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村選取山地為營造環(huán)境,頗具代表性;以典型的板屋系“吊腳樓”等民居為構(gòu)建主體,提煉了苗族建筑的精華。吊腳樓展示苗族服飾及手制作工藝,民居樓則反映了生活起居的風(fēng)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guān)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黃帝一同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華三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gòu)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fēng)格。苗家人因地制宜將房屋建在斜坡之上,稱為“吊腳樓”。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取平,橫梁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一般為三層構(gòu)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yǎng)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shè)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地區(qū)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近代由于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多數(shù)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巖、橋等。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hu))、龍、鳥、鷹、竹等。苗族十分盛行祖先崇拜。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zhuǎn)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rèn)為他是苗族的祖先,許多苗族地區(qū),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佤族寨位于“翠漪洲”東南角。寨內(nèi)分布有茅草頂?shù)母蓹谑浇ㄖ?、牛頭廣場、神靈廣場、司崗里石雕以及糧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佤族人始終把牛當(dāng)做民族神來崇拜,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深深地打上了“牛”文化的烙印。佤族以牛為圖騰有著悠久的歷史。牛崇拜作為佤族廣泛的原始宗教信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蔽幕谴蜷_認(rèn)識佤族民族歷史文化的鑰匙,是其崇拜祖先、重視農(nóng)耕和祈求豐產(chǎn)的山地農(nóng)耕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佤族的住房,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qū),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建筑材料均為樹木、竹子、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樓茅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牛頭廣場是佤族古老的剽?;顒訄鏊?,場正中的牛角為佤族的寨樁,廣場前的兩個石人分別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神靈廣場表現(xiàn)了佤族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觀念。場中兩個石人雕像分別為佤族最崇拜的“木依吉”和“阿依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傳統(tǒng)的祭祀工具和樂器,也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為供奉神圣的木鼓搭建了專門的房屋——木鼓房。這是佤寨的重要的、標(biāo)志性的建筑物。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或數(shù)個木鼓房。面積不大、結(jié)構(gòu)簡單,但卻象其他民族的宗教寺廟一樣神圣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云南民族村布朗族寨,寨內(nèi)建有民居、鬼神廣場等建筑。鬼神廣場表現(xiàn)了布朗族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觀,廣場中央豎立著布朗族的圖騰,廣場也是布朗族祭拜神靈和表演歌舞、舉行傳統(tǒng)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布朗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shù)民族,有著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化,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具鮮明特征的民族語言、服飾、歌舞、風(fēng)俗習(xí)性。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還保留著許多原始宗教的傳統(tǒng)信仰。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布朗族皆在村寨附近劃定一片樹林作為龍林,極目遠(yuǎn)眺,龍山森林郁郁蔥蔥,形成一道綠色屏障。凡龍山森林范圍內(nèi)的一草一木都被視為神圣,任何人不得砍伐或攀折。除了可在龍山森林祭祀神靈外,任何人不得進(jìn)入圣地進(jìn)行其他活動,否則將遭致厄運(yù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身是布朗族先民遺留下來的古老習(xí)俗。布朗族男子在十四五歲時就要施行紋身,在四肢、胸、腰、腹部和背部刺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兩幢民居忠于民間的構(gòu)建方式,實現(xiàn)了邛籠系與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結(jié)合。寨內(nèi)水榭回廊,曲徑通幽,既是民居風(fēng)情的濃縮,又是園林景觀的新創(chuàng),頗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云南水族以農(nóng)耕為主,聚居在富源縣的古敢水族鄉(xiāng)和黃泥河鎮(zhèn)。其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百越”,由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fā)展而來,古時曾自稱“雖”,漢語音譯為“水”,民間篤信“萬物有靈,靈魂永在”的原始宗教,每戶人家門頭均置有“吞口”面具,以驅(qū)邪消災(zāi),求得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族自稱“?。╯uǐ)”,因發(fā)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水,成睢人”之說。水族的信仰文化屬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疇。水族認(rèn)為萬物有靈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靈崇拜,神靈崇拜構(gòu)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端節(jié),是水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水族人把這個節(jié)日當(dāng)成漢族的春節(jié)一樣來過。端節(jié),水語稱“借端”,意為吃端,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ji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基諾族寨與佤族寨、布朗族寨一橋相連,隔水相望。步入基諾族寨,可以看到綠樹鮮花叢中點(diǎn)綴著嶙峋怪石,一幢幢基諾族茅草屋錯落有致,仿佛走進(jìn)了山巒起伏的基諾山區(qū)。基諾族寨建有基諾族群眾的大公房、民居樓、糧倉和太陽廣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基諾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意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基諾族尊奉諸葛孔明。傳說基諾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后來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為了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賜以茶籽,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基諾村寨喜建于平緩向陽的小山坡上。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欄式”竹樓,貌似孔明帽,相傳建房式樣是孔明教的。竹樓由木架支撐,用粗木做梁、柱,連榫為架,不用金屬連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基諾族除具有一定的祖先崇拜和對諸葛孔明尊奉外,最具特色、占主要地位的宗教觀是萬物有靈思想?;Z族認(rèn)為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寨有寨神,谷有谷神。每年祭祀的活動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豐收,生兒育女、天災(zāi)人禍都要祭祀神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祭器和樂器,一般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拉祜族寨與基諾族寨緊緊毗連,寨內(nèi)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蘆廣場。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蘆廣場形似一只碩大的葫蘆平面,核心有一組石雕葫蘆。傳說拉祜族的祖先誕生于葫蘆中,因此葫蘆廣場表現(xiàn)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拉祜族是中國古老民族之一,被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源于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游牧生活,后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于瀾滄江流域。“‘拉’即大家拉起手來,代表團(tuán)結(jié),‘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拉祜族居住的地方都是山區(qū),一般都建在山頂和半山腰上。寨子的竹籬笆,每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參加修理一次。平時誰看見壞了,誰就自覺無償?shù)厝バ蘩?。寨子有三處大門,即前門、左門、右門。寨子的后山是山神地,山神地中的樹林是禁區(qū),誰也不能破伐,如果誰砍伐了就要被罰款或罰修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ku)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瑤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樓、平房民居及鄉(xiāng)村道觀、糧倉、寨門等建筑構(gòu)成,錯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滲入,頗具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瑤族人民的信仰屬于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rèn)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fēng)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jié)都要上香。瑤族有很多宗教風(fēng)俗習(xí)慣。度戒,普通的說法是成人禮。在瑤族地區(qū),凡年齡滿十三四歲的男孩,都要經(jīng)過一次受戒儀式,舉行過儀式的男孩表示已經(jīng)成人了?!岸冉洹钡臅r候,有道師,還有引度師和受戒者。選定村里一家做法壇之后,在法堂掛玉皇大帝、趙元帥和張、李天師等神像。供品是豬頭、雞、米等,道具有鑼、鼓、镲、銅鈴、銅劍等。在“度戒”儀式中,還有“踩竹筒火”、“踩犁頭”、“吞筷條”、“翻云臺”、“添炭頭”等項目,每項都有著久遠(yuǎn)的歷史,可謂風(fēng)格獨(dú)特的民間絕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瑤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種形式:橫寬式、桿欄式、曲線長廊式和直線長廊式。廣西金秀大瑤山坳瑤的傳統(tǒng)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門有陰陽二門,平時只開陽門,供人出入,陰門緊閉。遇有喪事和家內(nèi)祭祀時,陰門方打開,供出殯和亡魂進(jìn)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族村占地62.5畝。村內(nèi)以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白族傳統(tǒng)民居為主?!叭灰徽毡凇?、“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園茶社”、“戲臺”、“本主廟”以及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鱗次櫛比,寬敞整齊。一條以經(jīng)營精美工業(yè)品的“大理街”貫通南北,沿街設(shè)有民俗館和蝴蝶展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長期以來,在蒼山洱海的培育下,勤勞智慧的白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大理文明。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是白族村社的保護(hù)神,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一村供奉一個本主,本主神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就是本主廟會。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廟去獻(xiàn)祭,婚喪喜慶、疾病災(zāi)害、出門遠(yuǎn)行等,也要到本主廟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東、西廂房二坊由下輩居住。正房三間的兩側(cè),各有“漏角屋”兩間,也是二層,但進(jìn)深與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以利采光、通風(fēng)及排雨水。通常,一邊的漏角屋樓上樓下作臥室或書房,也有作雜物儲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廚房,高為二層但不設(shè)樓層,以便排煙。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廂房廈子的端墻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云南民俗村白族村按實物比例縮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摩梭之家,摩梭族起源于蒙古,為納西族分支,具有悠久的歷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根本社會單位,不同的母系家庭構(gòu)成了摩梭母系社會,摩梭人一直保存著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訪問婚(簡稱為走婚),集中在美麗的瀘沽湖畔,巍峨矗立在瀘沽湖北岸的獅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傳統(tǒng)住宅獨(dú)具風(fēng)格。房屋皆用圓木或方木壘墻,以木板覆頂(現(xiàn)多已蓋瓦),一般由四棟二層樓房的四合院,分正房、花樓、經(jīng)堂、門樓。祖母是一家之主,祖母房就成為母系大家庭的核心,此房與廚房毗鄰,又與生死間相連,用餐、宴客、議事、分娩、臨終或成人禮等均在祖母房進(jìn)行。生死間是婦女生孩子的用房,也是老人去世時的停放地。表現(xiàn)了摩梭人“哪里來哪里歸”的生死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