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翅藪鹛(學(xué)名:Liocichla ripponi)是雀形目噪眉科藪鹛屬中型鳥類,體長21-24厘米。頭頂灰褐色,頭側(cè)和頸側(cè)赤紅色,上體橄欖褐色,翅上具紅色塊斑,尾具紅色或橙黃色塊斑,下體灰色沾褐。 拍攝地點:云南騰沖紅木村、盈江犀鳥谷<br>拍攝時間:20250227、20250308<br>攝影編輯:中原虎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或頭頂灰褐色,上體橄欖褐色,眼先、頰、耳羽、頭側(cè)、頸側(cè)深紅色,眉紋黑色或紅色。兩翅覆羽同背,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基部赤紅色,端部轉(zhuǎn)為橙黃色;次級飛羽與初級相似,但外翈基部橄欖褐色,中段邊緣淡灰色,端部邊緣赤紅色,末端淡白色;尾黑色,基部橄欖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淡黑色橫斑和橙紅色或赭色端斑,且愈往外側(cè)尾羽端斑愈寬。頦淡紅色,喉、胸深灰色而微綴黃褐色或為棕橄欖褐色,腹和兩脅灰色沾褐或沾橄欖色。尾下覆羽基部黑色具紅色端斑。<div> 虹膜褐色或紅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淡灰褐色。</div> 紅翅藪鹛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出入于林緣疏林和灌叢,冬季也常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活動和覓食。 棲息于中低海拔山地的常綠闊葉林中,也見于次生林、人工林以及林緣灌叢,單獨(dú)或成小群活動,覓食于植被中下層,鳴聲婉轉(zhuǎn)。<div> 行為:留鳥。常成對或成3-5只的小群活動,有時亦單獨(dú)活動。多活動在林下稠密的灌叢或竹叢間,也常到林下地上落葉層中覓食,很少上到高的喬木上。鳴聲響亮甜潤、富有變化,多為四聲一度的哨音。</div><div>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螞蟻、蜻蜓卵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草子。</div> 分布于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qū)以及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在中國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潞西、龍陵、耿馬、滄源、永德、瀾滄、景東、易武、南部綠春、蒙自等地。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茂密而潮濕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筑于林下灌木或幼樹上,距地高0.8-1.2米。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葉、根、苔蘚等材料構(gòu)成。內(nèi)墊有苔蘚。每窩產(chǎn)卵2-3枚,偶爾4枚,卵藍(lán)色、被有暗紅色和紅黑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25.8毫米×18.5毫米。 紅翅藪鹛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div>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hù)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jì)、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div>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謝謝雅賞!</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