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烏茲別克斯坦到土庫曼斯坦,首先在過海關(guān)處給我們了一個下馬威。讓我們的土庫曼斯坦之行留下了難忘的第一印象。原計劃半個小時過關(guān),結(jié)果過了7個半小時,而且,在兩國之間的中間地帶,經(jīng)歷了一下午近40℃暴曬與等待,口干舌燥的我們,為了坐上一人一美元的破爛擺渡車,拉著行李箱與幾十個口岸小商販一道搶上擺渡車,完全是爆發(fā)小宇宙的狀態(tài)。</span></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5.27日/D6行程:希瓦車行166km 抵達庫尼亞烏爾根齊,行駛 96km 抵達達沙古茲。參觀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目錄》的圖拉別克哈尼姆建筑群,參觀庫特魯克·帖木兒宣禮塔,這是烏爾根奇主清真寺現(xiàn)存的唯一遺跡;參觀蘇丹·帖乞什陵墓,伊爾?阿爾斯蘭陵墓、姆丁?庫布拉拉墓,隨后前往達沙古茲(1 時 30 分),入住酒店達沙古茲 Dashoguz hotel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過海關(guān)后迅速午餐,我們趕在日落前的黃昏光線抵達庫尼亞-烏爾根奇遺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這個遺址陶瓷年代檢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拉伯帝國時期(7世紀-11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花剌子模,并奪得了屬于伊朗系花剌子模王朝阿弗里基德王朝的首都卡赫城改名為玉龍杰赤。阿拉伯帝國在8世紀中期分裂后,花剌子模先后歸屬伊朗系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以及突厥人的加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統(tǒng)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世紀下半葉至12世紀中葉的100年,花剌子模成了突厥伊斯蘭文化的繁榮之地,玉龍杰赤為知識和文學的中心。然而,帝國短暫的輝煌突然因為一起怪異的外交事件,就在突如其來的蒙古復仇軍面前崩潰,令后世為之嘆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土庫曼斯坦達紹古茲市的世界遺產(chǎn)“庫尼亞.烏爾根奇遺址”,仿佛是花剌子模挽歌留下的最高潮樂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有考古證據(jù),圖拉別克哈尼姆陵墓在帖木兒大帝統(tǒng)治時期留下了建造或修繕痕跡。史料記載玉龍杰赤被圍七個月,帖木兒攻陷城池后,進行了焚城和大屠殺,除知識分子、學者、藝術(shù)家和手工業(yè)者被送往渴石(即今天的沙赫里薩布茲,帖木兒的故鄉(xiāng))外,大多數(shù)人被殺。沙赫里薩布茲的阿克·薩萊宮就是這些被俘的花剌子模工匠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帖木兒對花剌子模的占領引起了欽察汗國的不滿,1383年,趁帖木兒在呼羅珊征戰(zhàn)之機,成吉思汗的后裔脫脫迷失占領花剌子模,1388年,帖木兒出兵花刺子模,再次奪回玉龍杰赤,他下令將該城的居民遷往撒馬爾罕,摧毀了整座城市,只有禮拜寺和禮拜寺的尖塔得以幸免,帖木兒命人在廢墟上播種大麥,辟城為牧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玩味的是,在1391年底,帖木兒下令重建玉龍杰赤城,然全力恢復,建設僅至原來的1/4。蘇聯(lián)著名的中亞與蒙古史專家巴托爾德曾說,像這樣有意地完全毀滅一座城又重建,在帖木兒的征服史上是唯一的案例。也許帖木兒也悔悟到,玉龍杰赤這個繁榮的絲路商業(yè)城市的作用,中亞因開放、“通道化”而繁榮,失去流動性,經(jīng)濟就失去了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果戈里有句名言,最能表達第一眼看見圖拉別克哈尼姆陵的激動,“當詩歌和傳說都已經(jīng)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在說話”。那一刻,忍不住奔向那扇木門,抬頭凝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盡管八百年餐風飲露,讓圖拉別克哈尼姆陵的建筑外表殘破不堪,但卻被圣靈守護般免于遭受重建式的翻新,用最原始的模樣,頑強地屹立在曾經(jīng)擁有詩歌一般名字的首都玉龍杰赤。環(huán)建筑一周,并未完全脫落的外部瓷磚,磚泥之間的馬賽克殘片,像隱匿于荒野中的寶石,在黃昏光線中閃著幽藍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拉別克哈尼姆陵墓內(nèi)部空間,保持了讓人驚嘆的完整性,超高挑空的精美穹頂自帶威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拉別克尼姆陵主人身份,學術(shù)界存在一定爭議,但最廣泛接受和最具說服力的觀點是:它屬于14世紀花剌子模地區(qū)(金帳汗國統(tǒng)治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圖拉別克哈尼姆(T?rebeg Hanym/Khanym)本人。陵墓在當?shù)睾褪妨现幸恢北环Q為“圖拉別克哈尼姆陵墓”,“哈尼姆”(Khanym/Hanym)是突厥語中對可汗妻子或高貴女性的尊稱,意為“夫人”或“王妃”。 強大的民間傳說和歷史記憶都將這位杰出的女性統(tǒng)治者與這座宏偉建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拉別克哈尼姆是金帳汗國(欽察汗國)時期花剌子模地區(qū)的實際統(tǒng)治者。她的丈夫是庫特魯格·帖木兒汗(Kutlug Timur Khan),是金帳汗國派駐花剌子模的總督(可汗)庫特魯格·帖木兒汗,回歷740年(公元1339/1340年)去世。圖拉別克哈尼姆憑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威望,成為了花剌子模的實際掌權(quán)者,統(tǒng)治了約20年。史料記載圖拉別克哈尼姆主持修建了清真寺、宗教學校(Madrasah)等重要建筑,熱衷于贊助建筑和宗教事業(yè),是一位非常開明和有建設性的統(tǒng)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資料顯示,建筑內(nèi)有完善的供暖系統(tǒng),考古學家至今都在爭議這座建筑到底是陵墓還是宮殿。12邊形穹頂裝飾著耀眼的365塊藍色細瓷和綠松石,代表一年365天,緊挨穹頂下方的24個弧形代表一天24小時,再往下12個較大的弧形代表一年12個月,4扇大窗代表一月4個星期,充滿智慧的建筑精品,展現(xiàn)了令人驚嘆的詳細的天體構(gòu)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墓穴頂部的藍色穆卡納斯裝飾,這種沒有結(jié)構(gòu)支撐意義的裝飾,讓建筑研究者至今迷惑爭議,我個人感覺,讓人想起宇宙中的星云團,那是可以被感知而無法觀測的更遙遠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媚的光線從頂窗和側(cè)窗穿透而下,仿佛傳達著遜尼派糅合了瑣羅亞斯德教的神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兀立廢墟的圖拉別克哈尼姆陵,如今成為野鴿鳥巢,仰望間,鴿子突然飛起,那一剎那,好似天啟,羽翼掠過驚鴻一瞥中,神祗無形歸位,仿佛能看見他們原本所居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昏里靜靜回眸,這一瞬,千年時光在你伸出的指尖輕輕觸碰,心如此安靜又如此悅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特魯克-帖木爾宣禮塔,是庫尼亞-烏爾根奇的地標建筑,它曾是清真寺的一部分,建造于11世紀,塔高60米。塔身有亮藍色的飛檐,磚砌花紋雕刻技術(shù)十分精湛,包括阿拉伯文字的裝飾紋樣。尖塔頂部原本圍繞石制塔心建有木制的燈塔,為夜間行進的商隊指引方向。土庫曼斯坦導游阿達在西南交大留過學,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阿達介紹,塔內(nèi)有樓梯盤旋而上,這個宣禮塔下面沒有大門,以前進入宣禮塔要經(jīng)過清真寺上方一個天橋,然后沿臺階登塔頂。出于保護的目的,現(xiàn)在已不再允許游客進入尖塔,而尖塔最上部的10米已經(jīng)略有傾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蘇丹·阿拉·阿爾丁·提基斯墓與宣禮塔在夕陽中同框。這座方形建筑與旁邊的其父親伊爾·阿爾斯蘭方形陵墓建筑風格相似,但并不能確證這是座陵墓。在《伊斯蘭:藝術(shù)與建筑》一書中,有學者指出,研究表明,這座建筑可能根本就不是陵墓,而更可能是王族的接見大廳或是更大范圍建筑群遺留的中心建筑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斯蘭建筑的門廊造型在建筑學中有個專業(yè)術(shù)語“依望”,而依望上那些立體褶皺造型的專業(yè)術(shù)語為“穆卡納斯”,這是建筑師設計的靈感所在,沒有規(guī)律各有風格。蘇丹·阿拉·阿爾丁·提基斯墓門廊頂部的穆卡納斯,在夕陽映照之下,被鍍上了一層金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形建筑,圓錐形屋頂,用素色磚和青釉磚拼接形成裝飾紋樣。提基斯陵墓是中亞地區(qū)首個使用大型青釉瓷磚裝飾成書法紋樣的建筑,這種濃郁色彩的瓷磚環(huán)繞在穹頂?shù)撞?,?gòu)成了一條長長的銘文飾帶?,F(xiàn)在東南立面上還保留著幾十塊原始青釉瓷磚。但我們到達時,遺址還在維修,透過腳手架,依稀窺見這古老的精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爾?阿爾斯蘭Il Arslan是12世紀末花拉子模國的強大統(tǒng)治者,他將布哈拉和撒馬爾罕、伊朗東北部的尼沙普爾及其他領土納入版圖。這座陵墓有研究支持是伊爾?阿爾斯蘭的兒子提基斯為父親所建。但能幸存至今,實屬罕見,因為它逃過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這兩位偉大的世界征服者的破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種鉛筆頂?shù)牧昴乖O計來源于游牧民族的帳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選擇在Caravanserai Gate音譯為卡拉萬薩拉伊大門看大漠日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aravan意為商旅團隊,從名字上看這大概與古商道有關(guān)。但這扇門的用途尚不清楚,它可能是通往商隊客棧的入口,也可能是宮殿、宗教學?;蚱渌笮徒ㄖ囊徊糠帧?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現(xiàn)存的大門殘跡面朝北方,南面挖出了一些有規(guī)律排布的柱礎,這些柱礎東西走向,與門平行??脊艑W家認為這些規(guī)律排布的柱礎暗示著可能有一個向內(nèi)延伸至更南側(cè)中庭的柱廊。大門下方裝飾著幾何排列的彩色錫釉面瓷磚,保存狀況相對較好。由于這些瓷磚是由許多小碎片組成的馬賽克瓷磚,而不是用彩色釉下彩繪,因此考古學家推測建筑時間可能在14世紀晚期或更晚的時期,當時這種技術(shù)開始流行,這一時期由于帖木兒從伊朗俘獲了精通這種技術(shù)的熟練工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庫曼斯坦的道路狀況基本不好,經(jīng)過近100公里3個多小時的路程,抵達達沙古茲酒店入住,已經(jīng)是夜里12點,饑腸轆轆。在酒店用晚餐,導游阿達為我們準備了上好的葡萄酒和啤酒,喝葡萄酒的人不多,可以貪杯,微醺解一路之乏。經(jīng)歷了一天的波折然后看到晚霞中的圖拉別克哈尼姆陵墓建筑群,邂逅最美的日落,一杯美酒完美收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D6行程【土庫曼斯坦達沙古茲-510km阿什哈巴德】酒店早餐,乘車前往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途經(jīng)達爾瓦扎,參觀"地獄之門"火焰,此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終年燃燒至今約50年;之后繼續(xù)乘車前往阿什哈巴德(行車約4小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圖為達沙古茲白色清真寺?!斑_沙古茲”在土庫曼語意為“石泉”。泉水曾使當?shù)爻蔀榻z綢之路的其中一個主要停留點,19世紀,俄羅斯人在當?shù)亟⒈?,現(xiàn)代的達沙古茲城在蘇聯(lián)時期設計,市內(nèi)建有許多紀念碑建筑,達沙古茲城也是鐵路樞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進入清真寺,腳最舒服,厚實的地毯松軟又有彈性。站在大廳中心,說話有很好的回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達沙古茲白色清真寺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建設,內(nèi)部裝飾豪華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在一家格調(diào)雅致的餐廳美美用餐,然后開始了卡拉庫姆沙漠穿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發(fā)!開始穿越卡拉庫姆沙漠前往地獄之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卡拉庫姆沙漠面積3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前十的沙漠。穿越卡拉庫姆沙漠的道路非常顛簸,在沒有網(wǎng)絡,沒有路標的沙漠中穿越去尋找一個坑洞,無異大海撈針,沒有充足越野經(jīng)驗的人會不停在絕望與希望中煎熬,這種煎熬歷程與駕駛的狂野,是越野愛好者的致命誘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終于抵達達爾瓦扎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漠啤酒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卡拉庫姆沙漠的深處,暗夜中燃燒的巨大坑洞像“地獄之門”,50多年不熄的火舌,仿佛是沙漠難以愈合的傷口,歷經(jīng)6個小時沙漠穿越一睹奇觀,更像是朝圣者抵達麥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導游介紹,1971年,地質(zhì)學家在達爾瓦扎探測天然氣資源時,鉆探設備導致地面坍塌形成巨大坑洞。為防止甲烷等有毒氣體危害周邊環(huán)境,土庫曼斯坦政府決定點燃坑洞內(nèi)的天然氣 ,初期預估燃燒持續(xù)數(shù)周,但至今坑洞燃燒了50多年仍然未滅,估算每日經(jīng)濟損失上億元,但具體天然氣儲量尚未完成精確勘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土庫曼斯坦的旅行社司機,非常職業(yè)化,不但要繞開一路的炮彈坑,在來去兩個車道間選擇相對平坦的路面,而且要在沒有網(wǎng)絡沒有參照物的卡拉庫姆沙漠里辯識道路,這兩項技能令人匪夷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上,司機為我們播放著土庫曼斯坦音樂,還教我們說土庫曼語音,你好~沙龍!,謝謝~薩格-博倫,上車了~“門-machine呢”(發(fā)音像英文的機器machine),一路反復考問學生,像特別耐心的老師。即使是開夜車疲倦也絕不會在車上抽煙,當我發(fā)現(xiàn)司機趕夜路很疲倦,我用英文告訴他可以抽煙,可以在車上抽煙,他驚訝又高興地說“You sure!",得到確認,高興得像得到糖果的小孩,馬上停車,摸出了車門上的煙盒下車吸煙解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地獄之門”盡興而歸,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跋涉,終于抵達阿什哈巴德,已是夜里2點,阿什哈巴德的夜晚霓虹閃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29/D8行程【阿什哈巴德-18km尼薩古城-18km阿什哈巴德】參觀獨立紀念碑、中立門。前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尼薩古城,位于科佩特達格山脈腳下,土庫曼斯坦的重要歷史遺跡;尼薩古城由新老尼薩兩組臺形遺址構(gòu)成;之后返回阿什哈巴德,參觀汗血寶馬馬術(shù)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住宿:阿什哈巴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庫曼斯坦獨立廣場,坐落于阿什哈巴德城南,是標志性建筑。廣場中心矗立著高達91米的塔柱,隱喻土庫曼斯坦于1991年獲得的獨立,每年9月27日,是土國的獨立日慶典。獨立廣場上有很多君王先賢雕塑,記錄著土庫曼斯坦的歷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烏古斯可汗:他是突厥傳說中的可汗,也是烏古斯突厥人的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馬赫圖姆庫里(1724-1782):他是土庫曼著名的精神領袖、哲學詩人,蘇菲派學者和旅行家,也被認為是土庫曼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領銜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獨立廣場上種植著一片松林,是各國領導人政要種植的友誼紀念樹。這顆是習近平總書記栽植的友誼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庫曼斯坦國家博物館由土耳其出資興建,1996年5月14日土庫曼斯坦總統(tǒng)尼亞佐夫和土耳其總統(tǒng)德米雷爾參加了奠基典禮。1998年11月12日兩國總統(tǒng)為該館落成剪彩。博物館展廳設獨立廳、自然廳、原始歷史廳、古代廳、中世紀廳、民俗廳等,展品約2萬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獨立廳介紹了土庫曼斯坦的基本情況。土庫曼斯坦是一個中亞國家,俄語為通用語。位于伊朗以北,東南面和阿富汗接壤、東北面與烏茲別克斯坦為鄰、西北面是哈薩克斯坦,西鄰里海。主要民族是土庫曼族(94.7%)國土面積49.12萬平方公里,全國除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外,全國劃分為5個州和1個直轄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角的棉花工藝品代表土庫曼斯坦的白金產(chǎn)業(yè),石油天然氣工業(yè)是支柱型黑金產(chǎn)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土庫曼斯坦為永久中立國,國際公認的5個永久中立國還包括瑞士、奧地利、愛爾蘭、哥斯達黎加。永久中立也許能打破這片土地的阿修羅魔咒,帶來永久的和平安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始歷史廳比較有看點,這是公元前2000年的石刻避邪物,以及陶瓷器物??纯瓷蠄D左下,是不是特別像小餅干小點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鎮(zhèn)館之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雙頭蛇環(huán)?,公元前2000年的文物,設計精美。土庫曼斯坦是沙漠國家,大自然中蛇比較少見,雙頭蛇環(huán)?是具有宗教隱喻的靈性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玉珠串首飾。似乎在人類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對金子的珍視,對珠寶的偏愛,都是驚人的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鎮(zhèn)館之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犍陀羅佛像(圖左上、左下),體現(xiàn)了佛教在中亞的傳播與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圖右下,是一個畫壺,刻畫了人的一生,從出生到結(jié)婚。畫壺畫盆是一種過年時互相祝福的習俗,珍惜感恩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帶有希臘風格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鎮(zhèn)館之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4-15世紀希臘風格金幣??,帶有希臘人頭飾或字母,展示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里芬手環(huán)?: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神獸形象手環(huán),反映了中亞與希臘的文化交流。??這種授權(quán)環(huán)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開始使用,主要用在統(tǒng)治階層上級對下級合法性授予的儀式上,代表雙方對彼此的忠誠誓言是王權(quán)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粟特陶器。左上戴貝雷帽女性形象反復出現(xiàn)在博物館陶罐、瓷磚上,這是伊什塔爾,蘇美爾神話中的愛欲與戰(zhàn)爭女神。她主宰著愛欲、繁殖與戰(zhàn)爭,被認為是自然循環(huán)的掌控者,凡是看見獅身人面頭戴貝雷帽,手持寶劍的形象就是伊什塔爾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瓷鏤空雕,以寶石為原料鮮艷的釉面磚,展示了中亞陶瓷藝術(shù)悠久歷史和精湛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來通”杯(Rhyton),由象骨制成的大型角杯,這種形似獸角的酒杯,發(fā)端于愛琴文明,最早見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的克里特島,是一種流行于亞歐大陸上的古老飲酒器,來通杯底部有一個小孔,是控制液體進出的開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土來通杯的尼薩古城,是安息歷代君王的寶庫。這批公元前2-1世紀的來通杯裝飾以雕刻、鍍金和寶石鑲嵌,檐口浮雕,刻著古希臘諸神的形象以及各種希臘神話與生活主題的圖案,杯口邊緣飾有希臘式的波浪形葡萄紋和波斯式的直線連珠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的地毯展示,最上面的是獲得吉尼斯紀錄的超級大地毯。下面是系統(tǒng)呈現(xiàn)土庫曼斯坦五個州特色的圖形地毯,其紋樣被應用于土庫曼斯坦國旗和國徽設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的門金碧輝煌,打個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薩古城是古代安息王國的都城遺址(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古城由阿薩息斯王朝建立,曾是帕提亞帝國的政治與宗教中心。 舊尼薩(儀式中心)與新尼薩(居民區(qū))共同構(gòu)成都城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薩古城位于距首都阿什哈巴德(E?qābād)以西約 18 公里的科佩特達格山脈腳下,科佩特達格山脈將伊朗高原與土庫曼平原分開,山對面是伊朗高原,山下則是土庫曼平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薩城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尼薩城向西可到達里海沿岸的戈爾甘地區(qū),向東不遠即為另一歷史名城梅爾夫,北邊為卡拉庫姆沙漠,向南為區(qū)域重要城市內(nèi)沙布爾和馬什哈德,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尼薩城在公元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東征時期,能夠較為方便地連接安息各個地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息滅亡后,取代安息的薩珊王朝重建了新尼薩。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占領了尼薩等城鎮(zhèn),尼薩城的歸屬也隨著這些地方性政權(quán)的興衰而不斷更替。11—12世紀,尼薩城作為地區(qū)貿(mào)易中心得以繁榮發(fā)展,13世紀初再次遭到戰(zhàn)亂損毀,16世紀以后逐漸衰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發(fā)掘揭示了神殿、方形宮殿、陵墓等建筑遺跡,圖片中那種四瓣梅花的柱子殘留部分即是神殿的支柱。方形大廳與壁龕設計風格體現(xiàn)了波斯建筑傳統(tǒng)與外來元素的融合。阿達導游還特別指給我們看地面一角,泥土回填后的大殿回廊的扶手,我們?nèi)滩蛔∪ビ|摸了一下泥土中的方寸遺跡,仿佛與2000多年前的歷史有了鏈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薩遺址出土了飾有希臘銘文的錢幣,反映安息人對希臘文化的吸收。舊尼薩造幣廠生產(chǎn)的銀幣也印證了該城的經(jīng)濟職能。最具代表性的尼薩角杯(來通杯)采用象牙雕刻,兼具古希臘與中亞藝術(shù)風格,現(xiàn)存28枚藏于土庫曼斯坦國家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薩城考古還發(fā)現(xiàn)了與犍陀羅藝術(shù)的更多關(guān)聯(lián),也印證了佛教傳播路徑中的文化互動。有史料記載公元2世紀,安息王子安世高以尼薩為起點東行至洛陽,開創(chuàng)了佛經(jīng)漢譯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后,意大利與土庫曼斯坦聯(lián)合考古團隊深化了對建筑群與文物的研究。200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尼薩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息帝國在其存在的400多年間始終與中國的漢朝和睦相處,關(guān)系密切。公元前2世紀末張騫出使西域時,曾派副使訪問安息,安息國王派兵到邊境迎接。之后,安息遣使向漢朝答謝。從此雙方往來頻繁,東西方交通有了很大發(fā)展,共同促成了古絲綢之路的發(fā)展。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安息國寶“阿哈爾捷金馬”傳入中國,稱為“汗血寶馬”和“天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覽結(jié)束,我們特別以中國游客同框尼薩古城打卡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可容納1萬名朝圣者的吉普恰克清真寺,是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標志性現(xiàn)代建筑。由前總統(tǒng)薩帕爾穆拉特·尼亞佐夫倡議建造。清真寺采用圓頂主體與四座91米高宣禮塔組合設計,呼應土庫曼斯坦1991年獨立。建筑群包含九個拱門入口及環(huán)繞式噴泉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口裝飾有傳統(tǒng)花紋浮雕和阿拉伯書法經(jīng)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真寺內(nèi)部金碧輝煌,禮拜大廳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地面鋪設手工編織的巨型地毯,墻面采用淺色大理石拼接幾何圖案。穹頂內(nèi)壁裝飾有金箔鑲嵌的《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中央懸掛直徑7米的鍍金枝形吊燈。附屬設施包括可容納500人的宗教學校、圖書館及游客服務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一天最好的黃金光線時段留給了騎汗血寶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斯坦最亮眼的名片,這種原產(chǎn)于阿哈爾綠洲的古老馬種,以 “汗血寶馬” 之名在中國史書中熠熠生輝。它們擁有絲綢般柔軟,金屬般光澤的皮毛,奔跑時四蹄生風,在土庫曼斯坦,阿哈爾捷金馬不只是牲畜,更是國家形象。國徽上的金色駿馬昂首嘶鳴,紙幣郵票印刻馬的英姿,外交場合中,它更是比黃金還珍貴的國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與汗血寶馬的淵源深厚,漢武帝為得大宛汗血馬兩度出征,“昭陵六駿” 中的 “什伐赤” 正是汗血寶馬的后代。到了現(xiàn)代,中土建交后,土庫曼斯坦三次贈送汗血寶馬國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是端午節(jié),在土庫曼斯坦吃中餐過端午,餐廳表演了土庫曼斯坦的傳統(tǒng)樂器和舞蹈,還設計了相當助興的互動節(jié)目,土庫曼斯坦的姑娘小伙子和游客一起歡樂舞蹈,用舉手投足表達著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住的酒店 Sports Hotel 樓頂有一個俯瞰阿什哈巴德夜景的露臺酒吧,餐后,大家坐在天臺喝啤酒聊宗教談趣聞,夜風微涼,看山邊一彎上弦月,恍如隔世卻似經(jīng)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0px;">5.30/D9行程【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457km梅爾夫-36km馬雷】酒店早餐,乘車5個多小時,前往位于馬雷市附近的梅爾夫世界文化遺產(chǎn)。梅爾夫古城地處古代絲綢之路交通要道,現(xiàn)僅存磚質(zhì)地基和不計其數(shù)的陶瓷碎片和克茲卡拉堡壘等幾座主要建筑遺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梅爾夫意為“湍急的流水”,因為城畔的穆爾加布河流水甚急。古梅爾夫城在撒馬兒罕和巴格達之間這片寬闊的綠洲橫跨了4000年的人類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梅爾夫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一部分。中世紀時期,梅爾夫古城的人口就已超過百萬,在12世紀鼎盛時期,梅爾夫古城與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開羅齊名,城市發(fā)展為一個南北長約3700米,東西寬近2000米,是中亞地區(qū)首屈一指的大城。在史料中記載,這是一個有著“美好的國土,仁慈的君王,淌著龍涎香的土壤”的帝國。上圖為梅爾夫鼎盛時期創(chuàng)意意境圖,中心C位的是7世紀的主城堡:克茲卡拉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梅爾夫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梅爾夫古城包括五個古城遺址。一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埃爾克卡拉遺址(紫色圓圈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6世紀由波斯系阿契美尼德王朝修建的城堡,是梅爾夫古城的最高點,也是全中亞最古老的遺址。二是見證多元文化融合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吉亞烏勒卡拉</b><span style="font-size:22px;">遺址</span><b style="font-size:22px;">(普蘭色方形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3世紀,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塞琉古王朝安條克一世以厄爾克卡拉為內(nèi)城,拓建了方形的外城吉亞烏勒卡拉(Gyaur Kala / Ghiaur Kala),這個城堡直到后來的帕爾提亞帝國和薩珊王朝還都被使用著。特別是在薩珊王朝時期,附近又增修了佛教寺院、拜火教祭壇、基督教修道院等,多教融合,東方禪意與西方神學在這座絲路重鎮(zhèn)上一度盛行共存。三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沙伊穆遺址</b><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阿拉伯人統(tǒng)治時期修建的要塞。四是塞爾柱王朝時期修建的以</span><b style="font-size:22px;">蘇丹卡拉要塞為中心的老梅爾夫城(淺藍色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8世紀,阿巴斯王朝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里姆建立新城蘇丹卡拉(Sultan Kala);公元12世紀蘇丹桑賈爾時期,在東北隅建立內(nèi)城沙里亞阿克(Shahriyar Ark),并將城區(qū)向南、北兩側(cè)拓展。五是帖木兒統(tǒng)治時期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阿卜杜拉罕城堡</b><span style="font-size:22px;">,帖木兒之子沙如赫的軍事城堡 ,當時有44座瞭望塔,即</span><b style="font-size:22px;">新梅爾夫城(綠色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似乎是中亞歷史文化中的一個傳統(tǒng):歷代統(tǒng)治者在改朝換代后,不在原地改建屬于自己的政權(quán)中心,而是喜歡在原古跡的旁邊接著建設屬于自己的建筑,形成珠聯(lián)璧合的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參觀從薩珊時期遺跡開始,克茲卡拉城堡相連接的皇宮遺跡,意境圖背后有綠樹環(huán)繞的部分。遺址有高差分層,房間地上還有直通河道的取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絲路沙漠城市,完備的城市供水系統(tǒng)是一座城市的命脈所在。這是梅爾夫古城遺留的取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15米、每隔20米就建有一個塔樓、如波浪般起伏的城墻,這是薩珊時期建于公元7世紀的主城堡:克茲卡拉要塞,據(jù)說當年的工程師們設計這種柱式波浪城墻,是為了便于排水、多角度全方位射擊和增加結(jié)構(gòu)強度與防御力。果然,后來面對蒙古人屠城,梅爾夫城幾乎被夷為平地,但作為宮殿的克茲卡拉,卻能憑借堅實城墻屹立不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庫曼斯坦目前禁止游客帶入無人機,這是網(wǎng)絡找到的克茲卡拉宮殿鳥瞰圖。克茲卡拉宮殿也叫“姑娘城堡”,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當年蘇丹把所有的青年女子都關(guān)進這個要塞,而命令所有的青年男子去遙遙相對的國庫守衛(wèi)。和姑娘相愛的男子要進入城堡堪比登天,終于有一天,蘇丹開恩了,說如果有人能把一只蘋果從國庫扔到要塞,他就可以從要塞中選一名女子為妻。一位聰明的年輕人發(fā)明了彈弓,實現(xiàn)了愿望,據(jù)說,這也是彈弓的由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薩珊時期的國庫“基德城堡”,也是年輕小伙子們守衛(wèi)的金庫,人們都叫它“小伙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基德城堡的一處墻角依稀也有穆卡納斯裝飾痕跡。我們可以去撫摸歷史滄桑感的宮殿墻壁,可以坐下來安靜聆聽歲月的風聲,真是一種奢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Eshab兄弟陵墓位于古城最南,是15世紀帖木兒時期為先知的兩位侍從建造的。這里是土庫曼斯坦的重要朝圣地之一。我們參觀時遇見入當?shù)厝苏跀傉普b經(jīng),祈福、祭拜先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打擾幾位跪地誦經(jīng)祈福的人,我們轉(zhuǎn)到背后,發(fā)現(xiàn)窗口有很好的光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的南部,坐落著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塞琉古王朝(紀元前3至4世紀)遺跡,這座城堡一直使用到帕爾提亞帝國和薩珊王朝(3至7世紀)。導游介紹,史料記載,城內(nèi)有八座藏書超過一萬本的圖書館,向世人展示著古城曾經(jīng)的文化與文明。隨處可見的佛教寺院、拜火教祭壇和基督教修道院,讓人對薩珊時代的多宗教并存的文明輝煌充滿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世紀的塞爾柱塔勒哈屯巴巴清真寺留下的地下蓄水池遺跡。哈馬達尼清真寺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這座清真寺由土庫曼民族英雄謝赫·尤素福·哈馬達尼下令建造,他曾率領眾人保衛(wèi)土庫曼斯坦免受外來侵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所站的位置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基亞烏勒卡拉,位于梅爾夫遺跡的南區(qū)域,建立于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世紀),后期的帕爾提亞(安息國),薩珊王朝,一直延續(xù)。薩珊多宗教并存,拜火教,佛教和基督教同時盛行?;鶃啚趵湛ɡ瓥|南角有佛塔和寺院的遺跡。在1950年的挖掘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薩珊時期的陶壺,公元2世紀佛像等佛教文物。如今這些文物保存在阿什哈巴德博物館內(nèi)。導游阿達指給我們看佛塔和寺廟的位置。在返回的路上我們被地上的很多彩陶碎片、古琉璃片吸引,蹲在地上尋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蹲地尋瓦片耽誤了時間,導游說,只給我們幾分鐘時間。這就是梅爾夫古城鳥瞰地圖中心那個圓圈部分:Erkgala 埃爾克卡拉城堡,仰望30米城墻遺址,我毫不猶豫拼盡全力爬了上去,快上快下。這是梅爾夫的最高點,也是全中亞最古老的遺址,建于公元前6紀,想到是波斯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的城堡遺跡爬起來就有一種特別興奮,爬到右邊最頂端一截黑黑的泥墻,是拜火教的祭壇,祭壇象征著拜火教至高無上的尊榮。城墻上可以俯瞰周圍的草原和周邊梅爾夫遺址,城堡內(nèi)部像一個盆底,是一個直徑600米,只有地基和一些坍塌建筑遺土的起伏,像坍塌的時間蟲洞,豐富的壓縮,厚重也虛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趕到最精華的梅爾夫古城遺址前,太陽已經(jīng)落下地平線,連比帶劃抓來旁邊的當?shù)財z制組的補光燈為我們服務,全團集體戴上小花帽,在梅爾夫古城標志性建筑前留下合影,天空還留下最后一抹晚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莊重、肅穆且神秘,這座恢宏的建筑是塞爾柱突厥帝國桑賈爾蘇丹的陵墓。他統(tǒng)治下的塞爾柱帝國后半期縱橫中亞,也是梅爾夫古城繁榮昌盛的象征。土庫曼斯坦的5馬納特紙幣的正面就是他的頭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陵建造于1140年的,是世界上第一座雙層穹頂建筑,建設在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立之前,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雙層穹頂建筑。穹頂內(nèi)部形狀為八角星形,室內(nèi)裝飾有彩色的幾何圖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陵墓穹頂?shù)奶齑吧希幸粋€奇怪的洞口,為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打開了神話想象的空間,傳說桑賈爾國王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天女,這個洞口是天女和國王約會用的。國王向天女求婚,天女對桑賈爾提出三個條件:一不能看梳頭,二不能看腳,三不能攬腰。桑賈爾雖一一答應,但未信守諾言,后來發(fā)現(xiàn)了,天女原是沒有頭發(fā)和脊椎骨的,而且腳是禽爪。天女非常生氣,一怒之下飛天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漢書·西域傳》有記載“木鹿城,號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中國古文獻中記載的穆國,“木鹿”“穆魯”,都是今天的土庫曼斯坦梅爾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幸的是,進入花刺子模帝國(13世紀),梅爾夫的命運走向了終點。1218年,蒙古軍特使來到梅爾夫,要求納稅并獻出美女,遭到拒絕并被斬殺來使。此舉引來了毀滅性的報復,1221年,成吉思汗的末子拖雷率軍攻入城內(nèi),將梅爾夫夷為平地,除去四百個工匠之外,其余的超過一百萬人口被屠殺,城墻被拆毀,蒙古騎兵摧毀了城市的灌溉系統(tǒng),作為該地區(qū)主要城市定居點的地位逐步喪失。圖為衛(wèi)星地圖鳥瞰梅爾夫老城。</span></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5.31/D10行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馬雷-383km布哈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店早餐后,我們陸路出境,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古城布哈拉,今天是坐車的一天,道路依然不好,比原計劃用了更長時間,行車約7個多小時,辦理入關(guān)手續(xù),抵達布哈拉。上圖為阿姆河,雖然在書本中已經(jīng)非常熟悉,眼前見到還是有幾分激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庫曼斯坦進入烏茲別克斯坦,過海關(guān)的擺渡車上的男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補記:旅行歸來,把在梅爾夫古城遺址上撿拾的陶瓦片,琉璃碎片組合在一起,DIY了一個旅行紀念品,讓歲月之光在掌心近距離閃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圖左上的圓型沙陶片,不知道是否是14世紀傳入中亞的馬賽克的雛形,這是從伊朗引入工匠帶來的新拼接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越卡拉庫姆沙漠,沿途沒有廁所,也沒有遮擋,圖右是我上廁所走到沙漠深處找沙丘的凹陷處撿到的一塊石英石,當時,它在沙子中被陽光直射閃閃發(fā)光,以紀念穿越卡拉庫姆沙漠。</span></p> <p class="ql-block"> 再次穿過海關(guān)進入烏茲別克斯坦,直奔上圖這個餐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幕降臨,在布哈拉一間別具風情的露天小院就餐,大家累得不想說話,不想拍照,直接享受烤肉美食,大快朵頤。幸好有團長的這張隨手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食物很豐盛,但終于進入了有網(wǎng)絡的烏茲別克斯坦,這比一頓美食更令我們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個美好的酒店一掃路程疲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天將是在布哈拉漫步的一天,充滿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