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剛碑古鎮(zhèn)坐落于重慶市北碚區(qū)北溫泉鎮(zhèn)境內(nèi)的縉云山下江陵江畔,離北碚城區(qū)大約有5公里,這里山巒層疊,鮮綠欲滴,溪流潺潺。彰顯了“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的鮮明的歷史和地域特色,被譽為現(xiàn)實版的“綠野仙蹤”。</p><p class="ql-block"> 金剛碑迎山接水,有遠處的溫塘峽相映成彰,山水擁街,街含山水,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金剛碑的光輝歷史。自清康熙年間金剛碑古鎮(zhèn)因小煤窯的興起而逐漸繁榮,成了一個運煤的水路碼頭和中轉(zhuǎn)站。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金剛碑因其隱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和名人學者前來避難,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和歷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金剛碑古鎮(zhèn)在2018年3月啟動了古村落修繕工作,打造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風貎。如今,金剛碑古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訪。</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間,因煤而興的金剛碑日漸繁華,米行、行、酒坊、茶館、客棧、鐵匠鋪,遍布金剛筆,多達幾百家。運煤隊伍也形成了騾子幫、船幫、馬幫、人力幫。船主、幫主、煤炭商、力夫就在金剛碑溪河兩岸半山腰,建起一座座穿斗青瓦房,簡樸適用,一樓一底的石頭墻、土墻、竹木夾壁墻的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獨具巴渝特色。用青石板鋪成寬2米,長500余米的青石板街道,兩旁的青瓦房隨蜿蜒曲折的山勢延伸。到民國時期,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幾家較大的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秋霞的城堡 屋主李興喜是改革開放后的金剛碑首富,1987年落成了這棟房子。女兒李秋霞在日記里回憶道:“我的家像一個小城堡一樣。里面住著爸爸媽媽還有爺爺,還有很多小動物,我們一家人在爸爸設(shè)計的房子里里快樂的生活中,夏天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到屋頂納涼,我最喜歡躺在涼板上數(shù)星星,那是滿天的星光,媽媽給我打著扇子,我就睡著了。爸爸在屋頂種了很多葡萄樹,一到夏天會結(jié)很多葡萄,那個時候爸爸讓猴子去看著葡萄,趕走麻雀,結(jié)果就是麻雀確實沒有來,葡萄掉了一地。</p> <p class="ql-block"> 公公婆婆龕 兩旁“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上聯(lián):神小無言只欠苦囗</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的金剛碑,因為有國民政府若干部委辦公,時常遭到日機侵擾。老村里發(fā)現(xiàn)了三種不同等級的防空洞。在觀音閣有躲避空襲的公共防空洞,在滑翔機修造所辦公樓后檐山崖,就近鑿壁成洞,而這處位于菁溝北岸,毗接五指山突出部最端點的平房,特立獨行,270度的江景風水絕佳,屋內(nèi)居然有暗道,入口在堂屋,穿過院壩直達溪畔。</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這屋里住著金剛碑最重要的人物,中國第一個地質(zhì)學博士,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長翁文灝,正是蜤伏于這山不高水卻長的方寸之間。</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31日翁文灝應(yīng)南開校長張伯苓之邀將全家安在重慶,后因翁宅不斷受到日機轟炸,翁文灝部分家屬搬遷到金剛碑居住。在金剛碑翁與調(diào)查員裴文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白天挖掘,夜晚挑燈自修的日子,最終發(fā)現(xiàn)了“北京猿人”頭骨存在的證據(jù)。</p> <p class="ql-block"> 困頓中的悲憫 翁文灝(1889-1971)浙江鄞縣(寧波)人 ,中國第一位地質(zhì)學博士,國民政府末任行政院院長 ,新中國第屆政協(xié)常委。1939年,時任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長兼任戰(zhàn)時委員會秘書長的翁文灝舉家遷居金剛碑。其間,與調(diào)查員裴文中完成了“北京猿人” 頭骨考古淪證。因房前屋后芭蕉成林,結(jié)集《蕉園詩集》共收錄三百四十一首詩,其中兩百六十余首詩成于此地。2018年,翁文灝的老屋被營造者以詩集命名。</p> <p class="ql-block"> 往事可以塵封 終究不會如煙</p><p class="ql-block"> 陪都時期的金剛民利制革廠有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屋頂坍塌,門窗成洞,見縫插針的植株從門框擠出。</p><p class="ql-block"> 章伯鈞作為制革廠經(jīng)理抗戰(zhàn)時期寄居在此。他二女兒章詒和一歲時來到金剛碑與父母生活。</p><p class="ql-block"> 這段相對集中的民國建筑構(gòu)成的街巷被命名為“不如煙巷”。</p><p class="ql-block"> 作家章詒和著作《往亊并不如煙》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fā)行的一部回憶錄性質(zhì)的文學作品。章詒和通過文字展現(xiàn)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變遷,尤其是那些在當時被視為“反動人物”的知識分子的悲壯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重慶金剛碑的財神廟。全稱為“金剛大廟”。是位于重慶市北碚區(qū)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一座重要歷史建筑。它不僅是一座供奉財神的宗教場所,更是金剛碑古鎮(zhèn)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廟宇依山勢而建,前筑有城墻,在城墻上方還建有古戲臺,供當?shù)匚幕瘖蕵肥褂谩?lt;/p><p class="ql-block"> 財神廟經(jīng)歷了多次變遷,民國時期,上面搭起一個戲樓,進而成為當?shù)氐膸蜁臅?950年代后該處被封閉并改建為金剛碑小學。隨著古材落的修繕工作啟動,財神廟也得到了恢復(fù)和修繕。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還原其歷史風貌。</p><p class="ql-block"> 財神廟在金剛碑的歷史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見證了當?shù)氐臍v史變遷,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不斷的修繕與活化,財神廟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活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梁。</p> <p class="ql-block"> 金剛大廟建于清同治年間,又稱財神廟。穿斗式結(jié)構(gòu),兩重殿,四合院布局,面闊18.6米進深8.3米,占地面積161.5平方米,建筑面積154.4平方米。金剛碑地區(qū)幫會(船幫、力幫、米幫、油幫、馬幫、炭幫、牛幫)曾在此聚會議事。新中國成立后被選做金剛碑小學校址,廟宇部分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改建,其青石梯,石欄桿,石雕等仍保存較好。大廟為研究當?shù)貜R宇建筑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當?shù)孛耖g信仰和幫會文化有一定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金剛戲臺修建于清代,建于4米高的石基三上,穿斗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面闊7.5米,進深6.9米,占地面積72平米,建筑面積52平方。金剛戲為進行戲劇表演等活動的傳統(tǒng)文化娛樂設(shè)施。對研究當?shù)孛耖g生活有一定參考價值。 </p> <p class="ql-block"> 姚家大院修建于清代,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四合院布局,內(nèi)部沒有天井,局部兩層,懸山頂小青瓦屋面,面闊12.5米,進深19.7米,占地面積236平方米,建筑面積290平方米,墻體正面為木桟板,是典型的川東山地傳統(tǒng)民居。姚家大院對了解該地區(qū)民間建筑和民風民俗有一定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關(guān)于姚家故人眾說紛云,直至金剛碑開放,姚家后人紛至沓來,拼圖這個院子最后一任的主人往亊。</p><p class="ql-block"> 姚萬鈞經(jīng)營煤炭生意,可以是村里人的大戶,又兼任保甲長,中共建政后被捕。后因二女兒姚代亮曾營救我黨地下人員,并給華鎣山游擊隊進城帶路而獲保釋,但被沒收財產(chǎn)掃地出門。</p><p class="ql-block"> 姚代亮1959年考入四川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文聯(lián)工作,曾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至今健在。</p><p class="ql-block"> 姚家后人不知曉的事情是,70年代初修筑金剛支路時,在他家后花園原址挖出一罐元寶,被外人哄搶,第二天被人民政府悉數(shù)收繳。</p> <p class="ql-block"> 玻璃刻:任人亊興衰老宅無言 憑春秋輪回古樹枯榮</p> <p class="ql-block"> 湖北孝感何氏 康熙年間湖廣填川,定居金剛碑,經(jīng)營鏢局及煤業(yè)。民國初年,家道中落,將沿街煤坪與宅子轉(zhuǎn)讓楊家維持生計。</p><p class="ql-block"> 何氏行鏢走江湖,終如浮萍隨波流。民國二十八年,楊氏在煤坪地壩上梁起屋,租與國民政府中央統(tǒng)計局辦公。十年后,中共建政土改,何家、楊家府邸,悉數(shù)分配貧下中農(nóng)。</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間,因縉云山麓發(fā)現(xiàn)煤,煤炭在金剛碑交易集散,通過水路運銷外地,逐漸有人在此建房而居。隨著煤炭交易的發(fā)達,金剛碑的商業(yè)日漸繁盛,“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當年繁榮的寫照。何家、張家、劉家、楊家、姚家五大家族形成并在此興旺,飄零巷內(nèi)形成了較大的居民建筑群。一座座穿斗青瓦房,簡樸實用,獨具巴渝特色,村莊街巷也逐漸形成。</p><p class="ql-block"> 過往繁華經(jīng)過時代變遷,大院深宅,廳堂堪成尋常巷佰,現(xiàn)只剩只言片語飄零,唯留磚瓦老屋可以一偶曾經(jīng)風光。</p> <p class="ql-block"> 一江綠水亙古流 往亊風打風吹去</p><p class="ql-block"> 湖北孝感何氏康熙年間落戶金剛碑,曾是當?shù)氐谝煌?。民國初年,家道中落,出售臨街煤坪和廂房予楊,維持生計。楊家民國二十八年在煤坪上興建磚房,是年農(nóng)歷三月初六,新房正檁上屋,梁書:“宏基永奠,鞏固千秋”。四月八日民國政府主計處及中央統(tǒng)計局遷至金剛碑,租用此處房產(chǎn)辦公。</p><p class="ql-block"> 主計處為民國政府直屬財政主管機構(gòu),執(zhí)掌國民政府及下屬部院的財務(wù)預(yù)算,統(tǒng)計,審計事項,是國民政府三大處之一。第二年租期屆滿,因抗戰(zhàn)時艱,中統(tǒng)局長吳大鈞致函三峽鄉(xiāng)村建設(shè)實驗區(qū)公署代為洽談降租事宜,改訂原租金每年兩千元為一千八百元。</p> <p class="ql-block"> 國民政府主計處 1939年,重慶大轟炸后,國民政府主計處統(tǒng)汁局疏散至北碚金剛碑辦公,吳大鈞任局長,在碚期間出版了《中國人口問題之統(tǒng)計分析》、《中國土地問題之統(tǒng)汁分析》、《統(tǒng)計日報》、《中華民間統(tǒng)計提要》和《四川省選縣戶口總報告》等書刊。該建筑為磚混結(jié)構(gòu),懸山頂,面闊17.8米,進深8.8米,高12米,占地面積257平方米,建筑面積313平方米。該址對研究中國近代歷史、抗戰(zhàn)時期在北碚的機構(gòu)、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有一定的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 歷經(jīng)滄桑的五個清代大院歲月留痕。湖北孝感何氏,康熙年間落戶金剛碑,曾是當?shù)氐谝煌?。民國初年,家道中落,出售臨街煤坪和廂房予楊家,維持生計。楊家民國二十八年在煤坪上興建磚房租賃給國民政府中央統(tǒng)計局辦公。中央統(tǒng)計局局長吳大鈞租住在何家正屋。中共建政土改,敗落的何氏,中興的楊家俱被掃地出門,大院分與數(shù)十農(nóng)戶貧民,其他大戶人家概莫能外。逐在院落中形成公共巷道,為地理指代命名,因五大家族興衰起落如浮萍飄零,故名飄零巷;深宅大院,廳堂堪成尋常巷陌,白云蒼狗,歲月奈何風吹雨打。</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的愛情 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是中國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傾慕湖南奇女子譚惕吾,贊其為“其落落寡合,嬌嬌不群,有如幽壑絕澗中一樹寒梅,使人眼目清爽”。</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顧頡剛追隨潭惕吾來到北碚定居金剛碑,只可惜奇女僅視其為故友。</p><p class="ql-block"> 顧頡剛時常在此與老舍、梁漱溟、翦伯贊等酒談,他總能找到北碚十里八鄉(xiāng)所推崇的土坨好酒。顧頡剛歷史學問一流,善于考據(jù),在酒桌上談古論史,往往把握話語權(quán)。顧頡剛在金剛碑主持邊疆語文編譯會并主編了《文史雜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