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于一九六二年畢業(yè)于長春市南關區(qū)西長春大街小學。當時我們都認為學校原來是座廟。后來才知道母校是長春市第一所官辦學校——養(yǎng)正書院。曾是吉林省八大書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母校位于長春老城東馬號門外北面,西長春大街北側。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建有大門樓五間,中間是門廳,南側有門房,門里有影壁一道。1884年建成使用。</p> <p class="ql-block">養(yǎng)正書院由長春首任知府李金鏞修建。作為長春科舉的予備學校,為開啟長春人的文風士氣起到了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養(yǎng)正學院的平面圖,第一進院正堂前豎立兩塊青石碑。刻有李金庸撰寫的養(yǎng)正書院記。第二進院建有正房五間是祀祠和藏書的地方。第三進院有正房十一間分別為居仁,循禮,浚智,由義學生宿舍。</p><p class="ql-block">本人是1959年至1962年在西長春大街小學讀了三年。第一進院是校長,主任,教師辦公室。還有勤工儉學糊紙盒紙口袋的小工廠。第二進院是幾間教室。第三進院被墻隔開屬于西三馬路小學。西三馬路小學是北門開在三馬路南側。</p><p class="ql-block">班主任王雅軍老師認真負責,關心每一位同學。教我們怎樣學習,鍛煉身體,關心國家進步。組織參加無線電發(fā)報活動和比賽。用蘇聯(lián)曲譜配中文新歌詞參加區(qū)歌詠比賽。都獲得了好成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yǎng)正書院匾額,養(yǎng)正二字取自(易經(jīng).蒙卦)“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即啟蒙和修養(yǎng)正道之意。養(yǎng)正書院作為科考予備學校培養(yǎng)了20多名貢生,70多名附生。</p> <p class="ql-block">1884年李鴻章親自撰寫?zhàn)B正書院 </p><p class="ql-block">1907年為長春府中學堂 </p><p class="ql-block">1915年為長春縣立中學</p><p class="ql-block">1920年為吉林省立第二中學</p><p class="ql-block">1933年為偽新京特別市公署</p><p class="ql-block">1945年為長春市圖書館分館和民眾教育館</p><p class="ql-block">1953年為長春大街小學</p><p class="ql-block">1957年學校分成西長春大街小學和西三馬路小學。(第一進院和第二進院歸西長春大街小學。第三進院歸西三馬路小學)</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立第二中學長春同鄉(xiāng)攝影紀念 民國十四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的課程表</p><p class="ql-block">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宣布廢除科舉開辦新式學堂。改為長春府中學堂后開始引入西方科技知識。開設中文,外語,算術等12門課程。每周上課36小時,學制5年。</p> <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的考試試題</p><p class="ql-block">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適應教育發(fā)展需求,逐步向現(xiàn)代教育體系靠攏。</p> <p class="ql-block">偽滿時期新京特別市公署臨時辦公地點。市公署搬走后由新京特別市圖書館分館使用。</p> <p class="ql-block">長春養(yǎng)正書院的建筑在1987年后陸續(xù)被拆除。共存在103個年頭,如今養(yǎng)正書院己無舊跡可尋,只有院中的這棵老樹,默默地見證著了歲月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養(yǎng)正書院變成了西五小學西長校區(qū)。只有孩子們童真的面容和朗朗的讀書聲。</p> <p class="ql-block">環(huán)繞四周的圍墻拆了,院內(nèi)的榆,柳,梧桐,丁香等植樹沒了,夏天的綠蔭蔽日鳥語花香不見了。商廈住宅建起來了。還好給學校還留一個門洞可以進出。</p> <p class="ql-block">養(yǎng)正高中于2007年在寬城區(qū)富強路新校址由原長春市第十二中學和長春市第四中學組建而成。養(yǎng)正高中是吉林省重點中學。也是鐵北地區(qū)唯一的重點中學。</p> <p class="ql-block">縱觀國內(nèi)外知名高中無不蘊含著厚重文化。如上海的“格致中學”,“奉賢中學”。以長春養(yǎng)正高中命名也是對長春教育品位的提升。得到各界一致認同。</p> <p class="ql-block">養(yǎng)正高中由養(yǎng)正書院發(fā)展而來。養(yǎng)正高中對長春教育發(fā)展史的傳承,體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深邃的教育思想。</p> <p class="ql-block">小學前三年是在西四馬路小學和師范附小讀的。兩校各一年半。西四馬路小學是1956年新成立。校址原是1920年建成的吉林陸軍醫(yī)院,屬平房院落。偽滿時被偽民政部和興安總署使用。1958年大躍進時被調(diào)給市玻璃儀器廠使用。西四馬路小學停辦。</p> <p class="ql-block">偽民政部吋朝南的正門。再南就是師范附小操場的北門了。中間的胡同在玻璃儀器廠生產(chǎn)后改名為玻璃胡同。</p> <p class="ql-block">我們被調(diào)到緊鄰的師范附小。原來的大經(jīng)路國民小學。現(xiàn)在叫市第二實驗小學。附小學習抓得緊。每個單元講完后,女教導主任抽上中下成績學生測驗了解教學效果。當吋正開始學漢語拼音。全年級在禮堂學一單元考一單元。</p> <p class="ql-block">西五馬路基督教會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英國長者牧師傅多瑪創(chuàng)立?;浇涕_始進入長春。</p> <p class="ql-block">女施醫(yī)院也在教堂東側建成。老人俗稱英國女人醫(yī)院。即長春婦產(chǎn)科醫(yī)院前身。 </p> <p class="ql-block">80年代老基督教會拆前照片。</p> <p class="ql-block">長春基督教會和長春婦產(chǎn)科醫(yī)院近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1907年基督教會創(chuàng)辦長春女學堂。位置在西五馬路女施醫(yī)院東側。1909年改為萃文女子學校。1957年稱為西五馬路小學。現(xiàn)在西五馬路小學己經(jīng)擁有多所學校的教育集團。本人母?,F(xiàn)在歸屬西五小學。即西五小學西長校區(qū)。</p> <p class="ql-block">長春市政府1953年將日本人修建的專放電影的(朝日座)改造為全國苐一家兒童電影院。宋慶齡特別題詞“影院是兒童的樂園”。影院也是南關區(qū)少年宮活動中心。本人參加過美術班的活動。學習過寫美術字和素描等。民樂班經(jīng)常練習的是(馬蘭花開)(花兒與少年)(步步高)等樂曲。離開少年宮以后一聽到這些樂曲就回憶起那些美好的時光。少年宮還允許我們在銀幕后面觀看電影。觀看的不少免費影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原兒童電影院現(xiàn)在的模樣。從這里望去東邊是偽滿皇宮,南邊是東北籍作家蕭軍居住過的六馬路,西邊是原日本領事館,建國初期蘇聯(lián)專家大院現(xiàn)省政協(xié),北邊是滿鐵附屬地己消失的日本橋。少年時代的電影院少年宮不在了。但我心中當年美術圖畫紙上美好憧憬和民樂隊愉悅合奏曲還在,永在。</p><p class="ql-block"> 曾踏荊棘勇向前,</p><p class="ql-block"> 也沐春風笑開顏,</p><p class="ql-block"> 欣逢盛世精神爽,</p><p class="ql-block"> 樂享閑遐體康健。</p><p class="ql-block"> 少年勤奮多壯志,</p><p class="ql-block"> 老來愉悅享悠閑,</p><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歌情未了,</p><p class="ql-block"> 夕陽似火霞滿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