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穿越千年,清明曲阜三孔文化探秘之行

洗玉

<p class="ql-block">  曲阜,一座被儒家文化浸潤千年的古城,因“孔子故里”而聞名天下。今年清明恰好在曲阜,可以近距離感受孔子思想、領(lǐng)略中華儒家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孔廟、孔府、孔林組成的“三孔”景區(qū),如同一部立體的歷史長卷,向世人訴說著儒學(xué)思想的源遠流長??讖R是祭祀孔子的廟宇,莊嚴肅穆,讓人心生敬畏;孔府則是孔子后代的府邸,古色古香,盡顯古代貴族風(fēng)范;而孔林則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樹木蔥蘢,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選擇住在曲阜三孔景區(qū)800米的孔府亞朵酒店,步行十幾分鐘穿過曲阜明故城即到三孔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春天,陽光明媚,春花爛漫。</p> <p class="ql-block">—、孔廟</p><p class="ql-block"> 作為全球孔廟的源頭,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春秋時期,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隨著歷代的修繕增建,孔廟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現(xiàn)存的建筑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孔廟,僅次于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的中國第三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其布局?為九進院落沿中軸線對稱分布,含欞星門、大成門、奎文閣(現(xiàn)存最大木結(jié)構(gòu)閣樓)、大成殿等主體建筑,仿故宮形制設(shè)紅墻角樓。</p><p class="ql-block"> 孔廟景點位置圖,我們則沿中軸線由南向北參觀。</p> <p class="ql-block">  以孔廟、書院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遺產(chǎn),是儒家文化發(fā)展、演進的重要物質(zhì)載體和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  站在這張密密麻麻畫著全國部分孔廟書院儒家文化分布圖面前,禁不住默默數(shù)了數(shù)自己曾去過大到北京國子監(jiān)(左廟右學(xué))、文昌孔廟(海南第一廟),小到自貢富順文廟,大大小小十幾、二十個吧。</p> <p class="ql-block">  走過渾厚石鳴的金聲玉振坊(明代著名書法家、曾任山東巡撫的胡纘宗題寫)、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至圣廟坊等一道道牌坊,最后來到圣賢廟牌坊下的”圣時門“。</p> <p class="ql-block">  “至圣廟”坊是曲阜孔廟規(guī)格最高的石坊。至圣”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孔子是“至圣”,意即孔子道德最高尚,是至高無上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孔廟,都被稱為文廟或夫子廟,只有曲阜孔廟被稱為“至圣廟”。</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門是”弘道門“。</p> <p class="ql-block">  大中門——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正門,雖然他現(xiàn)在是孔廟的第三道大門,在金、元時期為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曾重修,清代重建,門上"大中門"匾額系乾隆皇帝題寫。門高9.5米,寬20米,進深7.5米,單檐懸山頂,綠琉璃瓦覆頂,。</p><p class="ql-block"> 該門原名"中和門",后改為"大中門","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強調(diào)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儒家的中庸思想包含度、時、和三層含義,對我們?nèi)绾翁幚砣伺c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身心的各種關(guān)系,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同文門。</p> <p class="ql-block">  同文門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廟的第一道正門。原名參同門,寓意參拜認同, 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意為統(tǒng)一語言、 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文化,使整個人類思想都統(tǒng)一到儒學(xué)上 來。"同文門"正是贊揚了孔子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  在同文門左右兩側(cè)各立明朝的四大御碑,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  特別是右邊的這座成化碑印象深刻,建于明成化四年,其碑上的楷書渾厚莊嚴,收放得體,多為楷書臨摹范本。但具體是誰寫的,現(xiàn)在已不知。</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是明憲宗朱見深御制原地文,極立贊頌孔子及其思想,開篇即說:“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則異端橫起,邪說紛作。有天下者,誠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笔乔分T碑中對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p> <p class="ql-block">  按理說朱元璋的洪武碑應(yīng)排第一(因為成化碑的楷書字體模范,我更愿意將其排在第一),其立于洪武四年,比北京紫禁城還早50年。朱元璋為免祀雜神,專崇孔子,立此碑。</p> <p class="ql-block">  碑文寫道:“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xùn)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tǒng)以正,永為治之道,必本于禮?!敝煸半m文化不高,卻深知儒家思想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右邊這幢是朱棣立的永樂碑,比紫禁城大3歲。朱棣重修孔廟,立碑贊揚孔子:“參天地、贊化育、明王道、正彝倫,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以盡其份?!敝扉υS下愿望:“作我士類,世有才賢,佐我大明,於萬斯年”。因為朱棣的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我認為朱棣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沒有碑亭的弘治碑,為明孝宗立于弘治十七年。與其他碑不同,此碑文中因有“金元入主中國,綱常掃地之時”一語,惹惱清朝的乾隆皇帝,下令拆亭砸碑。如今只剩龜趺孤碑,顯得滄桑斑駁。</p> <p class="ql-block">  這些御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它們記錄了明朝歷經(jīng)276年的帝王更替,但一直把儒學(xué)做為立國之本。站在這些御碑前,再想想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朝二世而亡也是自然之事了。</p> <p class="ql-block">  看過御碑,我們來到了"墻倒屋不塌"的奎文閣!講段題外話,奎文閣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據(jù)記載清康熙七年(1668 年),在山東南部發(fā)生了一次8.5 級的地震,史稱"郯城大地震", 這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nèi)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其釋放的能量約是唐山 7.8級地震的11倍。當(dāng)時百姓描述"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 在孔廟奎文閣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記載道"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這唯一的存者就是奎文閣!23 米高的奎文閣 在此次地震中安然無恙,巋然屹立!"三孔"古建筑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輔以磚、石、 瓦件。土木結(jié)合,木構(gòu)架承重,墻體只起分隔作用,達到了"墻倒屋不塌" 的效果。因為木材的韌性強、取材方便、加工便利等特性,所以這類建筑的顯著優(yōu)點就是抗震性能好、設(shè)計靈活,且費用低、建造快。奎文閣,這座曲阜孔廟中的標(biāo)志性建筑,仿佛是歷史的守護者,用其卓越的抗震性能見證了老祖宗非凡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  在陽光的照耀下,奎文閣的琉璃瓦閃爍著歲月的光澤,仿佛每一片都承載著先人的期望與教誨。其珍藏的儒家典籍,讓每一名踏入此地的訪客,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是孔府舊藏的“奉天誥命盒”,恭放圣旨之用。正中藍漆地木牌上書兩行文,右篆書“奉天誥命”,左為滿文。</p> <p class="ql-block">  五經(jīng)類編 “(清) 孔傳鐸”</p> <p class="ql-block">  左:《安懷堂全集》六卷 (清) 孔傳鐸</p><p class="ql-block"> 右:紅萼軒詞牌 (清) 孔傳鐸</p> <p class="ql-block">  奎文閣靠北側(cè)墻有一些碑刻、楹聯(lián)及匾額,主要為清朝歷代皇帝手書,以彰顯孔子的功德與偉大。</p> <p class="ql-block">  “大成門”、“大成殿”匾額、楹聯(lián)均為清雍正皇帝題寫。</p> <p class="ql-block">  楹聯(lián)上聯(lián):“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楹聯(lián)下聯(lián):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庇赫实壅J為,孔子的道德人格高山景行,文教功績潤澤后世;“先知先覺”、“至誠至圣”重在概括孔子的超凡,“倫常立極”“功化同流”重在言說先師的偉績。整副對聯(lián)充溢著對孔子的景仰與贊美之詞。??</p> <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御筆題書。</p> <p class="ql-block">  在奎文閣以北,大成門以南,即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內(nèi),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稱"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這些亭子式樣基本相同,均為方亭體木結(jié)構(gòu)。在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為金、元時期建筑,即東起第三、第六座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碑亭內(nèi)保存了唐、宋、金、元、明、 清及民國時期所設(shè)立碑刻57塊。每座亭內(nèi)陳列著體積、形態(tài)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文字鐫刻,真、草、隸、篆書體俱全。如同十三位身著各朝服飾的歷史見證者。從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的詔書,到康熙帝"萬世師表"的御筆,這些斑駁的石碑記錄著包括蒙古族統(tǒng)治的元朝,滿族的清朝,都把孔子尊為圣人,當(dāng)做道德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院內(nèi)有棵孔廟最古老的漢柏,樹齡已有2100年,根基處,幾株虬枝盤旋蒼勁,猶如一條條巨龍直沖穹蒼。它在孔廟內(nèi)恭默守靜,陪伴千年,守護著一方文脈綿綿的天空,也見證著朝代的興衰起落。</p> &nbsp; &nbsp; &nbsp;&nbsp; <p class="ql-block">  走過大成門,東側(cè)石欄圍護一棵檜樹,樹東石碑由明萬歷年間楊光訓(xùn)手書的“先師手植檜”,幾個朱紅大字,十分顯眼。</p> <p class="ql-block">  古檜樹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據(jù)記載,古檜樹為孔子親手所植。經(jīng)晨會俗為清雍正十年。今存檜樹為清雍正十年于古樹樁下復(fù)生的新枝長成的。一株相傳孔子親手栽植的檜樹依然枝繁葉茂。檜樹也叫圓柏,這棵孔子親植的圓柏,經(jīng)歷風(fēng)霜雨雪的洗禮,樹干筆直高聳,那虬勁的枝干間似乎仍回蕩著"有朋自遠方來"的吟誦。</p> <p class="ql-block">  來到“杏壇”,孔子弦歌講學(xué)的場景似乎就在眼前(《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贝素翌~系乾隆御書。</p> <p class="ql-block">  杏壇亭里的藻井頂。</p> <p class="ql-block">  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宋代)監(jiān)修孔廟,在此“除地為壇”,建立杏壇,以紀念至圣先師孔子杏壇設(shè)教。</p><p class="ql-block"> 孔子杏壇講學(xué)有教無類,開中國平民教育之先河,“杏壇”因此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  來孔廟“朝圣”,必赴大成殿。大成殿是儒家文化的巔峰象征,被譽為"東方三大殿"之一。大成殿?主殿采用重檐廡殿頂,殿前九龍青石浮雕為帝王規(guī)格,殿內(nèi)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牌位。</p> <p class="ql-block">  殿里供奉的孔子像,是孔廟最神圣的“C位”!</p> <p class="ql-block">  尊崇孔子,清代皇帝們是認真的。大成殿內(nèi)集合了康熙至同治八代皇帝御筆題寫的10方木匾。這里只拍了五方木匾。</p><p class="ql-block">依次為:</p><p class="ql-block"> “萬世師表”(康熙)</p><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雍正)</p><p class="ql-block"> “圣集大成”(嘉慶)</p><p class="ql-block"> “德齊幬載”(咸豐)</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茲”(光緒)</p> <p class="ql-block">  “萬世師表”(康熙),匾額贊揚孔子“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意為孔子千秋萬世,是值得永遠學(xué)習(xí)的老師和表率。</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茲”(光緒),“斯文在茲”意指世間所有文化皆源于孔子,語出《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斯人已逝,斯文在茲,威嚴莊重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的正面檐柱采用了十根高浮雕的蟠龍石柱,光影變化強烈,引人注目。每根柱子上雕有升龍和降龍各一條,增添了大成殿的華美壯麗,顯示了大成殿的高貴地位和等級。</p> <p class="ql-block">  孔廟是儒家文化,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實物例證。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代代傳承,直到今天仍以蓬勃的生命力陪伴在華廈大地。</p> <p class="ql-block">二、孔府</p><p class="ql-block"> 孔廟東側(cè)的孔府,并非孔子的故宅,其正式名稱為“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及府第。這里既有官衙的威嚴,又有園林的雅致,睹物可以想象天下第一家的生活圖景。</p> <p class="ql-block">  仍是沿著孔府的主體部分即中路前行,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后為內(nèi)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樓等,最后為花園。</p> <p class="ql-block">  孔府儀門,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額懸明世宗朱厚熜御賜"恩賜重光"匾而得名,習(xí)稱儀門或塞門。</p> <p class="ql-block">  繞過重光門,院子里有一個長方形的露臺。</p> <p class="ql-block">  露臺的前面放置著兩種特殊的物品,右為日晷,左為嘉量。</p><p class="ql-block"> 日晷,是古代利用太陽來計時的一種器具;嘉量,是一種量器,古代以此量器頒布諸侯國,用以統(tǒng)一度量、統(tǒng)一政令。大堂前設(shè)這兩種物品,也象征著孔府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前廳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shè)知印、掌書、典籍、司樂、管勾和百戶廳等六廳辦事機構(gòu)。</p><p class="ql-block"> 孔府大堂是當(dāng)年衍圣公迎接圣旨、處理重大公務(wù)的地方,大堂墻邊擺放著炫耀爵位和特權(quán)的官銜牌和云牌。歷代“襲封衍圣公”出行,有專人舉著“欽差大臣”、“太子太?!钡裙巽暸?,一路上鳴鑼開道,以示威嚴。在京城甚至能享受“紫禁城騎馬”的特殊待遇,可通行無阻。</p> <p class="ql-block">  穿過孔府大堂,是一條長長的通道,通道里有兩條紅漆靠背長凳,看似普通的長凳則有著故事。其為明代遺物,在這里靜靜地存放數(shù)百年了,因與嚴嵩有著一段歷史淵源,故俗稱"閣老凳"。.</p><p class="ql-block"> 明朝權(quán)臣產(chǎn)嵩的孫女嫁給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賢 成了孔府的姻親。嚴嵩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入值義淵閣,人稱"嚴閣老"。他為官貪污納賄,賣官鬻爵。據(jù)說,每天到嚴府行賄的人絡(luò)繹不絕,相望于道,饋贈之物,魚貫連珠,斗量車載。后來,嚴嵩劣跡被御史鄒應(yīng)龍彈劾,世宗朱厚熜下諭旨治罪, 嚴嵩急忙跑到孔府來,想托姻親衍圣公向皇帝說情。但衍圣公因此人劣跡昭著,難擋眾人之耳目, 不予接見。嚴嵩在此凳坐待多時,只得悻悻而去。 后世為表彰衍圣公憎惡奸佞的行為和為官清廉、 不徇私情的品德,特意保留此凳已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穿過通道,看到一間光線昏暗的廳堂,這里稱為“二堂”。此處是當(dāng)年衍圣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以及受皇帝委托代朝廷舉行禮樂考試的地方,也是在大堂宣示典章禮儀后奉茶小憩之處。</p> <p class="ql-block">  二堂靠墻處立著幾塊福、壽碑,其中一塊“福壽”二字同碑的,是道光皇帝的“御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灝四十壽辰,道光帝賜此碑。</p> <p class="ql-block">  二堂東間為啟事廳,負責(zé)收發(fā)公文,內(nèi)稟外傳;</p> <p class="ql-block">  二堂西間為伴官廳,負責(zé)衍圣公進京朝覲事宜。</p> <p class="ql-block">  這間孔府圣書房現(xiàn)為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申(先生)現(xiàn)場書寫姓名作詩之處。</p> <p class="ql-block">  走到內(nèi)宅門前,內(nèi)宅門是分隔前衙和后宅的界限,門內(nèi)為眷屬居住區(qū)。</p> <p class="ql-block">  猜猜看在內(nèi)宅墻上的這個槽子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原來內(nèi)宅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nèi)。而這個水槽就是通過它將生活用水送達到內(nèi)宅。</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游人可隨便出入內(nèi)宅。</p> <p class="ql-block">戒貪圖</p><p class="ql-block"> 孔府內(nèi)宅屏門有一幅彩色壁畫,名曰"戒貪圖"。畫中貌似麒麟的動物,就是傳說中的"犭貪",其生性饕餮,貪得無厭。壁畫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寶物,包括"八仙"的寶貝。但它并不滿足,仍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最后落得個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場。</p> <p class="ql-block">  前堂樓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是衍圣公燕居之處,現(xiàn)陳列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和夫人陶氏及側(cè)室豐氏、王氏當(dāng)年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孔府前堂樓是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夫婦及其子女居住的地方。正堂是起居室,上方有“松筠永春”匾額,中間放置冬季取暖用的銅暖爐。后面的故事有點沉重,據(jù)說文革中,曾將孔令貽與其繼配夫人陶氏從墳?zāi)怪邪浅鰜?,剝光衣服掛在樹上暴尸,慘不忍睹。掘祖墳暴尸歷來是十惡不赦的罪行,是中國人最忌諱也最痛恨的。</p> <p class="ql-block">  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本府舉行婚喪嫁娶禮儀的地方。1936年12月16日,孔子七十七代嫡孫、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結(jié)婚。婚禮大典原定由蔣介石主持,不料12月12日發(fā)生了“西安事變”,蔣被張學(xué)良扣押在西安無法前來,改由國民黨副主席林森代為主持了婚禮儀式,此照片大紅囍字上方的“瑞應(yīng)雎麟”橫幅就是林森所題的賀幛。不過這里展示的一切其實都是復(fù)制品,真跡早已不復(fù)存在。</p> <p class="ql-block">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令貽的兒子,當(dāng)年蔣介石視之為國寶級人物,將孔德成與故宮的文物一道搶運到了臺灣??椎鲁稍闻_灣考試事務(wù)主管機關(guān)院長。文革中紅衛(wèi)兵造成了孔廟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破壞,題字碑幾乎被推倒損壞,無數(shù)典籍文物被焚毀,孔子塑像被打碎,孔林里的許多墳?zāi)贡痪蜷_。文革后,政府曾幾次邀請孔令貽的兒子孔德成從臺灣回來參加祭祖活動,孔德成始終沒有回應(yīng),其原因不言而喻。慶幸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幾十年的震蕩洗滌終又回歸。零八年孔德成去世后仍歸葬到曲阜孔林。</p> <p class="ql-block">  后堂樓原是衍圣公府內(nèi)居住處,現(xiàn)存列為孔德成夫婦婚后生活燕居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后花園的假山池水、牡丹亭臺,據(jù)說是乾隆為嫁女而建,皇家氣派中透著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三、孔林</p><p class="ql-block"> 孔林在曲阜的北面,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琢质加诳鬃铀篮蟮诙辏S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自漢代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目前占地3000余畝,周圍林墻長達7.25公里,比曲阜城都要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延北關(guān)大街一路向北,臨近孔林時,先看到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名為“萬古長春坊”,其支撐的6根石柱上,兩面蹲踞著12個神態(tài)不同的石獅子。坊中的“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時所刻,清雍正年間卻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石坊上雕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云等,中雕二龍戲珠,旁陪丹鳳朝陽紋飾,整個石坊氣勢宏偉,造型優(yōu)美,是曲阜現(xiàn)存最大的石坊。</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坊,俗稱大林門。門前有一座木制牌坊,此坊初建于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清代重修,正中有“至圣林”3個金字。此坊四柱三間三樓式木制牌坊,綠琉璃瓦廡殿頂,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畫精細,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獅一對。</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門, 孔林第二道門,二林門曾是魯故城的北門,公元1331年(元代至順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有甬道與大門相連,城樓式建筑,樓下拱門,后有樓梯上觀樓,五間,重檐,綠瓦歇山頂。拱門上方門額石刻篆書“至圣林”三字,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七月敕修。門前東西花墻內(nèi)有一對造型生動的石獅,兩扇朱紅大門上,各有橫9豎9共81個園花形鐵門釘。</p> <p class="ql-block">  思堂,始建于東漢時期,原為"齋廳",后改"思堂",是祭祀孔子前主祭官、陪祭官沐浴更衣之處。</p> <p class="ql-block">  去往供奉孔子的享殿甬道旁,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稱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用以守墓。</p> <p class="ql-block">  角端,也是一種想象的怪獸,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p> <p class="ql-block">  這些石獸均為宋宣和年間所刻。</p> <p class="ql-block">  享殿,黃瓦歇山頂,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享殿前有翁仲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后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這對翁仲是清雍正年間刻制的,文者執(zhí)笏,武者按劍。</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現(xiàn)存清帝弘歷手書“謁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等詩句。</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于孔林中偏南地段,是孔子和夫人亓官氏的合葬墓。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在魯國去世后葬于魯城北泗上。據(jù)《闕里文獻考》記載,當(dāng)時孔子的墓,"塋不過百畝,封不過三垅,祠、宇不過三間",后經(jīng)歷代修建,才達到現(xiàn)存規(guī)模。墓前石碑兩通,前碑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為明代書法家黃養(yǎng)正書寫,后碑篆書"宣圣王墓"。</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葬,看似規(guī)格非凡,氣勢恢宏。但其實是個空墳,文革中曾有“神勇”小將行掘墓之愚昧丑行,可惜挖地三尺里面啥都沒有。</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東邊為其子“泅水侯”孔鯉墓;南(前))邊為其孫“沂國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此種特殊墓穴布局稱之為“攜子抱孫”。俗話說“懷子抱孫,世代出功勛”,“父在子懷,富貴永遠來”。按這種說法,此布局構(gòu)成的風(fēng)水對圣脈興旺是有作用的;但如果是空墓,則一切都是無稽之談。</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南邊是其孫“沂國述圣公”孔芨(子思)墓??讈忱^承孔子學(xué)說并有所發(fā)展,著《中庸》等儒家經(jīng)典,故被元帝封為“沂國述圣公”,孔氏子孫尊為“三世祖”。</p><p class="ql-block"> 孔伋墓前的一雙石翁仲與享殿前相似,是北宋宣和年間遺物,原在享殿前,清雍正間新刻的一對大翁仲占據(jù)了它們的位置,因此被移到孔伋的墓前。</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西側(cè)有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鬃铀篮?,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后人為紀念此事,便在孔子墓西側(cè)的子貢守墓處建了三間西屋,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p><p class="ql-block"> 子貢與孔子之間真摯感人的師生誼間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子貢原名端木賜,江南衛(wèi)國人,原為財富滿門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學(xué)問,棄商從學(xué),很快成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他常說:“學(xué)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p> <p class="ql-block">  享殿與孔伋墓之間,為子貢手植楷,相傳孔子死后,子貢從江南千里奔喪;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即"黃連樹")移植于其圣師墓旁,寄托他對老師的一片真情??瑯淠举|(zhì)堅韌,樹干挺直,象征孔子為人師表,天下楷模。</p> <p class="ql-block">  此樹后成大樹,但在康熙年間被雷擊焚毀,僅存樹干??滴跄觊g立碑建亭以示紀念。從此之后,楷樹,也就成為了尊師重教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乾隆駐蹕亭,乾隆一生多次到闕里祭拜先師孔子,親祀孔子廟,詣孔林酹酒。此亭為乾隆十三年 (1748年)拜謁孔子墓時的紀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  從孔子墓出來,向東不遠處為“遠代諸墓望祭之壇”。此壇為祭祀孔氏遠代各支宗親及孔氏無嗣諸墓的地方。祭壇始設(shè)年代不詳,壇前有明永樂二十一年立“林中無嗣宗親神主碑”。壇前“遠代諸墓望祭之壇”碑當(dāng)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  至今有十幾萬孔子后代長眠于孔林,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和家族觀念。</p> <p class="ql-block">附:顏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nbsp;學(xué)生時代曾讀過《論語》中孔子對顏回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因為這段話,在參觀完孔林后一路向南,走過北關(guān)大街、在鼓樓北街的東角,孔府后花院的斜對面去了復(fù)圣廟,復(fù)圣廟祭祀的正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七十二賢之首顏回。</p> <p class="ql-block">  "顏廟"又稱"復(fù)圣廟",顏回因品德高尚,受到歷代君王的褒贊,曾獲“先師、太子少師、亞圣、兗公”等尊號。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復(fù)圣”,所以顏廟又稱復(fù)圣廟,復(fù)圣門也因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復(fù)圣門內(nèi)的院子里立有“陋巷故址”石碑,古陋巷,隨著歷史的變遷其他蹤跡早已蕩然無存,唯有口古井,成為此地歷史永恒的記憶坐標(biāo)。</p> <p class="ql-block">  這口唯一保留的古井,稱作“陋巷井”,井上建亭保護。顏回住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喝的正是這口井的水。</p> <p class="ql-block">  二門名為歸仁門,取自《論語》中“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之句。</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門內(nèi)有兩座碑亭,分別為:正德碑亭和正統(tǒng)碑亭。</p> <p class="ql-block">  三門為仰圣門,取自司馬遷《史記》:"高山仰止" 境,即表示人們對顏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門提醒人們,此門是莊重肅穆的禮儀之門,步入 應(yīng)體態(tài)端莊、心懷崇敬。走進仰圣門,便進入到正殿部分。</p> <p class="ql-block">  正中的樂亭建于北宋熙寧年間,為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所建,原址位于陋巷井東側(cè),明正德二年(1507)復(fù)建顏廟時,移建于現(xiàn)址。</p> <p class="ql-block">  取名樂亭,是為了紀念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樂亭的后面就是正殿復(fù)圣殿,復(fù)圣殿前有“加封兗國復(fù)圣公制詞碑”,為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立,這也是復(fù)圣之稱的最初來歷。復(fù)圣殿內(nèi)供奉顏回塑像,頭戴冕旒,為帝王裝扮;殿內(nèi)懸"粹然體圣"匾為清高宗乾隆御題。</p> <p class="ql-block">  復(fù)圣殿周圍回廊擎檐,均用石柱。前廊中四柱浮雕云龍,旁四柱減地平吸,龍鳳花卉,為明代遺物。</p> <p class="ql-block">  復(fù)圣殿后為寢殿,是奉祀顏子夫人戴氏的地方。戴氏為宋國人,元統(tǒng)二年(1334年)追封為"兗國夫人",謚"貞素",明朝后稱復(fù)圣夫人。</p> <p class="ql-block">  相較于孔廟和孔府的熙熙攘攘,顏廟的游客則少了很多。里面古樹參天,環(huán)境清幽,而且免費參觀,可謂是一處難得的寶藏景點。</p> <p class="ql-block">  曲阜,經(jīng)過無數(shù)個皇帝的彰顯和加持,逐漸形成中國儒家文化奇觀,這里有歷代題字碑、北京故宮也找不到的雕龍石柱、雄偉的大成殿、多位皇帝書寫的匾額,巨大的藏書樓、數(shù)不盡的古柏和道不完的故事……它等待著每一位追尋文化根源的朝圣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