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崔毓珍(1894一197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內蒙古豐鎮(zhèn)人,民國九年畢業(yè)于北平高等師范學校數(shù)理系,民國十年七月任察哈爾省立中學(設在張垣)校長,1931年5月至10月任民國綏遠省立歸綏第一中學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起任綏遠省教育廳第二科科長,擬定了綏遠省國內外留學等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呼和浩特師范學校總務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被聘為內蒙文史館館員,撰有《辛亥革命在豐鎮(zhèn)》《綏遠省教育廳》等史料。1970年參與《綏遠通志稿》的整理修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憶在綏遠教育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崔毓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綏遠教育廳之編制及直屬學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三0年張欽為綏遠教育廳長。八月間第二科長龔國華出任托縣縣長。張欽給我寫信教來教育廳擔任第二科科長。當時的教育廳設有三科,第一科為總務科,掌管人事財政,科長為丁士浚;第二科為學校教育科,掌管中小學教育及國內外留學事項;第三科為社會教育科,掌管社會文化教育事項,科長為安兆麒。此外還有民眾教育處,掌管失學青年掃盲教育,主任為趙國鼎。省督學二人,一為馬定國、一為劉和義。其他如會計、庶務、科員、收發(fā)錄事等各廳大致相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省立中等學校有六處,在本市者有五處,即第一中學、第一師范、中山學院、農科職業(yè)學校、女子師范學校。在包頭者有省立第二中學。社會教育機關只有本市社會教育事務所一處。省立小學有五處,俱在本市:省立第一小學現(xiàn)改稱乃莫其召小學、省立第二小學現(xiàn)改稱東落鳳街小學、省立第三小學現(xiàn)改稱車站小學、省立第四小學現(xiàn)改稱梁山街小學、省立第五小學現(xiàn)改稱南柴火市小學。此外有師范附屬小學,現(xiàn)改稱蘇虎街小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留學外國者只有郭敬天留英國。留學于平津各大學學生五十余人而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縣教育狀況:各縣設教育局為教育行政機關,直屬于縣長。局設局長一人、縣視學一人或二人,小學五處、區(qū)立小學五處,共學生一千四百余人。省立小學六處(師范附小在內)亦設在本市,學生約一千六百余人。此外有土默特小學、回部小學、天主堂小學、公醫(yī)院小學,學生是六百余人。當時本市人口約六萬余人,學齡兒童為六千人,入學兒童共為三千六百余人。首府所在之地入學兒童為百分之六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按全縣統(tǒng)計,有鄉(xiāng)鎮(zhèn)小學一百五十八處,學生六千六百余人。私塾六十余處,學生一千七百余人。在歸綏縣境內,共有省、縣、鄉(xiāng)小學學生為一萬二千余人。當時全縣人口為二十五萬人,學齡兒童約二萬四千多人,入學兒童為百分之五十,這是教育最發(fā)達的一縣。若按全省統(tǒng)計,入學兒童僅能達到百分之三十,綏遠的教育之落后于此可見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省督學每年去各縣視察教育一次,綏東各縣派一人,綏西派一人,回廳后對廳長作一次書面報告。廳長對各縣教育局長之懲獎以此為根據(jù)??h視學每年也到各區(qū)各鄉(xiāng)視察學校一次,給縣長、局長各作一次報告。各縣教育局對于法令規(guī)章的解釋直接呈請教育廳解釋或指示。關于增設學校及有關經費的教育設施,必須通過縣長,由縣長轉呈教育廳,經廳長核準后,令縣長轉知教育局執(zhí)行。當時省縣教育行政方面聯(lián)系情況如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