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開法門寺地宮的大門,</p><p class="ql-block">伴隨諸多封存大唐記憶的珍寶緩緩蘇醒,</p><p class="ql-block">唐代人的風雅與追求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金銀璀璨,瓷器溫潤,琉璃奇異,</p><p class="ql-block">這些精美華麗的器物,體現(xiàn)著唐代社會的繁榮開放,</p><p class="ql-block">映射出唐人自由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更彰顯著物質文明與精神信仰的融合共生。</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又名“真身寶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xiāng)——寶雞市扶風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距西安市區(qū)110公里,西距寶雞市區(qū)90公里。寺廟占地面積120畝。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桓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1981年,寶塔半壁坍塌,經報請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門寺真身寶塔,四枚佛指舍利與2499件大唐國寶重現(xiàn)世間;1988年依明塔原樣真身寶塔復建落成,法門寺對外開放。法門寺分為兩部分:唐代風格的舊址建筑群(法門寺院和珍寶館)與新建文化景區(qū)。舊址建筑群包括銅佛殿、大雄寶殿和真身寶塔等建筑,整體采用以塔居中,殿在塔后的“塔廟制”布局設計。新建文化景區(qū)內則有法門寺塔、地宮、合十舍利塔以及法門寺博物館等重要建筑。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24日,扶風的綿綿陰雨,使歷經了372年風雨剝蝕且年久失修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的半邊塔身轟然坍塌,另一半塔身卻依然矗立,一時成為奇觀。寶塔的倒塌,使寶塔下地宮重現(xiàn)世間,震驚了考古界,也改變了法門寺沉寂千余年的命運。1987年4月3日,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使其成為“20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法門寺地宮的發(fā)現(xiàn),仿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盛世大唐的窗,讓我們能夠窺見那個時代的輝煌。富麗堂皇的金銀器、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奇異多彩的琉璃器、精美異常的絲織品等大唐宮廷器物,隨舍利供奉于法門寺唐塔地宮的壇場之中,盡顯大唐社會的風采神韻;縷縷茶香沁人心脾、絲絲酒香醇厚綿長、裊裊檀香古韻悠長……唐代多元包容的文化如同和煦的春風,不斷吹拂著后人的心田,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地宮塵封千年的瑰寶,為盛唐的技與美寫下不朽注腳。鎏金浮光中,鏨刻工藝如筆走龍蛇,纏枝蓮紋在銀香囊上舒展綻放,玲瓏剔透的秘色瓷泛著“千峰翠色”,釉面如凝露含煙,印證陸龜蒙筆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絕代風華。法門寺的珠玉琳瑯,不僅是皇家崇佛的見證,更是唐代“工致天然”美學觀的巔峰凝結。技藝在梵音中淬煉成詩,器物在晨鐘暮鼓間沉淀為史。當來自大唐盛世的各類珍寶齊聚一堂,我們仍能觸摸到那個時代——技以載道,美以通神,千年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