3月27日,李大釗舊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經(jīng)過布展提升后,于2021年6月1日繼續(xù)正式對外開放。李大釗故居還推出青少年專題講解,以及沉浸式演出《播火者》。</p> 李大釗:中國革命“播火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廳中聳立著的李大釗全身塑像及總書記的評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專題展《前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進院內(nèi),陳列著《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李大釗在這里以極高的熱情傳播與研究馬克思主義,領(lǐng)導建立北京的早期共產(chǎn)黨組織,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chǎn)黨組織;領(lǐng)導北方工人運動,積極促成國共合作,成為20世紀初中國革命的“播火者”。專題展除前言和結(jié)束語外,從“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中國革命實踐的開拓者”三個維度,分三個單元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偉大貢獻。展覽充分使用了不同的多媒體手段,不僅有與李大釗相關(guān)的書籍、文字資料、照片,還有一段1924年李大釗率中共代表團出席共產(chǎn)國際五大時在莫斯科大劇院演講的影像,這段視頻是李大釗存世僅有的8秒鐘影像資料,十分珍貴。此外,與李大釗相關(guān)的繪畫創(chuàng)作,也讓展覽的形式豐富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專題展第一單元: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畫《李大釗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傳播馬克思主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鎮(zhèn)館文物、李大釗的《史學要論》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奠基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青年》第6卷第5號發(fā)表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發(fā)表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的《新青年》雜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釗是中國謳歌俄國十月革命第一人,對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nèi)涵進行開創(chuàng)性探索,培養(yǎng)了一批對馬克思主義懷抱熱情的先進青年,是中國傳播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指出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學說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國人比較早地介紹和分析馬克思學說的開山之作。李大釗的《史學要論》,是李大釗系統(tǒng)闡述其史學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更是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奠基石,這也是李大釗故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鎮(zhèn)館之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span>在五四社會思潮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李大釗將目光轉(zhuǎn)向社會主義,并在北京大學發(fā)起成立社會主義研究會,編譯“社會主義叢書”,翻譯社會主義研究集,發(fā)表社會主義相關(guān)論文。社會主義研究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社會主義為研究對象的學術(shù)團體,與北京早期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有密切關(guān)系,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早期重要實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專題展第二單元: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革命先驅(qū)張?zhí)?、高君?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四時期的毛澤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在《曙光》第2卷第2號發(fā)表的《團體的訓練和革新的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一大會址——上海望志路106號(今興業(yè)路76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 團結(jié)進步青年,引導他們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真誠信仰,許多青年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五四運動之后,李大釗與陳獨秀開始籌劃在中國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1920年4月,經(jīng)共產(chǎn)國際批準,俄共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全權(quán)代表維經(jīng)斯基在北京會見李大釗,提出在中國建立共產(chǎn)黨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經(jīng)李大釗介紹,在張?zhí)着阃?,維經(jīng)斯基赴上海與陳獨秀會見,商討建黨事宜。1920年10月,李大釗與張申府、張國濤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辦公室成立北京早期共產(chǎn)黨組織,同年年底改稱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支部。11月初,在李大釗指導下,北京大學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此后,北方各地廣泛建立起黨團組織。李大釗還起草并發(fā)表了《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yè)》,呼吁全國共產(chǎn)主義者聯(lián)合建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李大釗因故未能參加會議,但他為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所作的巨大貢獻,使其成為公認的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專題展第三單元:中國革命實踐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釗領(lǐng)導中共北方黨組織成員深入廠礦、鐵路開展一系列罷工斗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畫《孫中山與李大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孫中山擬定的國民黨一大預算委員會名單,第一位就是李大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4年李大釗率中共代表團出席共產(chǎn)國際五大時在莫斯科大劇院演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專題展《結(jié)束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是書齋式的,而是在實踐中尋求救國真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李大釗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領(lǐng)導北方工人運動。 在李大釗領(lǐng)導下,北方黨組織深入廠礦、鐵路,開展了一系列罷工斗爭,從1922年8月到1923年2月,發(fā)動了京漢路長辛店工人大罷工、京奉路山海關(guān)鐵廠工人大罷工、京綏路車務(wù)工人大罷工,組織正太路石家莊機器廠工人大罷工、唐山鐵路工廠工人大罷工、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形成中國北方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1922年8月至1924年初,李大釗多次往返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特別是到上海拜訪孫中山,積極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1923年6月,中共三大決定,共產(chǎn)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一大時,李大釗被指定為主席團5名成員之一,協(xié)助孫中山主持會議。國民黨一大后,李大釗成為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在中國北方的實際負責人,大力推進國共兩黨組織在北方的發(fā)展。李大釗在黨內(nèi)較早提出武裝斗爭思想,多次與馮玉祥會談,派人到國民軍中開展工作,爭取革命同情者,點燃北方革命星火,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迅速發(fā)展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p> 結(jié)? ? ? 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華胡同西口鑲嵌的對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釗同志作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以“鐵肩擔道義”的擔當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用“簡易生活”的作風詮釋革命者的純粹品格,最終以生命踐行了“為民族解放奮斗終身”的誓言。??李大釗同志以他的奮斗、探索、犧牲,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樹立了楷模,做出了榜樣,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他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偉大人格值得永遠銘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