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煤油燈,童年時期的照明工具,四十幾年不用已經淡忘了,不久前內蒙古文友雨后彩虹老師發(fā)了一篇《煤油燈承載我的記憶》一文,勾起了我的遙遠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在10歲前,應該是1980年以前農村都是用昏暗的煤油燈照明,煤油燈分為煤油燈、罩子燈、馬燈三種。</p><p class="ql-block">它的結構是下面一個木制圓型底座,支撐一根不長的棒型;中間是像墨水瓶型狀的玻璃瓶,里面裝有煤油,上部是用捻子做的燈芯,晚上用火點在燈芯上發(fā)出昏暗的光,</p><p class="ql-block">罩子燈型狀精致點,底部底座稍大點,中間玻璃瓶式稍大點呈葫蘆型狀,在捻子燈芯上套上個長方形玻璃罩子,玻璃罩子呈弧形,和一般煤油燈比顯得精致美觀一些。</p><p class="ql-block">馬燈是用手提,能防風雨的煤油燈,應該是騎馬夜用提在手上或掛在馬上而取名叫馬燈吧。它全部用玻璃罩子包著,兩邊焊個不銹鋼的裝飾,上面有個手提的不銹鋼鐵絲系,夜間出門提著走夜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記得小時候,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初入學的自已寫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豆大的火苗聞出淡淡的煤油味與煙薰味,可在昏暗的火光下依舊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p> <p class="ql-block">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給一家做鞋,縫制棉衣,納鞋墊。那年月不通電也自然沒有電視可看,晚上昏暗的煤油燈下聽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古典戲曲中的故事,昏暗的油燈下小孩子讀書寫字,大人做針錢好像沒有感到費勁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臨近春節(jié)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剪窗花、制做薰畫,蒸年饃,炸油糕、合子,炸丸子等。</p> <p class="ql-block">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除夕晚上小孩子挑著紅燈籠東家串西家出的到處玩,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除夕夜來了本家人進行辭年照樣好酒好菜招呼,那時心里是簡單快樂的。一點也不覺得煤油燈照明感到費勁。</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1980年以后村子通上了電,才發(fā)現(xiàn)煤油燈與電燈沒有可比性。10歲以后我離開農村去縣城上學后在明亮的電燈與路燈下才覺得二者確實存在天地之別。</p><p class="ql-block">好像在農村通電后的最初前十幾年里煤油燈還起著停電后的暫短應急工具,后面停電后是臘燭來應急,煤油燈徹底告別了為人類的照明職責。.</p><p class="ql-block">煤油燈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它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里人們淳樸快樂的回憶,也為六零后與七零初這代人奠定了適應社會戰(zhàn)勝困難的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