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境內(nèi),被稱為五岳獨峻,嵩山天地之中建筑群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一部電影《少林寺》使嵩山少林寺名聲大噪火遍全球,一首《牧羊女》歌曲更是成了永恒的經(jīng)典。中岳嵩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分為少林、嵩陽、中岳三大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我家距離嵩山少林寺也就一百公里,可是也就二十年前去過一次,想想全國各地跑遍了,自己家門口著名的景點竟然很少光顧,這幾天氣溫不高,即興決定開車去嵩山游玩。</p> <p class="ql-block"> 我們2025年6月24日早上7點半出發(fā),全程高速且免費,不到9點就到了登封市。第一站看中岳廟。</p><p class="ql-block"> 中岳廟,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的黃蓋峰下,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八處十一項之一。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景區(qū)。中岳廟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漢武帝游嵩山時令祠官加封擴建。北魏時,祠址三遷,定名為中岳廟。公元696年,武則天在此封禪后,她下旨改嵩陽縣為“登封”,清乾隆年間將中岳廟仿照北京故宮的形式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建,因此中岳廟又有“小故宮”之稱。中岳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qū)最早活動基地,被譽為“道教第六小洞天”。廟內(nèi)現(xiàn)存明清建筑400余間,漢至宋代古柏300余株,占地面積近11萬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中岳廟中軸線建筑有名山第一坊 、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峻極殿、寢殿和御書樓共七進十一層院落,是五岳之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名山第一”牌坊,也稱中華門,為中岳廟的前門,為木建牌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jié)構(gòu)的原廡殿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 翁仲,姓阮,今甘肅岷縣人氏,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zhàn),死后鑄像于咸陽宮避馬門外,后來歷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的像、石像都稱為翁仲。此像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古樸大方,雖經(jīng)風(fēng)雨侵蝕,但著服飾仍很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shù)和衣著服飾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牌坊前的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 遙參亭,原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昔日過往行旅無暇親謁岳神時,在此遙遠參拜以了心愿,故名“遙參亭”。</p> <p class="ql-block"> 天中閣前面的華表,漢白玉雕塑而成,建于1979年。</p> <p class="ql-block">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清朝以前中岳廟的大門,也是中岳廟的第一進重門,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為天中閣,清代重修。天中閣為中岳廟主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中閣建筑雄偉,形似北京天安門 ,中門上額刻“中岳廟”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天中閣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外兩個石獅守衛(wèi),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東側(cè)雄獅口中,有直徑為15厘米的石雕圓球,西側(cè)雌獅前蹄按一小獅,工藝精巧。石獅之后,是辟有三個門洞的高臺樓閣。臺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綠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兒墻。</p> <p class="ql-block"> 天中閣背面懸掛有“岳立天中”四字匾額。</p> <p class="ql-block"> 御道,范圍:天中閣一峻極殿,長500米,建于宋,是古代帝王祭祀岳神時專用通道,神道歷經(jīng)千余年滄桑,至今保存較為完整。</p> <p class="ql-block"> 配天作鎮(zhèn)坊,原名叫“宇宙坊”,1979年元月翻修,古時稱中岳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正樓額書“配天作鎮(zhèn)”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宙”、“俱瞻”。按古代的“五行”之說,中岳屬“土”位,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崇圣門,因宋太宗趙光義于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奉中岳廟神為“中天崇圣大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形制和峻極門相似,1942年改建為現(xiàn)存的歇山房,已失原貌。</p> <p class="ql-block"> 崇圣門東有古神庫,創(chuàng)建于北宋,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是中國現(xiàn)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shù)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中岳廟內(nèi)有古柏300余棵,最早的有3000多年的樹齡,這些古樹見證了中岳廟的滄桑,記載了這里的厚重歷史。</p> <p class="ql-block"> 國家一級古樹名木,側(cè)柏,樹齡3000年。</p> <p class="ql-block">側(cè)柏,樹齡1900年。</p> <p class="ql-block"> 化三門,取名于道教的“一氣化三清”,是中岳廟的過往門庭?;T后西側(cè),有無字碑亭。亭內(nèi)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線刻花邊,沒有文字,故稱"無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說岳神之德,大得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紀(jì)念。3</p> <p class="ql-block">鐵香爐</p> <p class="ql-block">化三門東側(cè)門</p> <p class="ql-block"> 東岳殿,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岳殿,按順時針方向眾峻極門開始依次是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稱中岳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岳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p> <p class="ql-block">南岳殿</p> <p class="ql-block">西岳殿</p> <p class="ql-block">北岳殿</p> <p class="ql-block">院內(nèi)有一個漂亮的梅花鹿在睡覺。</p> <p class="ql-block"> 峻極門,又稱“將軍門”,為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左右兩側(cè)為東西兩掖門。創(chuàng)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明崇禎 14年(1641年)失火被毀,清世祖順治10年(1653年)重建?,F(xiàn)存制式為清乾隆年間重修后的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架,面積為290平方米,是清代典型的官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cè)的五岳真形圖碑。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刻立,高3.85米、寬1.25米、厚0.33米。圓首方跌,上雕刻著象征五岳形象的符篆,圖旁附注文字說明,闡述五岳的地理位置及作用。近年來有學(xué)者考證五岳真形圖是一種山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按原始等高線作圖法,作出抽象的五岳山勢形狀的地圖。</p> <p class="ql-block">東廊坊門</p> <p class="ql-block"> 崧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坊起三架,額題“崧高峻極”四字,傳為清康熙皇帝御筆。坊名源出 《詩經(jīng)·大雅.嵩高》 “嵩高維岳,峻極于天”詩句,是全國現(xiàn)存清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峻極殿,又名“中岳大殿”,初建于宋,明末被火燒毀,清朝重建,是歷代中岳廟道徒活動的中心場所。該殿面闊九間,進深五架,占地面積1205.12平方米,形制和北京故宮太和殿 相似,是河南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單體木結(jié)構(gòu)建筑。</p> <p class="ql-block">峻極殿前的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 峻極殿外,香客信眾絡(luò)繹不絕,青煙裊裊,殿前檐下掛有多個大自匾額。</p> <p class="ql-block"> 峻極殿內(nèi)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兩側(cè)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鎮(zhèn)殿將軍方弼、方相,陳列有清乾隆皇帝所賜銅鑄香案、香爐、蠟合和明代鐵鐘、大鼓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 峻極殿前面兩邊各有一個御碑亭,兩亭均為重檐八角,東為“御捍亭”,內(nèi)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 西側(cè)為“御帛亭”,內(nèi)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書。</p> <p class="ql-block">寢殿院</p> <p class="ql-block">寢殿院門</p> <p class="ql-block"> 寢殿,傳說是岳神天中王與天靈妃起居之所,是根據(jù)前朝后寢的皇宮制度而建的。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面闊七間,進深三架,面積370平方米,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官式建筑。殿內(nèi)神龕里有“天中王睡像”和“天靈妃坐像”,俗稱睡爺爺、坐奶奶。</p> <p class="ql-block"> 峻極門附近有許多珍貴文物,還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獅、廟固等。</p> <p class="ql-block"> 峻極門前東側(cè)四角亭內(nèi)有《中岳嵩高靈廟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456年),是嵩山地區(qū)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傳為嵩著名道士寇謙之所書。字體結(jié)構(gòu)嚴整,筆調(diào)樸實健捷,仿似漢碑古制,是研究魏書書法和中岳廟宗教歷史的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涤袨榘阉袨楸北抑祝Q其“沉異奇古”。現(xiàn)字跡已大部剝落,僅存首尾數(shù)百字。</p> <p class="ql-block"> 御書樓,是中岳廟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黃篆殿”是儲存道經(jīng)之地。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來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xiàn)為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為民國所建,兩側(cè)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御書樓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祖師宮</p> <p class="ql-block">十方院</p> <p class="ql-block">十方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十方院前面有一個新建廣場,立有很多歷代道教名士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正中間那個高大的是道教鼻祖老子。</p> <p class="ql-block">西廊坊門</p> <p class="ql-block"> 西廊坊門內(nèi)有幾通石碑,這個碑上的草書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西岳殿南側(cè)有一個門是“太尉宮”,</p> <p class="ql-block"> 太尉宮前的這棵側(cè)柏,樹齡3000年。</p> <p class="ql-block"> 三公柏(側(cè)柏),國家一級保護名木,樹齡2500年。</p> <p class="ql-block"> 漢三闕,又稱東漢三闕,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圍。</p> <p class="ql-block"> 太室闕,在中岳廟南300米處,是中岳嵩山著名的“漢三闕”之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岳廟前的神道闕,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廟闕,是中國古代祭祀建筑的典范。闕身保存有鯀像、倒立圖等50余幅畫像及贊頌中岳神君的銘文,反映了漢代社會風(fēng)俗和信仰,對研究建筑史、美術(shù)史和東漢社會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闕”,在古代漢語中與“缺”同義,作為一種建筑形式,其形似牌坊,但“中間闕然為道”,沒有橫梁,由左右孤立的兩闕構(gòu)成,作為宮殿、祠廟、陵墓前的象征性大門。而太室闕正是太室祠前的神道闕,太室祠后來演化成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岳神廟宇一—中岳廟,太室闕也順勢成為其廟闕。</p> <p class="ql-block"> 太室闕分東西二闕,兩闕對稱,形制相同。每闕均由基座、闕身、屋頂三部分組成,兩面刻有各種紋飾圖案。西闕南面上方有篆書題額,現(xiàn)存“中岳泰室陽城”6字。題額下方還有不少文字,內(nèi)容主要是贊頌“中岳神君”的靈驗感應(yīng),以及修建此闕的緣由。</p> <p class="ql-block"> 登封市為了保護太室闕,為其修建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 中岳廟,素有“小故宮”之稱,雖以太室山峰遙為背景,卻獨立建造于“天地之中”盆地平原,自成建筑體系,脫胎于中國皇家規(guī)制的規(guī)劃布局和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是中國道教建筑最完整的代表作。中岳廟見證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發(fā)展史。</p> <p class="ql-block"> 從中岳廟出來沿少林大道西行不遠處是應(yīng)迎仙公園,建于1994年,山頂上是公園的主題建筑迎仙閣。登閣遠眺,可觀登封市全景,太室山、少室山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從迎仙公園前面的太室路前行不遠是啟母闕,又名開母闕,是“中岳漢三闕”之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原啟母廟前的神道闕,闕身保存有記述大禹治水等的銘文以及啟母化石、幻術(shù)、訓(xùn)象等畫像60余幅,其中的蹴鞠圖是足球起源于中國的實證。</p> <p class="ql-block"> 啟母闕結(jié)構(gòu)與太室闕同,是一對二重子母闕。西闕現(xiàn)存高3.17米,東闕現(xiàn)存高3.18米,闕門間距6.8米。西闕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3塊。</p> <p class="ql-block">東闕</p> <p class="ql-block">西闕背面雕刻的圖案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啟母闕北190米有一處開裂巨石,即“啟母石”。據(jù)《淮南子》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啟。</p> <p class="ql-block"> 漢武帝游嵩山時,為啟母石建廟,即啟母廟,今廟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謝謝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