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郊,山清水秀的伊水河兩岸,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朝,歷經十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穿過龍門石拱橋,我們沿著伊河朝南走,游覽了西山崖壁的主要景點。這里匯聚了90%的石窟造像,是景區(qū)精華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首先來到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窟——潛溪寺,開鑿于唐高宗年間。傳說原來窟內可以聽到溪流的聲音而得名潛溪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頂淺刻著一朵大蓮花,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唐代較為典型的佛教“西方三圣”造像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沿著平臺向南走不遠,就看到宋代哲理大師陳摶所書的“十字卷碑”:開張?zhí)彀恶R 奇逸人中龍。這句話是贊頌道家始祖老子李耳。</p> <p class="ql-block">接著來到賓陽洞,北魏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皇家洞窟,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的功德窟,也是我國正史中唯一記載了開窟緣由的石窟,不過南北兩洞一直到隋唐時期才相繼完成。</p> <p class="ql-block">賓陽洞由南洞、中洞和北洞三個洞窟組成,跨越三個朝代雕刻而成,因此佛像的造型表情各不相同。賓陽中洞始鑿于北魏,是三洞中最具規(guī)模的一個。洞內供奉著11尊佛像,又分為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南北兩壁各一佛二菩薩,分別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上У氖窃径磧鹊摹兜酆蠖Y佛圖》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至美國。</p> <p class="ql-block">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中洞內主佛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tài)修長。服飾一改云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的袈裟。</p> <p class="ql-block">南洞與北洞,雖然也開鑿于北魏,但因后來的戰(zhàn)亂、宮廷事變和社會動蕩而半途荒廢;直到唐代三洞方開鑿完畢。而這時窟內的造像風格,也已從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逐漸向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過渡,表現的是另一種藝術風格。</p><p class="ql-block">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為長孫皇后追福,在北魏的基礎上續(xù)鑿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屬于過渡時期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而龍門石窟的網紅“剪刀手佛像”就是賓陽北洞里的主尊,佛像的右手原本是大拇指、食指、中指3個手指都朝上的,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后來因為長時間風化,拇指斷掉了1節(jié),而食指和中指之間又有些距離,所以遠看就像“剪刀手”了。</p> <p class="ql-block">賓陽洞外崖壁上鑿有大大小小的佛龕。</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武周時期未完工的雕刻品——摩崖三佛龕。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兩側為結迦坐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但其存在仍為當今人們了解歷史上的石刻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龕七尊式造像,除主尊外,其余僅雕刻出軀體。</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沿路的崖壁上遍布大大小小的佛龕和雕像,猶如一個露天的石刻藝術長廊。</p> <p class="ql-block">經過千百年風化依然精美細致,訴說著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唔斢幸欢渚赖纳徎?,周圍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p> <p class="ql-block">洞內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yǎng)菩薩。</p> <p class="ql-block">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老龍洞是自然溶洞開鑿而成,窟內造像無一定規(guī)劃,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營造,至玄武開元年結束。</p> <p class="ql-block">洞壁鑿滿大小不一的佛龕,造像內容豐富。</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碩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并不多見。蓮花洞開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洞內正壁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是釋迦牟尼外出游說的形像。</p> <p class="ql-block">在南壁上方有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刻工精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窟外門楣處刻有火焰紋,中間刻有一獸形鋪首。</p> <p class="ql-block">左壁上方有“伊厥”二字碑刻。</p> <p class="ql-block">洞外南壁崖石上鑿有眾多佛龕造像。</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奉先寺,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雕刻藝術最精湛的一組摩崖群雕。</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為唐高宗時期所始建。利用天然的山體劈崖開鑿,以主佛盧舍那為中心,前面是一開闊的半山臺地,臺地西端的崖壁上,九尊大型圓雕造像呈扇形排列,依山而立。</p> <p class="ql-block">主尊盧舍那佛結跏趺坐于八角束腰疊色式蓮花座上,通高17.14米,頭高4米,僅耳朵長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盧舍那佛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fā)紋,彎如新月的雙眉下一雙秀目,高鼻梁,小嘴巴,一雙長耳,下頦圓融,身著通肩式袈裟,同心圓式的衣紋樸素流暢。民間傳說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化身,依照武則天本人的相貌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在盧舍那佛的兩側是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兩壁各有一天王和一力士。主佛的右側是小弟子阿難和普賢菩薩。溫順而聰慧的小弟子阿南赤足佇立,仿佛在聆聽盧舍那佛的教誨;慈悲的菩薩面帶微笑,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慈愛與智慧。</p> <p class="ql-block">主佛的左側是大弟子迦葉和文殊菩薩。迦葉雙手合十立于蓮臺,雖然面部已經殘破,但仍舊依稀可見他那飽經滄桑的神韻;文殊菩薩頭飾蓮花寶冠,斜披瓔珞,雍容華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菩薩的另一側分別是天王與力士,他們都是傳說中的護法神,怒目瞪睜,威武勇猛的身姿令人肅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南壁的兩尊天王和力士雕像雖已經破損,但他們的威武身姿仍顯而易見,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佛腳下,人們仰望著這尊跨越千年的雕像,仿佛能聽見唐朝工匠們叮叮當當的鑿石聲,能看見當時信徒們虔誠朝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沿著摩崖石窟的棧道上上下下,遠遠望去,東西兩山對峙,伊河在中間緩緩流過。</p> <p class="ql-block">至此,西山石窟已基本瀏覽結束。唯有遺憾的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古陽洞和龍門二十品都在修葺中而無法觀賞。</p> <p class="ql-block">經過漫水橋來到東山,站在禮佛臺上可以隔水遙望對岸的盧舍那大佛,感受石窟藝術的深邃與厚重。</p> <p class="ql-block">登上香山寺觀景平臺拍攝西山賓陽洞全景。</p> <p class="ql-block">走進龍門石窟,就仿佛進入了一個藝術的殿堂,那一尊尊佛像和壁畫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也讓人感受到古人對信仰的虔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