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游2025之三<br>出游時間:2024年11月<br>制作時間:2025年6月<br>圖文:河洛翁,文中有部分網(wǎng)絡(luò)照片<br>音樂:我和我的祖國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晴。</p><p class="ql-block">住在盤山下,就為登盤山。在拾光蓮舍(農(nóng)家賓館)吃過早飯,就急匆匆地上山去了。</p> <p class="ql-block"> 遙望盤山,天高云淡,兩縷云煙從山頂冉冉升起。山色蒼黛,氣宇軒昂,“京東第一名山”也。</p> 盤山風景區(qū)牌樓。 <p class="ql-block">盤山始記于漢,興盛于清,自然山水與名勝古跡并著,佛教文化與皇家文化相融的旅游勝地。相傳東漢末年,無終名士田疇不受獻帝封賞、隱居于此,人稱田盤山,簡稱盤山。盤山有“三盤”“五峰”“八石”之勝,聞名于世。歷史上諸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相繼游歷盤山,留下大量詩文、碑記、石刻,形成了盤山濃厚的帝王文化、名人文化。尤其是乾隆皇帝曾32次登臨盤山,留下詩作1702首,并發(fā)出了“<b>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b>”的感嘆。</p> <p class="ql-block">盤山由西路登山,山勢呈上、中、下三盤之狀,三盤景致各具特色,<b>上盤松、中盤石、下盤水</b>,人稱“三盤之勝”。下盤水,是說下盤以水景取勝。下盤溯一條溪流而上,沿途多有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相隨,為盤山增添了豐厚濃郁的文化底蘊。</p> 盤山景區(qū)游覽線路 盤山新山門 新山門前的福緣廣場 過新山門,有《乾隆帝32次巡幸的地方》碑。能讓乾隆皇帝來32次的地方,一定不一般。這就是盤山最牛的招牌! 盤山步道,一條松柏長廊的石板路。 《京東第一名山》牌坊,背面匾額是“層巒疊翠”。 《田盤奇觀》山門,此處是登盤山的入口。 三盤暮雨,盤山的標志性景觀,“津門十景”之一。盤山之下盤,暮雨,傍晚的云氣。仲夏時節(jié),每薄暮時,雨后初晴,云煙霧靄,浮罩滿山,似晴非晴,不雨似雨,故稱"三盤暮雨"。 <p class="ql-block">盤山的花崗巖地貌</p> 《入勝》碑,為榮祿手書。榮祿,字仲華,清朝末年軍機大臣兼直隸總督。入勝,寓意已進入佛教凈地。<br> 《鳴騶入谷》碑,是代理薊州知州事務(wù)的王忠蔭題寫。 “騶”,馬脖子上的鈴鐺,“鳴騶”,車馬聲。說的是古時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為表示對佛門虔誠,每進山禮佛時,常鑾輿隨從傳呼喝道,前呼后擁地進入山谷。 沿小溪溯流而上,溪流中橫臥一石,長數(shù)丈,高丈余,上寬下窄,形同元寶,此乃盤山一景,元寶石。 摩崖石刻《石徑流泉》,晚清經(jīng)濟學家、文化家王闿運書。說的是石水相伴,共生同存,水蘊石而玉潤,石含水而珠媚。 摩崖石刻《漱峽》,由臺灣書法家劉炳南題。飛瀑從高高的崖頭上墜落,因源水漱洗上游峽谷而成瀑,故稱漱峽瀑布。 <p class="ql-block">八方橋,溪流上一座非常一般的石橋,卻留下乾隆君臣一付佳聯(lián)。當年乾隆到盤山避暑,路過此橋,一時興起出了個上聯(lián):</p><p class="ql-block"><b>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b>。</p><p class="ql-block">隨行的紀曉嵐對道:</p><p class="ql-block"><b>萬歲爺,爺萬歲,跪在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b></p><p class="ql-block">君臣佳對遂成薊州一段歷史佳話??梢?lt;b>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橋不在美,有文化則名矣。</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袞雪》,據(jù)說是魏王曹操的手跡。這里嶙峋參差的巨石疊疊堆垛,石上有瀑布沿峽峨巨石噴薄而下,有如滾雪,因而得名。相傳當年曹操,北伐烏桓時路過此地,見這里萬木參天,秀峰巍峨,澗有飛瀑奔騰咆哮,沿石海滾滾而下,如冰花雪滾,恰與其氣壯山河的英風豪氣產(chǎn)生共鳴,于是揮毫疾書“袞雪”二字,刻于石壁。</p> 如如池。“如如”是佛教用語,指圓融而不凝滯的美好意境。如如池三面崗巒回圍,聚合成幽邃的自然環(huán)境是聚蓄“地氣”的上好風水寶地。詩曰:<div>如如恰將六根移,五韻皆空翠屏齊,</div><div>祥云臥樓穿窗過,一泉池水滿山魚。<br></div> 摩崖石刻《真空》,精陽王恒彬題。真空石刻的上方刻有清乾隆帝題詩,右側(cè)有傅增湘等人游記刻石,與石壁前的“真空橋”,共同組成“真空法渡”景觀群?!罢婵铡睘榉痖T用語,由“四塵不染、五蘊皆空、六根清凈,是為和尚”引伸而來。 依山傍水的臥云樓,夏天雨過初晴,常見一抹云霞,微風徐徐穿樓而過,恍如仙境,因此得名。臥云樓也是乾隆看戲的地方。 過臥云樓就是天成寺。天成寺又名天成福善寺,也稱“天成法界”,是乾隆帝最青睞的地方,他的替身僧空海在這里出家。該寺始建于唐代,遼重修,清朝 、乾隆、同治年間亦擴建、重修。天成寺主要建筑 大雄寶殿、江山一覽閣、古佛舍利塔和臥云樓等。 《江山一覽》閣,是乾隆為替身僧云海法師精心建造的建筑。匾額為乾隆帝題。乾隆詠詩:“<b>坐我江山一覽閣,成詩聊寄煙霞意</b>?!? 天成寺的大雄寶殿 天成寺·古佛舍利塔,花崗巖臺基上高聳著一座淺黃色的八角密檐十三級古塔。此塔是盤山古塔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據(jù)碑中記載,塔內(nèi)藏有神龍親奉舍利三萬余顆。?<br> 徹公長老和尚靈塔,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此塔的設(shè)計精巧,形狀類似于經(jīng)幢,是一座實心密檐花崗巖石塔。 舍利塔西側(cè)有飛帛澗,夏秋時節(jié),澗水從翠屏峰飛瀉而下,形同飛帛,因而得名。 翠屏峰,天成寺依偎在山峰之下,峰為寺增色,寺為峰傳名,相得益彰。 從天成寺再往山上走,是羅漢園。羅漢園圍繞盤山佛教文化,因山就勢,因景置像。上百尊花崗巖石雕羅漢,錯落有致地安放山坳中、松林下、山道旁,仿佛是云集在靈山仙境之中。游人在欣賞盤山秀美景色的同時,又能領(lǐng)略盤山濃厚的佛教文化。 羅漢或坐或臥,或開懷大笑,或低頭沉吟,或端坐靜思,或盤膝打坐,真是巧奪天工,惟妙惟肖。 除了圓雕石像,還有摩崖浮雕。 <p class="ql-block">宿云亭。白云歇憩的地方,多浪漫。</p> 神牛福地碑。這里記載著農(nóng)夫與一只神犢的感人故事。盤山腳下的農(nóng)夫華成在山上打柴時,救助一只受傷的牛犢,牛犢傷愈后與相依為命。牛犢常在一棵松樹下吃草,草卻越吃越盛,冬夏長青。為解此謎,華成掘地三尺、得到一個金盆,遂將金盆埋于另一樹下,擬日后取回。次日奇跡出現(xiàn),原來的荒山禿嶺竟變得滿山蒼翠。一伙強盜知曉金盆之事,就上山逼問華成金盆藏匿之處,并對不開口的華成揮刀砍殺,此時牛犢沖來將強盜頂下懸崖,牛犢也在與眾強盜搏斗中落崖身亡。后人感念神牛之神奇忠勇,遂在山上立碑紀念神牛,把此地譽為“神牛福地”。 神牛墓 <p class="ql-block">萬松圣境,這里可是華成埋金盆而成的萬松之林?這座石坊是盤山名寺萬松寺的門戶了。</p> 《風越今古》石坊,背后是一片琳瑯滿目的塔林。塔林由99座歷代高僧墓塔構(gòu)成?。塔林始建于明代,是佛教高僧圓寂后的安葬之所。其中部分塔群于近年修復(fù),現(xiàn)存39座僧墓塔。塔形多樣,方形、圓形、六角形,造型多姿多彩;空心、實心、挑檐、無檐,種類繁多,高度從不足2米到13米不等。????塔林成為盤山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融合的一大景觀,也是盤山一絕。????????<br> 摩崖石刻《逍遙游》,字跡渾厚、蒼勁有力。 過塔林,就看見萬松寺了。 萬松寺是盤山寺廟群中最大的廟宇。寺廟始建于唐貞觀年間 ,最初名為李靖庵 ,因唐初名將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清康熙皇帝游歷至此,因寺周圍松樹茂密,賜額“萬松寺”,沿用至今。?<br> 萬松寺 玉佛殿 過萬松寺就是盤山的中盤,中盤以奇石取勝,有懸空石、搖動石、晾甲石、將軍石、夾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等“八石”勝景。 <div>在盤山中信步漫游,不覺間已經(jīng)日近中午。原本從上下望盤山,不覺有多高,覺得有五六個小時足矣。昨天就預(yù)訂了下午四點從薊州站到北京的火車票?,F(xiàn)在剛到萬松寺就中午11點了,到頂峰掛月峰還有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再返程下山,去石佛村取行李,恐怕要誤車了。 </div> 出萬松寺,就是云松索道。盤山再美,也不能留戀了。果斷上纜車登頂。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錯失了漫步盤山“中盤石勝”的樂趣,卻收獲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感。盤山的崇山峻嶺、溝壑山梁都匍匐在我的腳下,滿滿的自豪感。藍天下,一道裸露的山梁把藍色和灰褐色的山谷截然分開,彰顯燕山之雄偉。 透過纜車玻璃窗,遠遠地看見一座白色的寶塔聳立山巔,那就是盤山的最高峰,掛月峰。 云松索道運行了將近半個小時,抵達掛月峰下的云罩寺腳下。 出索道站,見南天門。仰望天門,氣勢恍如天庭。 南天門兩側(cè)有日月巖相護,更顯天庭威武。這是月巖。 <p class="ql-block">掛月峰巍然聳立,海拔864米,其峰形上銳下削,宛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此處景色壯美,令人嘆為觀止,更有一副對聯(lián)描繪其景致:“云禪凌空將摘月,仙峰建塔欲鉆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掛月峰的雄偉與壯麗。</p> 南天門是一座氣勢雄偉的閣樓式建筑,樓西懸“<b>閶闔有路</b>”匾額,門柱有聯(lián):“<b>飛霞擁日掛月賜福松石聚靈氣,平步青云天道酬勤神佛悟通衢</b>”。 過南天門,眺望掛月峰和上下的云罩寺 摩崖石刻《殊勝》?!笆鈩佟笔乔』实蹖υ普炙碌馁澴u,云罩寺雄居于盤山之巔,號稱“云里梵宮”。山巔云起而金碧藏輝,云收則嶙峋耀彩,登臨此寺頗有“仰視浮圖天近,俯窺下界塵翻”之感,故曰“殊勝”。 掛月峰南山崖壁上有摩崖石刻《云根》,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慈樹成先生題,2006年刻于石壁。 摩崖石刻《去天尺五》,清末將領(lǐng)陳國瑞題。 云罩寺是盤山地勢最高的廟宇,舊名降龍庵,唐太和年間,道宗大師所建,為盤山七十二佛寺中有名的寺廟之一。寺內(nèi)有彌勒殿、黃龍殿,供奉皇藏千葉寶蓮佛。明萬歷年重修,明萬歷三十年,敕賜云罩寺。因寺臨絕頂,云掩霧罩,故名。 云罩寺大殿的“云峰法界“是康熙皇帝御筆。 云罩寺大殿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一片金碧輝煌。黃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皇權(quán)和尊貴,使用黃色琉璃瓦顯示了云罩寺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價值。<br> 云罩寺屋頂?shù)奈寮沽F 站在云罩寺眺望燕山風光 繼續(xù)向掛月峰攀登,步道旁有摩崖石刻《近日》,又是陳國瑞手筆。此處乃離天最近的地方。 終于登頂了。盤山之巔有乾隆帝御筆“盤山”石碑。石碑后就是定光佛舍利塔。塔為三級八角形磚塔,由臺基、須彌座、塔身、相輪和塔剎組成。塔始建于唐延和元年 (712年),因智源禪師藏佛舍利于塔而得名。定光佛舍利塔是盤山的標志性建筑。 定光佛舍利塔近影。舍利塔峻峭挺拔,直刺藍天。威武。 站在掛月峰上,眺望百里燕山,重巒疊嶂,莽莽蒼蒼。 <p class="ql-block">小視頻:燕山遠眺</p> 盤山第二高峰,自來峰。 盤山掛鐘松。掛鐘松是盤山的“千歲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近乎十米之高,鶴立于群松之中,枝繁葉茂、枝干粗壯,完全看不出蒼老的樣子。曾經(jīng)這棵樹上還掛著一口千斤的鐵鐘,每天都會有僧人前來撞擊洪鐘,鐘聲更是能穿到幾十里開外。 定光佛舍利塔腳下,有一通高大的白色石碑。上面字跡斑駁,看不清寫著什么,據(jù)說還是乾隆的御碑呢。 下山路,再回望一眼掛月峰。 下山時,看了一下手機,時間已經(jīng)中午十二點半。匆忙乘掛月索道下山。 掛月索道 下纜車,再乘景區(qū)觀光車返回景區(qū)入口。已是下午一點四十。 景區(qū)入口有高臺,高臺立墻上有乾隆皇帝《游盤山記》:<b>連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滄溟,走薊野,枕長城,是為盤山。蓋冀州之天作,俯臨眾壑,如星拱北而莫敢與爭者也。</b> <p class="ql-block">回石佛村,取行李,登火車,一小時后抵北京站。</p><p class="ql-block">天津之旅圓滿結(jié)束。</p> 華燈初上的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