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某日,出門去理發(fā)。常去的那家理發(fā)店,旁邊就是一所小學校??熳叩綍r,恰逢一群小學生在幾位老師帶領下,排隊有序地從學校大門里走出來。我猜測,該是學校老師組織孩子們開展校外活動。駐足觀看這支小隊伍,緩緩地從身旁走過??吹叫W生天真活潑的樣子,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小學時光。憶起村小學,滿腔懷思情。故鄉(xiāng)村小學那些過往,雖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年少上學的那些記憶,卻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每想起那段時光,腦海里總浮現(xiàn)出難以忘懷的往事。五年的小學日子,充滿年少的快樂。那種朗朗讀書聲,那份悠悠師生情。那些可親可敬的老師,是他們的諄諄教誨,啟蒙教育了我們成長。那一幕幕課堂情景,那一段段往昔記憶,至今依然那樣清晰,仿若昨日時光再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少時,就讀的故鄉(xiāng)村小學,是一排人字形藍瓦屋頂?shù)姆孔印W背衔痪哟遄又行牡貛?,離我家很近。小學校地勢較平坦且開闊,既無圍墻也無操場。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和老師,就在這排藍瓦房里上課學習。房子分隔成六間教室,中間一大一小兩間,是老師們的辦公室。門前,豎起的桿子上,掛一截鐵軌條。上下課時,老師會用手錘敲打鐵軌,發(fā)出的叮當聲音,格外地響亮。我就在這叮當?shù)穆曇衾?,讀完了小學五年級的課程,并順利升入了初中。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那所小學校早已消失在時光里。那截鐵軌條,已不知所蹤??捎洃浝锬琼懥恋亩.斅?,仿若父輩們發(fā)出的聲聲叮嚀,穿透時空歲月,成為心靈最安寧的回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鄉(xiāng)的村小學,南面是一片用石碾子壓實的黃土地,既是學生下課后玩耍的地方,也是學校開展大型活動的場所。由于地勢較開闊,也成為鄉(xiāng)親們看露天電影,或村里舉辦諸如搭臺唱戲,正月十五鬧元宵等活動的聚集地。東面一條大道,四通八達,算是村里一條主要街道。西面建有一間房子,學校當作儲物使用。西南處,壘有一個簡易乒乓球臺,課間或放學后,發(fā)小們會用自制的木板拍子打球。臺子中間放幾塊磚頭當球網(wǎng),你來我往,快樂無比。露天旱廁,建在東南角上。衛(wèi)生管理,印象中好像交給臨近的第三生產(chǎn)隊負責。學校四周,便是各家各戶的住房和院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憶中,教室簡陋昏暗,窗戶玻璃也不完整。夏天還好,通風透氣。冬天寒風呼嘯時,釘在窗戶上的塑料布,總呼啦啦地響動。風聲與老師的講課聲,遙相呼應。好在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huán)境,老師課照講,學生照樣聽。教室地面沒有鋪磚,更沒有水泥硬化,是用當?shù)氐酿ね梁退槭踊靿憾?。每天掃把清理教室衛(wèi)生,時間長了,粘土碎石子分離。加上小學生的淘氣,坐在教室里,常常用腳在地上蹭來蹭去。一個學期下來,地面已是坑洼不平。就是這樣的教室里,孩子們書聲朗朗,老師們諄諄教誨,充滿了未來可期的夢想,種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鄉(xiāng)的村小學,記憶中有7名教師。校長劉老師外,其余六名是民辦代課。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村小學師資力量,主要以民辦教師為主。村里畢業(yè)的初、高中生,往往被選派為代課老師。學校能有一個師范生分配來,那是學生極大的慶幸,更是全村的無尚光榮。農(nóng)村的條件有限,在村小教書的民辦代課老師,既要操勞家里的土地莊稼,又要在學校教書育人。兩頭都不能耽誤,成為他們生活的日常??v使公辦教師,也不會完全脫離春種秋收。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生活,迫使他們不得不錯開時間,去打理自家的莊稼地。盡管如此,村小學,依然是開啟知識之門的純潔之所。老師們,成為開創(chuàng)未來夢想的育人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小學上學期間,記得開辦的課程主要有語文,算術,自然幾門課。音樂,美術,體育屬于副課。受各種條件制約,以及當時教學的隨意性。使得美術、音樂、體育課等,基本屬于走個過場。一學期上一兩次音樂課,老師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我在馬路上撿到一分錢》《火車向著韶山跑》等歌曲,因沒有樂譜、音節(jié)、曲調(diào)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習,唱起來顯得五音不全,荒腔走調(diào)。上體育課,沒有活動器材與設施,就是做廣播體操或列隊跑步。一般以自由活動為多,女生們玩跳皮筋、丟沙包、跳繩。男生們玩老鷹捉小雞、碰碰腿、打紙片等游戲。至于美術課,常常是老師讓我們在黑板上,按自己的想象涂畫?;蛘卟贾孟伦鳂I(yè),仿照家里的物件,描摹畫畫,第二天到校交給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字形藍瓦屋頂?shù)墓枢l(xiāng)村小學,永遠定格在我的年少記憶里。記得當時,由于學校教室少,采取復式教學模式。一間教室里容納二十多個學生,一行或一列為一個年級。課桌板凳陳舊,總有嘎嘎吱吱的響聲。一、二年級在東教室,三、四年級在西教室,都是復式上課。唯有五年級,是單獨一間教室。上課時,高年級學生的朗讀聲與低年級學生的做作業(yè),混雜在一起,卻也習以為常。老師給三年級上課,就要求四年級復習。往往是三年級學生不專注聽課,四年級學生也耽誤了復習。老師們頻頻轉換教室,上節(jié)課教一二年級,下節(jié)課教三四年級。似乎能文能武,仿若樣樣精通。就是這樣的教學場所,老師們常年堅守三尺講臺孜孜不倦,學生們寒來暑往年復一年不斷成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鄉(xiāng)村小學七名教師中,記憶最深刻的是劉老師。他是師范生,屬于公派教師,既是校長,又教我們?nèi)廖迥昙壍恼Z文課。個頭中等,戴一副眼鏡。說話輕柔,和藹可親,盡顯知識分子模樣。印象最深是他的藍布衣服上,永遠有彈不盡的粉筆灰。腰帶上總掛著一把小刀,隨時為學生們削鉛筆頭。他講課時抑揚頓挫的聲音,以及踮腳在黑板上寫字的背影,成為小學時光里,印象最質樸的老師,記憶最美麗的先生。劉老師的身影,總是穿梭于各間教室,因為學校里大大小小幾十個孩子,需要他教學培養(yǎng)成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恩難忘,師生情長。師道尊嚴,師愛無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鄉(xiāng)村小學的六間教室,像被歲月拉長的符號,一邊記載著稚嫩的玻、坡、摸、佛,一邊陳列著加、減、乘、除。四年級的語文課誦讀聲,與三年級掰手指算數(shù)的嘀咕聲,在一間教室里奇妙地糅合。那種早讀課的記憶,至今想起來仍記憶猶新。簡陋的教室,書聲瑯瑯,童聲喧鬧。記得劉老師讓我們背誦毛主席的詩《七絕·為女民兵題照》“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當我們出現(xiàn)錯誤時,他便在黑板上寫字提示,接著繼續(xù)背誦,直至全部背誦好為止。那種無法釋懷的清晰往事,總浮現(xiàn)于腦海里揮之不去。深愛過我們的劉老師,已離世多年。我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時,去他家里拜訪過。話語中,依然是諄諄教誨,不斷的厚愛鼓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如今的故鄉(xiāng),已發(fā)生了巨變。我曾經(jīng)就讀的村小學,房子早已拆掉,學校不復存在。然而,記憶中村小學的模樣,五年的讀書經(jīng)歷,以及老師們課堂教學,黑板上寫字的背影,卻永遠銘刻在心難以忘懷,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印記。故鄉(xiāng)的村小學,那里留駐我最難忘的記憶,珍藏著最美好的時光。也正是從村小開始讀書,開啟了不斷學習知識,努力追逐夢想的人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城市工作幾十年后,追憶故鄉(xiāng)的村小學,依然深情眷戀,悠長懷念如故。它是我學習起步的地方,如同一座閃光的燈塔,永遠照耀著博浪前行的方向。讓我在人生旅途中,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坝朴铺煊顣?,切切故鄉(xiāng)情?!惫枢l(xiāng)村小學,永駐在心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