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崗石窟 位于晉北 大同市城西16公里 武州山南麓。</p><p class="ql-block">它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p> <p class="ql-block">自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后,第一處由皇家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歷時一個朝代。</p> <p class="ql-block">1961年 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 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2007年 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總面積達 224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內(nèi)有: 石窟群、山堂水殿建筑群、曇曜廣場、禮佛大道、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等。</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檢票囗前的 曇曜雕像。</p><p class="ql-block">曇曜 著名的僧人。他生于北涼甘肅武威,年少出家,志氣高遠,后移民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當年北魏國文成帝拓跋(姓)濬(名)的支持下,開始了云崗石窟的最早期工程,為顯示北魏皇帝權力無限,他的開山之作被后世稱為“曇曜五窟”,每個窯中的佛像都示意為北魏開國以來的五代皇帝。</p> <p class="ql-block">禮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環(huán)墻浮雕。</p> <p class="ql-block">大道兩側的馱象石碑。</p> <p class="ql-block">留影 1</p> <p class="ql-block">留影 2</p> <p class="ql-block">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整個石窟群東西方向綿延長達1公里。內(nèi)共有45個洞窟,窟龕254所,雕刻的大大小小佛像51000余尊,大的佛像有17米高,最小的僅有幾十厘米,雕刻面積達到18000余平方米,氣勢十分宏大。</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 追溯源頭來自古埃及的巖窟墓,然后因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僧侶們往往在山谷中幽避之地,依著山勢,從山崖壁面向內(nèi)部縱深開鑿,以建修行建筑。</p><p class="ql-block">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成為世界上石窟寺最多的國家。尤其在中國的北方,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傳播使石窟寺成為研究古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建筑、美術、音樂、舞蹈等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云崗石窟寺始建于公元460年直至公元524年。</p><p class="ql-block">這64年期間是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合時期,當年統(tǒng)一北方的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在此創(chuàng)建了這輝煌藝術杰作。</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 (386年-534年),由來自大興安嶺深處的鮮卑族 拓跋部建立,歷經(jīng)近150年。它結束當時十六國分裂,奠定北方統(tǒng)一,為以后的隋唐全國統(tǒng)一鋪路,進行了漢化改革民族融合,推動華夏文明。</p><p class="ql-block">在佛教藝術造就了留傳于世的中華文化瑰寶(云崗、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作為佛教的載體,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同時它的歷史存在顯現(xiàn)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p> <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為皇家工程。也是最早開鑿的石窟。</p><p class="ql-block">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借助宗教信仰來確定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有位叫法果的僧人,是北魏的佛教領袖,他提出了“皇帝就是當今如來” 主張,正符合當權的需要,這樣拉開了云崗石窟開鑿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作為第一期開鑿的代表作品(460-465年),以三世佛為題材,表現(xiàn)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借此寓意鮮卑佛教是源遠流長的,批駁“胡本無佛”觀念。</p><p class="ql-block">五座石窟內(nèi)且都雕有一尊大佛像,很有講究,代表北魏開國以來的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那年文成帝下恢復佛教的詔書: “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開演正覺” “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lt;/p> <p class="ql-block">第20窟主尊佛,俗稱“露天大佛”,高達13.8米,是云崗石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佛像結咖趺坐于石臺座之上,雙手于腹前施禪定印。</p> <p class="ql-block">窟在五窟之西,象征佛教從西方傳來。</p><p class="ql-block">佛像會意的笑容,乃是北魏開國皇帝 (道武帝 386年稱帝-409年去世)拓跋珪 君臨天下的氣度,也是佛祖普渡眾生的博愛。</p> <p class="ql-block">佛首磨光肉髻,方圓面相,廣額豐頤,眉眼細長,鼻梁挺直,大耳垂肩,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順,整體威武雄壯,將拓跋珪的剽悍、粗獷豪放、寬容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現(xiàn)淋漓盡致、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這種風格源自南亞以雕刻為主的希臘式佛教藝術,學術界稱為犍陀羅藝術。</p> <p class="ql-block">窟平面為馬蹄形,頂為仿印度草廬式和游牧民族的氈包式的穹窿頂。</p> <p class="ql-block">原來前壁倒塌,引起大佛的右脅待毀壞,現(xiàn)只存左脅待菩薩。且主佛造像即變成了“露天大佛”,又稱“白佛爺洞” 。</p> <p class="ql-block">留影 3</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登高至臨旁邊的高臺上,仔細觀望大佛面容。</p> <p class="ql-block">在高臺上,人們排起了隊,紛紛在此和第20窟,這中國佛教造像,最具代表性的曠世佳作,和它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留影 4</p> <p class="ql-block">19窟是五窟中規(guī)模最大,洞窟形制特殊,在窟外有東西兩個耳洞,里面各有一尊倚坐佛像,主佛像高16.8米。</p> <p class="ql-block">佛像為坐佛,右手無畏手印,五指舒開,上舉當胸,左手半握放膝上,握一卷布帛,象征佛法永存。</p><p class="ql-block">可惜佛像下巴毀壞一段。</p> <p class="ql-block">佛像系北魏第二任皇帝 明元帝。(在位409年-423年),拓跋嗣。</p> <p class="ql-block">他在位時,平內(nèi)亂,御外敵,開北魏繁榮篇章。</p> <p class="ql-block">側拍。</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立佛像,影射的是北魏王朝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燾)。</p> <p class="ql-block">在位時,文武之道,擴大疆域,對統(tǒng)一作貢獻。在公元444年,因發(fā)現(xiàn)佛寺院中私藏武器裝備,下詔殊殺沙門(管佛事僧),毀佛寺院,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滅佛”先河。他又信奉道教,久吃“仙丹”,損傷神經(jīng),英年早逝僅有45歲。</p><p class="ql-block">這負責建五窟的 昊曜 總管,乃是他滅佛運動的幸存者,為此他設計和精心雕鑿出這一堪稱千古絕唱的千佛袈裟,那個看似薄薄的一層披在肩,卻如千百寃死在太武帝刀下的僧人,久久壓在這位帝王身上懲罰永世。</p> <p class="ql-block">從外部洞窟的明窗看佛像。</p> <p class="ql-block">下身短而上身修長的比例,古代工匠巧妙地運用透視角度來雕鑿,使人們仰望更顯高大。</p> <p class="ql-block">整個石窟百千造型,只有此一尊佛像的“手印”是如此,左手放于胸前,略開五指,做一個懺悔的手勢。設計者為此把凡俗世界的一種情感和特殊的心理,借此表達出來。</p> <p class="ql-block">千佛袈裟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第17窟,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p><p class="ql-block">頭戴帽冠,胸佩蛇形紋飾,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坐獅子座上。面部胸腰部風化嚴重,雙臂坍塌殘損嚴重。</p><p class="ql-block">左臂用一小段支撐著。</p> <p class="ql-block">影射為景穆帝,(拓跋晃)他是太武帝的長子,當年被列為太子,在父王滅佛年間,他因篤信佛教,保護了不少僧人,高僧曇曜就是其中之一。年僅23歲,未接班稱帝就離世。</p><p class="ql-block">說是第四任皇帝,他的帝號是后追加的。</p><p class="ql-block">因此窟主像為菩薩像,不是釋迦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16窟 第五任皇帝 文成帝 (拓跋濬)。</p><p class="ql-block">文成帝作為景穆帝的兒子,太武帝的孫子,在位時重興佛法,鞏固北魏統(tǒng)治,開創(chuàng)了皇家工程開鑿云崗石窟,造就了這留芳千古的歷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佛像高13.5米,波紋狀發(fā)髻,面貌俊秀,褒衣博帶,身材挺拔,立于蓮座上。身著厚重的氈披,胸前有佩結帶,大裙齊胸。</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服飾己經(jīng)屬于當時推行漢化的服制。</p><p class="ql-block">右手上舉胸前,左手下垂,拇指與中指相捏,這手的姿勢為“說法手印” 。</p> <p class="ql-block">有傳說,在文成帝當政時,東巡返京時,所騎御馬突仃足不前,張口銜住路旁觀望人群中的僧人衣襟不放,此人乃 曇曜。</p><p class="ql-block">文成帝早有意興佛法,在滅佛多年之后,覓得此高僧,乃天意,即封他為沙門統(tǒng)。盡傾舉國之力,在武州山和武州川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儼然的佛國小世界。</p> <p class="ql-block">曇曜,他不負文成帝的重托,且他也有早年在北涼時建石窟寺的經(jīng)歷,精心設計竭誠工,全面考慮五位帝王的方方面面,嘔心瀝血完成了五窟的任務。這開山之作,與地同生與日同華的光輝閃耀至今,人們?yōu)榧o念他的偉績,稱此五窟為:</p><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p><p class="ql-block">說明:這窟號,只是后人依洞址排序而列,如按照開鑿時間來排序,這“曇曜五窟”應是首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