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巨流河》第十章“臺灣文學 我們”的文字如洶涌的潮水,在我心中激蕩許久仍難以平息。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總有一種讀了還想讀的感覺。這一章寫出了她討臺灣文學的貢獻,是她的心里收獲,一位文學工作者此生能有如此經歷和成功,是心安的滿足。</p><p class="ql-block">齊邦媛先生以細膩而沉痛的筆觸,將那段烽火歲月中無數人顛沛流離的命運、知識分子對文化傳承的堅守,以及對和平與希望的執(zhí)著追求,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一章里,我不僅看到了歷史的殘酷與無情,更觸摸到了人性中最堅韌、最溫暖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第十章中,戰(zhàn)火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人們的生活。隨著戰(zhàn)事的推進,南開大學在日軍的轟炸下化為廢墟,這不僅是一座學府的毀滅,更象征著文化的重創(chuàng)。齊邦媛先生回憶道,曾經充滿書香與朝氣的校園,瞬間變成了一片瓦礫,“彈片削過的樹木,焦黑的殘垣,在風中嗚咽的書卷殘頁”,這樣的場景令人痛心疾首。而師生們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他們背著簡單的行囊,心中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迷茫,在戰(zhàn)火紛飛中輾轉遷徙。</p> <p class="ql-block">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我深刻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它不僅奪走了人們的家園,更摧毀了無數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師生們并沒有放棄。他們在流亡途中堅持辦學,在簡陋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傳授知識。這種對文化的堅守,展現出了知識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他們明白,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要文化的火種不熄,民族的希望就依然存在。這讓我對那個特殊時代的知識分子充滿敬意,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p><p class="ql-block">除了對戰(zhàn)爭與文化的描述,第十章中人物的情感與命運也深深觸動了我。齊邦媛與張大飛之間純潔而又無奈的感情,在戰(zhàn)火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凄美。張大飛投身空軍,明知前方是九死一生,卻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保衛(wèi)祖國藍天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他寫給齊邦媛的信件,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她的關懷與對國家的忠誠,而最終那封訣別信,更是讓人心碎?!拔宜乐螅瑩嵝艚鹨话虢o我弟弟,請他在勝利后回家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另一半就買書籍給你.……”這簡短的話語,承載著無盡的深情與遺憾。張大飛的犧牲,不僅是齊邦媛心中永遠的傷痛,也讓我看到了無數熱血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不惜犧牲個人幸福乃至生命的偉大情懷。他們的奉獻,讓我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從這一章中,我還感受到了齊邦媛先生對和平的深切渴望。經歷了戰(zhàn)爭的磨難,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和平的珍貴。那些在戰(zhàn)火中失去生命的親人、朋友,那些被摧毀的家園和文化,都成為了她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痛。而這種傷痛,也轉化為了她對和平的堅定追求。她用文字記錄下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銘記過去,更是為了警示后人,讓我們珍惜和平,避免戰(zhàn)爭的悲劇再次上演。</p> <p class="ql-block">在當今時代,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但國際局勢依然復雜多變,戰(zhàn)爭的陰影并未完全消散。因此,齊邦媛先生傳遞的和平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著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和平的珍視,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矛盾,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p><p class="ql-block">《巨流河》第十章,是一曲悲壯的歷史挽歌,也是一首激昂的生命贊歌。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體會到人性的光輝與偉大。齊邦媛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苦難與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永遠銘記這段歷史,珍惜和平,努力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文化,以實際行動告慰那些在戰(zhàn)火中逝去的英靈,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