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索倫托到羅馬全程260公里。今天去羅馬。</p><p class="ql-block"> 羅馬一個蜚聲全球的古城。這里連廢墟都驕傲地挺立了三千年。</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這個七座山丘托起的城市,卻承載了半個世界的重量?!安坏搅_馬,不算到過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 走在羅馬的街頭, 老街還是鋪著石頭塊的那種 ,只是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棱角都被磨平了。街邊的酒吧,游人愜意的享受著難得的休閑時光。這種風(fēng)景幾乎和百年前一樣。</p> <p class="ql-block"> 路過的小教堂,門口上有十字架的標(biāo)志。這個十字架是高貴的藍(lán)色,在奶黃色的背景下顯得非常醒目。正立面簇?fù)碇w天天使浮雕,個個都十分精致和逼真。羅馬的天主教氛圍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來參觀萬神廟的人很多。門口小廣場上人頭攢動,擠擠挨挨的。那都是等待入內(nèi)參觀的人。</p> <p class="ql-block"> 門口等候入場的人流,排起好幾排呢!參觀的人可真多??!</p> <p class="ql-block"> 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p> <p class="ql-block"> 從供奉羅馬眾神的廟宇到教堂、從達(dá)官貴人到名人墓地(如拉斐爾之墓),萬神殿見證了羅馬帝國衰落與中世紀(jì)宗教更迭,成為文化延續(xù)的載體。</p> <p class="ql-block">? 提到拉菲爾他的全名叫拉斐爾·桑西(1483-1520)作為文藝復(fù)興三杰之一,其畫作以和諧構(gòu)圖、理想化人物形象和宗教人文主義精神著稱,代表作包括《雅典學(xué)院》《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等。?</p> <p class="ql-block"> 萬神殿的一大亮點是拉斐爾之墓,墓志銘上說他死于一種從小就有的神秘疾病,但也有傳言說他是死于縱欲過度。在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希望能葬在萬神殿。教皇利奧十世對拉斐爾寵愛有加,竟然答應(yīng)了這個非分的請求。</p> <p class="ql-block"> 萬神殿最著目的亮點就是它的穹頂了。這個穹頂高43.7米,直徑43.7米這么大的跨度而無一根支撐,涉及到力學(xué),材料學(xué),建筑學(xué)等等高深的學(xué)問。而二千多年前的古羅馬人怎么做到的呢?難到有“力學(xué)之父”阿基米德的神助嗎?</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層墻體厚達(dá)6米,越往上越薄當(dāng)?shù)竭_(dá)頂部時厚度只有1.5米了。下面的墻體承受的壓力更大,必須厚些。第二層由長方形或方形的壁龕組成。第三層又分為5小層,俱為凹陷進(jìn)去的矩形方框構(gòu)架。聽說這是為了増加承受力又節(jié)約了建筑材料。而它的頂部 開了個直徑達(dá)9米的圓形天窗。這是唯一的自然光源。</p> <p class="ql-block"> 這束光路是因為空氣中彌漫著塵埃或霧氣所成,稱之為“丁達(dá)爾效應(yīng)”。在攝影圈里稱之為“耶穌光”。</p> <p class="ql-block"> 結(jié)合到萬神廟的特別環(huán)境,稱之為耶穌光是最好的加持。</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稱之為“天使的設(shè)計”。又說如果我能設(shè)計出萬神廟的穹頂,我就能稱自己為建筑師?!?lt;/p> <p class="ql-block"> 我也和眾多游客一樣被這兒陳列的各個藝術(shù)品所吸引,雖然我所知有限。</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的雕塑一直在世界雕塑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催^這些,是不是有點明白了呢?</p> <p class="ql-block">? 拉斐爾·桑西(1483-1520)作為文藝復(fù)興三杰之一,其畫作以和諧構(gòu)圖、理想化人物形象和宗教人文主義精神著稱。</p><p class="ql-block"> 這也是第一個以畫家身份有幸葬在萬神廟中的人。但以他的油畫歷史貢獻(xiàn),完全當(dāng)?shù)闷疬@份榮耀。</p><p class="ql-block"> 拉菲爾在他37歲時死于疾病,其墓志銘是這樣寫的:“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 這段銘文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拉斐爾的非凡才華與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在眾多游客中,這個小女孩的動作讓我感動。她在為她父母照像呢!</p> <p class="ql-block">因為喜歡攝影,我把她“P”了出來。避開散亂的背景,甚至她的爸爸媽媽。</p> <p class="ql-block"> 羅馬角斗場(Colosseum),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內(nèi)臺伯河?xùn)|岸,為古羅馬的象征。角斗場建于公元72-79年,8萬名猶太人俘虜被強(qiáng)迫作勞役,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筑占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可容納9萬觀眾。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后,為紀(jì)念皇帝韋帕薌的豐功偉績而建的,甚至一直影響著現(xiàn)代大型體育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角斗場也有叫競技場或斗獸場的。古羅馬人,對于人與野獸的博殺、人與人的博殺等殘酷和血腥場面有著特別的嗜好。每當(dāng)有表演時人們頃城而出,人山人海。當(dāng)然這些都以奴隸之死為代價。</p> <p class="ql-block"> 對于這種以奴隸生命為代價的娛樂活動,奴隸只是當(dāng)作會說話的工具。在殘酷壓迫下和死亡的重壓下,奴隸反抗了。</p> <p class="ql-block">?斯巴達(dá)克斯起義(前73—前71年)是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由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dá)克斯領(lǐng)導(dǎo)的大規(guī)模奴隸起義,為古代世界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yuǎn)的奴隸反抗事件?。起義源于奴隸制壓迫,初期以70余名角斗士突圍為起點,隊伍迅速壯大至12萬人,多次擊敗羅馬軍隊,但最終因海盜背信、內(nèi)部瓦解及克拉蘇鎮(zhèn)壓而失敗,斯巴達(dá)克斯戰(zhàn)死,6萬起義者犧牲。</p> <p class="ql-block">此后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基督教的興起和人們的道德觀念發(fā)生根本性的轉(zhuǎn)變,角斗這種殘酷、野蠻、的低俗娛樂活動被人們拋棄,也走向了消亡。公元404年1月1日,羅馬進(jìn)行了最后一次有記載的角斗表演?。</p> <p class="ql-block"> 角斗場不僅是古羅馬建筑技術(shù)的杰出代表,也是羅馬帝國輝煌時期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窗口。如今,它已成為羅馬乃至意大利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這是網(wǎng)上下載的角斗場的復(fù)原照片)</p> <p class="ql-block">? 8年前我在突尼斯參觀埃爾·杰姆斗獸場,它是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留下的世界三大斗獸場之一,建于公元3世紀(jì)初(約230-238年),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其宏偉規(guī)模、精湛建筑技藝和完整的保留狀態(tài)驚艷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就想它的老大哥—羅馬斗獸場會是什么樣子。今天終于入愿。</p> <p class="ql-block"> 像這樣高大,雄偉的混凝土拱門就有80座。其功能是斗獸場活動結(jié)束時能迅速的分散9萬名觀眾。</p> <p class="ql-block"> 斗獸場本身還是張揚(yáng)古羅馬的權(quán)威和繁盛的標(biāo)志。素有“斗獸場在,羅馬在;斗獸場滅,羅馬滅”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 其建筑風(fēng)格和功能模式對后世劇場設(shè)計影響深遠(yuǎn),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至今仍是研究古羅馬文明的關(guān)鍵遺址。??</p> <p class="ql-block"> 斗獸場有三層迴廊,每層迴廊都有這樣的拱門。二千多年過去,歲月的磨礪、戰(zhàn)亂的毀損破壞了它的容顏,但它的骨架依然堅挺如斯。讓人滿懷致敬和感嘆。</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斗獸場看見的唯一一塊中文解說詞,倍感親切。</p> <p class="ql-block">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斗獸場,基本大同小異。但雄偉、壯觀都是不容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這上面留影,是為到此一游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 姑娘們擺弄著手機(jī),不知是看見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跟著人流,我去坐電梯下去。景區(qū)專門為老年人設(shè)計的。十分人性。</p> <p class="ql-block"> 回頭一瞥,古斗獸場巍然屹立。它帶著二千多年代的輝煌和榮耀,它又是滿身的愴夷,敘述著一次次的災(zāi)難和破壞。真所謂:千古英雄多少事,悠悠…。</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廣場的正面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記念堂。白色大理石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在蔚藍(lán)的天空下,紀(jì)念堂莊嚴(yán)肅穆,典雅雄偉。跟據(jù)它的外形和顏色羅馬人昵稱“打字機(jī)”大樓或“結(jié)婚蛋糕”大樓。這是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tǒng)一而建造的紀(jì)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臺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tǒng)一大業(yè)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筑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hù)著無名戰(zhàn)士墓。</p> <p class="ql-block">兩名警衛(wèi)是一男一女。</p> <p class="ql-block"> 跟隨著人流,我朝里面走去。門口的警衛(wèi)把我欄住,說著他們的意大利語。我看出來了,大概是叫我別進(jìn)去了。我用國語給他們說“我來自中國,有什么問題嗎?我看見他們一臉的茫然。顯然也是一句中文也不懂的“主”。好在“地陪導(dǎo)游”過來,一問明白了。警衛(wèi)的意思是看我年紀(jì)大,走路蹣跚讓我不要上去了。我說知道“我不上去,謝謝你們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 1870年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完成了意大利的統(tǒng)一。至于完成統(tǒng)一的過程是他軍事、外交、內(nèi)政的縱橫捭闔的結(jié)果,此處就不贅述了。意大利人尊其為國父。所以他的銅像理所當(dāng)然地矗立在紀(jì)念堂前。</p> <p class="ql-block"> 他因結(jié)束意大利長期分裂狀態(tài)被尊為民族英雄,其騎馬雕像矗立于羅馬威尼斯廣場的紀(jì)念堂中央,象征統(tǒng)一功績。意大利人亦以“祖國祭壇”命名該紀(jì)念堂,每年國慶在此舉行儀式。??</p> <p class="ql-block">銅像“熱愛祖國的勝利?!?lt;/p> <p class="ql-block">銅像“勞動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 周圍還有著許多的大理石雕塑。俱有非常高的技巧和藝術(shù)水平。</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的雕塑藝術(shù)在世界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藝復(fù)興時期更是達(dá)到顛峰。</p> <p class="ql-block"> 大量的浮雕群像的形式表現(xiàn)統(tǒng)一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 紀(jì)念堂的一隅噴泉上的雕像,我看像海神波塞冬。但是沒有標(biāo)志性的三叉戟又不敢肯定。</p> <p class="ql-block"> 蘋丘(Pincio)位于羅馬奎里爾諾山北緣的波各賽別墅公園內(nèi),是由建筑師朱塞佩·瓦拉迪耶(Giuseppe Valadier)設(shè)計的城市觀景平臺。該步行道以綠樹成蔭的景觀步道為核心,沿途分布著多個大理石觀景臺、19世紀(jì)雕塑群以及特里同噴泉等藝術(shù)裝置,尤以日落時分俯瞰羅馬歷史城區(qū)的全景視野著稱。</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根據(jù)自己的體力我不敢選擇更高的山頂。何況這時辰離日落還遠(yuǎn)著吶。我沿著比較平坦的路前往。</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處羅馬的中心地帶,放眼望去很多遺址都可以收入眼底。</p> <p class="ql-block">遠(yuǎn)眺彼得大教堂的大穹頂。</p> <p class="ql-block">波立克石柱和凱旋門。</p> <p class="ql-block"> 路邊出現(xiàn)一個隧道口,好奇地想下去看看。終是不知高低深淺, 不敢下去,老腿還得節(jié)省著點。</p> <p class="ql-block"> 隧道有光,斜斜地打到洞壁上。壁上的涂層剝落了,露出斑駁的磚墻來。磚墻砌的很整齊,線條鮮明而細(xì)密。光影甚好,是出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這讓人手癢!</p><p class="ql-block"> 景色雖好,時間不等人的。今天旅游的節(jié)目也結(jié)束了,該回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