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任總理衙門章京等職。以學問著稱,治學嚴謹,綜覽百家,后專治遼、金、元三史,邊疆歷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有“中國大儒”之譽。<br> 沈曾植先生晚年在政治上趨于保守,在學術、藝術上卻富創(chuàng)新。早年精研帖學,后來廣泛取法,熔漢隸、北碑、章草為一爐,尤其得力于“二爨”,對新發(fā)現(xiàn)的敦煌寫經(jīng)書法和漢簡書法也投入很大熱情,直入的尖銳筆鋒,勁挺的爽直長畫,凝重的點、捺,飽滿的結字,活潑的氣韻,極大地增強了“二爨”和章草書法的書寫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刻板、機械,體勢樸茂,精神沉穩(wěn),雄渾、跳動和孤傲,是真正把刻碑和墨跡高度融合而獨標高格的書法,可以說開風氣之先。<br> 沈曾植先生的書法藝術影響深刻久遠,如于右任、馬一浮、謝無量、呂鳳子、王秋湄、羅復堪、王蘧常等杰出書法家,特別是他的學生王蘧常先生在章草創(chuàng)作上更是獨辟蹊徑,成一代大家。<br> 沈曾植先生雖然是博學大儒,他的學問、書法自然還是可以進行批判,能批得有理有據(jù),不失功德無量。如果還有人讀讀沈曾植先生的《海日樓文集》《海日樓札叢》,讀讀《海日樓題跋》,看看《海日樓題跋》手稿,就能更好理解沈曾植先生書法。可惜都不讀。<br> 沈曾植先生的書法是我們望塵莫及的。讀懂讀不懂與自己有關,與沈曾植先生無關。<br> 沈曾植先生的身影早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但留下的作品仍然可以照出后來者的真相。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魏翰邦書法作品欣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