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從中衛(wèi)市來到青銅峽,到達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qū)時還未到開門時間,我就先在景區(qū)外逛逛。</p> <p class="ql-block">?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是我國幾大古老灌區(qū)之一,始建于秦漢時期,已有兩千多年灌溉歷史。秦漢至明清開鑿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14條古渠至今仍在使用,見證了中華水利文明的延續(xù),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青銅峽黃河鐵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境內第一座黃河大橋,于1959年7月建成通車,橋長292.3米,橋面寬4.5米,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是我國有代表性的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之一。2015年政府對鐵橋進行維修加固,現(xiàn)屬景區(qū)景點也未開門上不了橋,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青銅古鎮(zhèn),應該是黃河大峽谷旅游區(qū)的配套項目,就在景區(qū)對面,仿明清風格建筑,一些特色餐飲、商業(yè)服務中心分布其間,為游客休閑提供方便。</p> <p class="ql-block">購票進入景區(qū),首先看到的是九渠廣場,有九龍戲珠雕塑。九龍寓意九大干渠,把青銅峽水利樞紐比喻明珠,這里的回漢人民團結進取,引黃河水發(fā)展農業(yè)經濟,成就寧夏塞上江南美景。</p> <p class="ql-block">接著乘景交車到青銅峽水電站下車自行參觀,參觀完步行去碼頭乘船游黃河大峽谷。青銅峽水電站樞紐工程,于1958年8月開工,1960年2月工程截流,實現(xiàn)設計任務規(guī)定的灌溉工程的“控制水量,減少泥沙,達到經濟用水和減少歲修費用的要求”。它是黃河上游以灌溉為主,結合發(fā)電、防凌、工業(yè)用水等的綜合水利樞紐。它的建成結束了青銅峽灌區(qū)無壩引水的歷史,大大提高渠道供水保證率,擴大了灌溉面積,因此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青銅峽”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登上船開始游覽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是由賀蘭山余脈和牛首山相夾而成,全長十余里,是黃河上游的最后一道峽谷,素有“黃河小三峽”之譽。</p> <p class="ql-block">游船逆流而上,我坐在船倉右邊靠窗處,能近距離欣賞賀蘭山余脈,感覺美時隔著玻璃也要拍幾張,另一邊的牛首山只能看拍攝不方便了。兩邊山上各有一景,等返程時再參觀。船開到賀蘭山余脈盡頭就返航了,返航首先參觀大禹文化園。</p> <p class="ql-block">大禹文化園位于牛首山脈,它的建筑風格為仿漢代建筑。大禹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向自然宣戰(zhàn)并取得輝煌成就的第一人,傳說大禹治水時,用青銅神斧在此劈開高大的石山,兩岸奇峰對峙,黃河一瀉千里,造就了十里長峽。船靠岸全體游客上去參觀,山有點高,好在旁邊有電梯。</p> <p class="ql-block">站在文化園高處看看賀蘭山和黃河</p> <p class="ql-block">拍幾張牛首山脈圖片</p> <p class="ql-block">下船參觀108塔,它位于賀蘭山脈,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塔群之一。遠遠看到就有些震撼!108塔始建于西夏時期的佛教紀念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登上去近距離看看,108塔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分十二階梯式平臺,由下而上逐層增高。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shù)排列成十二行,形成總體平面呈等腰三角形的巨大塔群。</p> <p class="ql-block">登上最高處觀景臺俯瞰一下</p> <p class="ql-block">參觀塔林博物館知悉,在西夏始建時為土坯塔,塔外抹一層白灰泥。歷史上第一、二次整修時也只是抹兩次白灰泥,到清代前期第三次整修時,將毀損的塔用磚砌包裹,從而使土坯塔變成磚砌塔。后來文物部門修繕時也是參照磚砌塔原樣進行修復的,塔皆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均為實心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108塔,再乘景交車到青銅峽黃河鐵橋繼續(xù)參觀,然后結束。鐵橋主要是為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及黃河兩岸運輸物資而建,橋墩是鐵絲籠片石結構,站在鐵橋上再看看青銅峽水電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