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老鷹

<p class="ql-block">  平?jīng)?,位于甘肅東部的黃土高原腹地,陜甘寧三省(區(qū))交匯處,枕隴山、跨涇渭,東拱長安,南依千隴,西通隴中,北扼蕭關(guān)。平?jīng)鍪侵腥A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秦漢以降,這里是西北方向的重要門戶,也是絲綢之路東段的交通樞紐,被稱為“西出長安第一城”。許多人容易把平?jīng)龊凸艣鲋菹嗷煜?,其實平?jīng)鍪枪盼贾?,涼州是今武威市。前秦建元十二年?76年),前秦第三位君王苻堅滅前涼,隨后置平?jīng)隹ぃㄖ谓衿經(jīng)鑫鞅保?,今崆峒區(qū)大部和華亭、崇信二縣(市)皆屬之,取“平定涼國”之意,這是平?jīng)龅孛拈_始。</p><p class="ql-block"> 可是,對于到底要不要去平?jīng)?,我糾結(jié)了好久。因為現(xiàn)在進出平?jīng)龅墓步煌ㄟ€是很不方便。平?jīng)鰶]有高鐵站,雖然有火車站但車次很少,距離周圍最近的有高鐵站的城市都有200公里以上的距離,大巴走公路都要4~5個小時或更長時間。而且它到哪里都不“順路”,所以不在熱門旅游線路上。但一方面,我又想看平?jīng)龅尼轻忌剑?A景區(qū))和平?jīng)鍪胁┪镳^。2024年前甘肅省一共四個國家一級博物館,除了省博和敦煌以及我們已經(jīng)參觀過的天水博物館之外,另一個就是平?jīng)霾┪镳^了(2024年甘肅省又新增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臨夏州博物館、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jì)念館)。而韋先生受武俠小說影響,對“崆峒派”的老家也很有興趣。</p><p class="ql-block"> 所幸從天水到平?jīng)鲎罱略隽艘惶嘶疖?,雖然是綠皮車,到平?jīng)鲋恍璨坏饺齻€小時的時間。只是這趟車隔天(本月單號日)才開行一趟。時間是下午,到達平?jīng)鲆呀?jīng)近傍晚,當(dāng)天肯定是沒法玩了。但這不是重點,關(guān)鍵問題是回程(回天水)時間是上午九點,也是隔天(本月雙號日)一趟。這就意味著比如你7號從天水去平?jīng)觯?號游玩不可能上午就回程,但是9號卻沒有車回天水。后來查到平?jīng)鲇械教m州的綠皮車,十一個小時左右,夕發(fā)朝至,有臥鋪的話可以考慮。遂下決心去平?jīng)觥?lt;/p><p class="ql-block"> 6月7日,從天水到平?jīng)?,下午兩點多的火車,五點多到達平?jīng)?,入住酒店休息。本?號如果安排緊湊一些,一天時間游覽完博物館和崆峒山,然后就可以坐晚上十點鐘的火車去蘭州(唯一的一趟車)了,但是不巧8號是星期天,臥鋪票售罄了,雖然后來又冒出兩張硬臥票,但我點進去看是兩張上鋪,本來硬臥已經(jīng)不想坐了,還兩張都上鋪,我們倆老頭老太恐怕吃不消。于是決定放慢節(jié)奏,索性在平?jīng)龆嘧∫煌砺妫?號可以買到軟臥票。</p> <p class="ql-block">  6月8日,因為明天是周一,博物館閉館,所以今天要先去博物館,反正時間寬裕,準(zhǔn)備明天再去爬崆峒山。</p><p class="ql-block"> 早上吃過早餐,打的去平?jīng)鍪胁┪镳^,這個新館位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龍隱寺公園內(nèi),離城區(qū)不算遠,但公共交通不大方便。平?jīng)鍪胁┪镳^占地總面積126畝,總建筑面積25689平方米,是市級綜合性歷史文化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各級各類文物14630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394件。藏品以史前陶器、西周銅器、宋元瓷器、歷代銅鏡、造像藝術(shù)等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展廳共三層,一樓展廳多半設(shè)臨展。常設(shè)展廳在二、三樓。二樓展廳設(shè)有陳列《隴寶涇華—平?jīng)鰵v史文化陳列》、《涇河激浪——平?jīng)龈锩鼩v史陳列》 ,三樓展廳設(shè)有陳列《漢風(fēng)藏韻——佛像藝術(shù)陳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陳列》。</p> <p class="ql-block">  多數(shù)館藏寶貝集中在二樓的《隴寶涇華—平?jīng)鰵v史文化陳列》。共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滄海桑田。這一單元主要展示了平?jīng)鼍硟?nèi)出土的豐富的古生物化石。通過這些古生物化石勾勒出遠古時期平?jīng)龅牡匦蔚孛?、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本面貌,是平?jīng)龃蟮販嫔>拮兊囊娮C。</p><p class="ql-block"> 一只巨大平?jīng)龉帕恺X象骨架很吸睛,古菱齒象生活在距今600萬年~1萬年的上新世到全新世。在平?jīng)霭l(fā)現(xiàn)的古菱齒象新種,被冠以“平?jīng)觥敝?lt;/p> <p class="ql-block">  第二單元遠古家園。這一單元展示了距今300-200萬年的第四紀(jì),平?jīng)鼍硟?nèi)隴山附近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和遺物。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文化類型多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馬家窯文化等。館藏史前陶器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為代表,展現(xiàn)了距今約6000年前至1萬年前的古人類生活場景。展示的相關(guān)文物充分證明早在5000多年前,平?jīng)鼍褪鞘非拔拿鞯慕粎R地帶。</p> <p class="ql-block">這個“漏勺”很吸睛。</p> <p class="ql-block">1984年靜寧縣同一祭祀坑出土的七件玉器(四件玉琮和三件大玉璧),造型精良,器形碩大,制作工藝高超,堪稱齊家文化玉器中的極品,被玉器專家稱為“靜寧七寶”。是西北青銅文化早期玉器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恰逢一隊小學(xué)生在參觀,講解員介紹說,為什么這個罐罐底部是尖的?怎么能放穩(wěn)呢?原來是放在沙地上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單元涇渭古韻。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先祖就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該單元展示了大量館藏靈臺、崆峒、涇川等地墓葬發(fā)掘出土的鼎、簋、鬲、尊、斝、盉、卣、斗、觶、爵、角等西周青銅器,有酒器,食器,戈、鉞、戟、劍等兵器,還有部分車馬器。</p> <p class="ql-block">特別是靈臺白草坡西周墓群出土的種類繁多、紋飾華麗、鑄造精美的青銅禮器,形制、規(guī)格及組合關(guān)系與周代禮制相對應(yīng),為研究西周早中期貴族社會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軍事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第四單元絲路要驛。秦漢以降,平?jīng)龀蔀橹性ㄍ饔蚝徒z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孔道、軍事要沖和商埠重鎮(zhèn),本單元主要展示了漢唐時期的陶器、玉器、銅鏡、瓷器等精美文物,用大量展板配合文字圖片展示了平?jīng)鲈诖硕螘r期發(fā)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有秦始皇西巡登崆峒山、秦人烏氏倮牧馬、平?jīng)鋈死顝V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六巡安定郡、十六國時期平定前涼之戰(zhàn)、大唐立國的奠基之戰(zhàn)涇州之戰(zhàn)、唐王朝與吐蕃的邊境紛爭——平?jīng)鼋倜说?。這些展品充分說明了平?jīng)龅臍v史文化與絲綢之路的興衰緊密相連。</p> <p class="ql-block">  東漢博山蓋神獸紋銅樽?是平?jīng)霾┪镳^的鎮(zhèn)館之寶。該銅樽是東漢貴族用器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裝飾細膩,紋飾繁縟,通高27.5厘米,由樽蓋與樽身組成,分體鑄造。樽身為直筒深腹造型,口徑22.3厘米,底徑23.5厘米,底部配有三個熊形足支撐器身。??樽蓋采用博山爐式設(shè)計,通過浮雕工藝塑造層疊峰巒形態(tài),其間點綴云氣紋表現(xiàn)仙境意象。??樽蓋裝飾包含三重元素:頂層為羽人馭獸主題,中部環(huán)繞龍虎相斗紋樣,底層山體間穿插鳳鳥、熊羆等瑞獸。??器身鏨刻云海紋為地,浮雕龍、虎、鹿、熊等九種瑞獸,融合了羽人飛升的仙境意象,體現(xiàn)了東漢時期的藝術(shù)審美, 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漢代烏獸紋七乳釘銅鏡?,具有獨特的烏獸紋飾和七乳釘設(shè)計?。</p> <p class="ql-block">歷代銅鏡?種類豐富,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變化。</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莊浪縣的隋代銅虎符,展現(xiàn)了古代軍事制度與工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這是六枚“秦半兩”。</p> <p class="ql-block">第五單元隴上名郡。這一單元主要展出了磁州窯、定窯、建窯、鈞窯、景德鎮(zhèn)窯、安口窯、耀州窯、靈武窯等名窯瓷器,模印磚雕、人物俑、墓志磚雕等出土文物,銅鏡、銅爐、琉璃瓦當(dāng)、漆盒、玉帶扣等傳世文物。通過沙盤展示明代平?jīng)龀遣季帧?fù)原明韓王就藩平?jīng)鰣鼍?、明趙時春《平?jīng)龈尽穭?chuàng)作場景、電子觸屏展示平?jīng)龅貐^(qū)書院一覽表、360度全息影像展示龍泉窯青瓷梅瓶等多種輔助展示手段,展現(xiàn)了宋元以降,平?jīng)鲩_府立州,安營駐軍,經(jīng)濟繁榮,邊貿(mào)興盛,英才輩出,文風(fēng)昌盛,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金代磁州窯褐釉蓮紋虎形瓷枕,展示了金代的制瓷工藝?。</p> <p class="ql-block">趙時春(公元1509—1568年),字景仁,號浚谷,平?jīng)龀悄峡9却澹ń窦埛粶希┤?,明朝中期文學(xué)家、軍事家。嘉靖五年第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吏部主事、戶部主事、兵部主事、都察院御史、山西巡撫等。學(xué)識廣博、著述頗豐,為“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被任命為陜西布政司分守平?jīng)龅鹊赜覅⒄?,負責(zé)編纂《平?jīng)龈尽?。他歷時五年,完成了這部29萬多字、共13卷的志書,并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脫稿付梓??!镀?jīng)龈尽肥瞧經(jīng)鲇惺芬詠硎撞砍蓵牡胤街荆彩乾F(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在關(guān)中諸志中最為有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對其進行了著錄。</p><p class="ql-block"> 平?jīng)龈牵鶕?jù)趙時春《平?jīng)龈尽て經(jīng)龈菆D》復(fù)原。明初,平?jīng)龊钯M聚修筑平?jīng)龀牵哪媳倍菫闁|西二城。后經(jīng)安王、韓王屢次整修,至嘉靖時頗具規(guī)模。據(jù)趙時春《平?jīng)龈尽酚涊d:“圍九里有奇,西廣而東隘,北高而南庳,橫長而縱短”。外城西起北門外柳樹巷,沿今崆峒大道南,東走,至水溝橋南去,繞興合莊與內(nèi)城合。沿紙溝坊,經(jīng)太平橋(今中山橋),筑有東西夾城,為防洪之用。東南西北分別有和陽門、萬安門、來遠門、定北門四方城門。定北門西側(cè)為韓王府,東側(cè)為行太仆寺(馬政管理機構(gòu)),再南為平?jīng)隹h衙署和苑馬寺(馬匹孳牧機構(gòu))。城西來遠門東側(cè)為平?jīng)龈檬稹M醺庥惺拤?,?nèi)有磚城,甚是宏偉。城北柳湖為韓王據(jù)為私有,繞湖筑墻三仞,建甕門,開清塘,亭臺閣謝,景色旖旎。東關(guān)六廂多王府邸店,間有民居;有紫金城,為藩城。嘉靖時韓王耗時十年,建延恩寺寶塔,至今巍然聳立。參觀完博物館稍后下午我們實地去看了柳湖和延恩寺寶塔。</p> <p class="ql-block">?宋代耀州窯篦劃水波紋青瓷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安口鎮(zhèn)是在甘肅省華亭縣東部的隴山深處的一座千年古鎮(zhèn),舊稱安口窯,今名是甘肅四大古鎮(zhèn)之一。歷史上,這里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始于唐。宋、元燒制黑瓷、“鐵銹花”、青瓷。明清燒制黑陶、白陶,以日用器為主,有粗缸、粗碗等。明末清初逐漸衰落。博物館通過縮微景觀再現(xiàn)安口窯古法燒制陶瓷的工藝流程和陶瓷貿(mào)易的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了分封制度,本意在于令諸王“藩屏帝室”,保朱氏國祚長久。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二十二子朱楹被封為安王,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jīng)?。永樂十五年薨,無子,安封國除。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韓憲王朱松嫡長子朱沖火或(朱家子孫的名字許多是硬造的生僻字沒法打出來)被改封平?jīng)觯_啟了對平?jīng)龅貐^(qū)長達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p><p class="ql-block"> 如今,平?jīng)鍪胁┪镳^珍藏有一批與明代韓王有關(guān)的文物,它們是了解明代韓王這段歷史最為直接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明崇禎三年韓王亶ji(這個字也打不出來)銅鼎:鼎高1.01米,口徑0.493米。侈口斜沿,內(nèi)折窄唇,束頸,溜肩,“S”形對稱高耳,鼓腹,圜底,獸面吐舌形三高足,足跟缽形。頸上部飾凸弦紋四道,頸中部浮雕夔龍六條,雷紋襯地,頸下部飾三道凸弦紋,肩形二道凸弦紋。腹部鏨刻紀(jì)年、造者、監(jiān)造、工匠等銘文59字。</p><p class="ql-block">銘文:大明崇禎三年歲次庚午季春,韓藩太妃國母董氏,韓王亶ji妃慕容氏虔造。</p><p class="ql-block">監(jiān)造:內(nèi)設(shè)官邵斌,內(nèi)使張誠、梁文、散官王光裕。</p><p class="ql-block">金火鑄匠:楊應(yīng)昌、楊應(yīng)槐。</p><p class="ql-block">《明史·諸王世表》載,亶ji為末代韓王,朱逵杞為其父親,朱璟浤為其祖父,萬歷三十九年四月亶公式襲承了其曾祖父韓端王朱朗锜的爵位,被冊封為韓王,崇禎十六年被執(zhí)。萬歷四十五年六月,慕容氏被冊封為韓王亶ji妃?!睹魃褡趯嶄洝肪?58載,太妃國母董氏為韓王亶ji的母親,即朱逵杞的夫人。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由于韓王亶ji年紀(jì)尚幼,皇帝特許董氏短暫管理王府事宜?!睹魃褡趯嶄洝肪?45載:“韓世孫逵杞夫人董氏上疏請敕諭撫孤攝理事,允之?!比f歷三十六年七月皇帝又“敕韓府親枝高浮王朗镕管理府事,逵杞夫人董氏同男亶ji管理家事”。這件銅鼎就是韓藩太妃國母董氏和韓王亶ji妃慕容氏出資鑄造的,鼎原放置于崆峒山太和宮真武殿真武像前,用于供奉真武。</p> <p class="ql-block">  明代銅玄武,玄武為黃銅質(zhì),鎏金,高0.5米。體呈龜蛇相纏,蛇頭聳立,龜首反顧,呈現(xiàn)相持形象,豐腮小耳,高鼻闊嘴,仰目上望,四足直立,端坐略翹。蛇前軀自龜背昂立,勾首吐舌,與龜首相對,蛇尾與龜尾相纏。蛇通體刻脊棱與鱗紋,龜甲刻鱗及梅花點紋。這件玄武形象生動,采用模鑄法,鑄造工藝精湛,通體鎏金。原存放于崆峒山太和宮真武殿。</p> <p class="ql-block">?明代銅劉海戲蟾像?:展示了明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針灸鼻祖皇甫謐,是來自平?jīng)龅母唛T望族“朝那皇甫氏”。</p> <p class="ql-block">《涇河激浪——平?jīng)龈锩鼩v史陳列》</p><p class="ql-block">平?jīng)鍪械靥庩儭⒏?、寧三省(區(qū))交匯處,是甘肅東部重要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東部省區(qū)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與開放開發(fā)的“東大門”,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甘肅開展革命活動比較早,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甘肅紅色資源極為豐厚的地區(qū)。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平?jīng)鱿群蠼邮芰恕拔逅倪\動”的影響,經(jīng)受了“北伐戰(zhàn)爭”的洗禮,建立了中共平?jīng)龅胤近h組織,并進行了多次武裝斗爭。紅軍長征在靜寧的順利會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進軍西北的軍事勝利,均在平?jīng)鲞@片廣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共同奏響了一曲“理想高于天”的時代絕唱。</p> <p class="ql-block">三樓展廳設(shè)有陳列《漢風(fēng)藏韻——佛像藝術(shù)陳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陳列》。</p> <p class="ql-block">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jì)的古代印度,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fā)展,公元一世紀(jì)左右開始傳入我國。十六國時期,佛教藝術(shù)傳入平?jīng)?。北朝至唐代,佛教藝術(shù)經(jīng)過不斷融合,向著本土化、民族化發(fā)展,開窟建寺、立像造塔,蔚然成風(fēng)。佛像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特征鮮明。元明清時期,隨著藏傳佛教的興盛,呈現(xiàn)出風(fēng)格迥異的藝術(shù)特征。平?jīng)龇鹣袼囆g(shù)從最初的學(xué)習(xí)借鑒,到逐步繁榮興盛、融合改造,將佛教的宗教性、社會性與藝術(shù)性巧妙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佛像藝術(shù)?陳列展示了從北魏到明清時期的佛教造像,造型多樣,工藝精湛。????</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佛祖舍利套函,這個是仿制品,真品放在甘肅省博物館,后來我們?nèi)ヌm州參觀省博時果然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道文化陳列?,以“道源崆峒”為主題,展出與崆峒山相關(guān)的道教文物和文獻。??中國“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濫觴于道法自然的樸素世界觀,發(fā)展于諸子百家,光大于黃老之學(xué),是最為重要的中國古典哲學(xué)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和“魂”,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演進、民族交融、百業(yè)榮興,乃至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產(chǎn)生著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肇始于傳統(tǒng)“道文化”和古老神仙方術(shù)的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jīng)》為經(jīng)典,是根植于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中國本土宗教。 平?jīng)鲠轻忌匠跤小包S帝問道”,始為道源圣地;繼有秦皇漢武慕名登臨,尋仙訪道,被譽“西來第一山”;后有張三豐歸隱修身論道,成就道教重地。千余年的積淀和發(fā)展,遺存有大量的道觀建筑和造像壁畫,蘊含著豐富的“道文化”智慧,體現(xiàn)了多彩的“道文化”藝術(shù)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老子八十一化”圖是描繪老子一生及身后顯化事跡的道教繪畫作品,有宮觀壁畫、線描圖等形式。司馬遷《史記》為老子李耳立傳時,曾留下了“莫知其所終”和“隱君子也”的疑團?!鞍耸换眻D演繹“老子化胡”的故事,以老子的身世為主線,講述老子的前世、誕圣、仙后三個階段,生動刻畫了其托生塵世、拜師學(xué)道、創(chuàng)世濟人、措迷引路、懲惡戒煩、神圣交往、渡人成仙的歷程,全景式描繪了老子起于元始,至于宋紹圣五年(公元1098年)的顯化事跡。目前在陜西、河北、甘肅、山西等地共發(fā)現(xiàn)八處壁畫、浮雕和線刻遺存,平?jīng)鲠轻忌?、莊浪紫荊山就有兩處留存有“老子八十一化”壁畫,這在全國亦屬罕見,為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崆峒山壁畫繪于明代,位于老君殿內(nèi)神龕兩側(cè)的山墻和西墻上,南北壁各32幅,西壁南北有18幅,共82幅,內(nèi)容完好無缺。紫荊山壁畫是1983年劉玉林先生在莊浪紫金山老君廟遺址的殘墻上所發(fā)現(xiàn),壁畫因老君殿塌毀嚴重,僅存22方,后經(jīng)搶救揭取,現(xiàn)藏于平?jīng)鍪胁┪镳^。</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是西方昆侖山之神,人們想象中,她是一位風(fēng)姿綽約、美麗迷人的東方女神。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主,姓姬,名滿,是我國歷史上最富神話與傳奇色彩的君王。一個是西陲邊地神秘的母系女神,一個是中原大國權(quán)傾天下的父系男王,英雄美女,惺惺相惜。據(jù)《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坐八匹日行三萬里的駿馬,西游至昆侖山,遇見西王母,西王母在瑤池設(shè)宴招待,臨別時二人以歌相贈。</p> <p class="ql-block">平?jīng)霾┪镳^好看的寶貝很多,盡管星期天觀眾也不多,還有講解,體驗感不錯,很值得來一趟。缺點就是位置不好,哪兒都不靠,交通不太方便,去時打的容易,回程打不到車(也叫不到網(wǎng)約車),只有一趟公交,每45分鐘一班,幸好我們今天運氣還不錯,等了幾分鐘車就來了。其實博物館要么放在市區(qū)要么索性放在崆峒山下的崆峒古鎮(zhèn),更方便游客參觀。</p> <p class="ql-block">  中午回到酒店,吃飯,午休,下午才出來找市區(qū)里的地方玩。先去了南山公園旁的圓通禪院。</p> <p class="ql-block">圓通禪院(又稱圓通寺),始建于大元順帝年間,當(dāng)時就叫觀音廟主供觀音菩薩,其名稱源自觀音的法號“圓通”。當(dāng)時廟院宏闊,香火旺盛,明代韓王曾多次修葺,1945年被毀,1991年始分期重建?,F(xiàn)為崆峒山法輪禪寺的下院。三十多年前,圓通寺還是一座小寺,只有一座廟和一處舞臺。現(xiàn)在的圓通寺,對于老平?jīng)鋈丝梢哉f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圓通寺,而對于游客來說,就是一組嶄新的建筑。飛檐斗拱、白墻紅瓦的仿古設(shè)計,雕梁畫棟,兼具宏偉與精致。??</p> <p class="ql-block">進入圓通寺山門,有圓通寶殿,為一重檐歇山式宮殿,屋頂空花脊梁、琉璃寶頂,陶龍翹首欲飛,屋檐金彩丹霞,斗拱飛檐,殿內(nèi)雕梁畫棟,朱漆鏤金,金碧輝煌。其內(nèi)供奉千手觀音。左右鐘鼓樓分別是文殊殿和普賢殿。</p> <p class="ql-block">圓通寶殿后建有觀音閣,但游客不能上閣細看。</p> <p class="ql-block">其后還有一華麗高樓,似新建,門前無匾額標(biāo)識,也閉門無法入內(nèi),或許是作藏經(jīng)閣?雖然是星期天,但游客稀少,也不見僧人香客,院內(nèi)很安靜。我們不是宗教信徒,以往參觀寺宮廟觀,興趣多在古建和古樹之類,這里既無古跡也無古樹,加上下午陽光炙烤比較熱,便沒多少游興,匆匆瀏覽一下就撤退了。我們來的時候是坐出租車來的,此時要離開,要么在原地“守株待兔”等出租車上來(今天上午兩次叫網(wǎng)約車都無應(yīng)答,估計此地網(wǎng)約車不好叫,出租車和公交車倒是很多的),要么步行幾百米到山下居民小區(qū)門口坐公交車或出租車。我們選擇后者,徒步下山坐公交車去柳湖書院。</p> <p class="ql-block">  明、清兩代,平?jīng)鼍硟?nèi)先后創(chuàng)辦了13所書院,影響較大的有7所書院,其中,柳湖書院頗具特色、最負盛名。柳湖書院和中國古代其它書院一樣,都因“地靈人杰”的理念及文人對讀書環(huán)境塑造人格精神的信仰而講究選址,故而大多書院都選建在了當(dāng)?shù)匾郎桨?、風(fēng)景秀麗之處。柳湖書院地處平?jīng)龉懦且员?,定北門外的暖泉城內(nèi),書院所在柳湖是隴東久負盛名的山水園林,以“柳中湖、湖中柳”而享譽大西北。</p><p class="ql-block">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即公元1068年,時任渭州太守蔡挺“引暖泉為湖,環(huán)湖植柳,建避暑閣于其中,為柳湖之所由肇”。明嘉靖時,韓昭王朱旭櫏(qiān音)好讀書,擅書畫,并在王府東側(cè)的書齋向王室子弟講讀。趙時春的《平?jīng)龈尽酚洠骸凹尉赴四辏n昭王以千金繞柳湖筑墻三仞,大建亭閣臺榭,遂據(jù)為己有?!表n昭王大規(guī)模擴建柳湖,將柳湖建成了王府的私家花園,帶領(lǐng)王府子弟常在柳湖內(nèi)讀書、吟詩、作畫。正德七年(1512年),明武宗曾敕賜一幅“崇文書院”的匾額。至清乾隆年間,經(jīng)過幾任平?jīng)鲋h擴建增修,書院先改名“百泉書院”,又改名“高山書院”,后定名為“柳湖書院”。柳湖書院規(guī)模宏偉壯麗,人才蔚起,科第連綿,可稱極盛。同治二年(1863年),柳湖毀于戰(zhàn)火。同治八年(1869年),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jīng)?,再次修?fù)柳湖書院,并親書“柳湖”匾額。</p><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平?jīng)鲈趯嵤┝珗@東擴工程中,對柳湖書院進行了恢復(fù)性建設(shè)。新修的柳湖書院“古”建筑群,按照書院的格局與建制修建,三進深,分別是大講堂、大成殿和藏書樓;兩側(cè)分別為上學(xué)舍和下學(xué)舍;在柳湖書院南側(cè)還修建三層魁星樓。由十二根雕龍石柱和八頭石獅簇擁著的“柳湖書院”巨型牌坊,體現(xiàn)著柳湖書院的莊嚴與肅穆。總建筑面積達5600平方米,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現(xiàn)為平?jīng)鑫幕^所用,接續(xù)著柳湖書院淵源流長的文脈。</p> <p class="ql-block">  但是對于游客來說,卻并沒有什么古跡可看。柳湖書院后有一段城墻,看起來也非常新,不像舊物,大熱天的就懶得爬了,于是遂轉(zhuǎn)而去柳湖尋“左公柳”。平?jīng)龅靥庪]東,屬于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山大溝深,原殘川狹,常年缺水。這點我已經(jīng)感受到了,我們住的酒店在勝利橋旁,我看河里的水幾近干涸,河道中間都長出樹來了??諝飧稍铮B我這個“屬駱駝”的人都需要不停喝水。好處是,在南方旅行時常??鄲酪路戳穗y干,而在這里洗完衣服干得快。而柳湖位于暖泉之水的匯聚處,氣候溫和,草木旺盛,魚鳥聚集,為平?jīng)鲎匀画h(huán)境最為優(yōu)渥之處,是其城市人居環(huán)境之精華所在。所以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的柳湖公園,無疑是平?jīng)龅囊活w明珠。公園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占地總面積約199畝,其中湖水面積56畝,是隴東著名的自然山水園林。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至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平?jīng)龀侵車小皟珊邮疁稀保胰姝h(huán)山,故其城墻的防洪作用表現(xiàn)得很顯著。暖泉城,即是北宋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王素、狄青在此所筑的最早的防洪工程。暖泉城內(nèi)因地勢低洼,水患較多,但也因其有暖泉流淌而具有較為溫和的小環(huán)境,故很早便被先民治理疏浚,開發(fā)成為游覽勝地。左宗棠曾有“平?jīng)龈吆?,水泉甚冽,此獨以暖稱,驗之,隆冬不冰也”之言。此處冬暖夏涼,且利于生物繁衍。涇水無魚,而獨以此處魚鳥翔集,為隴東地區(qū)的一片樂土。</p> <p class="ql-block">趙時春是這樣描述韓王時期的柳湖:修磚甕門二樓,復(fù)道相連,亭臺十?dāng)?shù),花卉竹木千計,環(huán)以清塘兩重,通畫舸,植菡萏菱蒲,蓄魚鱉之?dāng)?shù)萬計,水陸之鳥群集翔泳。亭閣計有“迎賓樓”“承暉閣”“喜雨閣”“觀瀾閣”“匯流堂”“金魚堂”“夏賞亭”“柳湖山”“龍王潭”等?!读褐尽酚涊d“面山負郭,圍以暖泉柳林,其間亭閣樓臺挺特錯落,池塘橋梁回環(huán)映帶”?!吧揭髋吨暡唤^。睹斯景也,塵氛盡去,不啻入武陵桃源,別有天地,非人間也”。據(jù)《柳湖書院志》載,明清時期柳湖面積“約四里有余”,皇親國戚、官員文人“每游必駕舟以往”。可見當(dāng)時的平?jīng)錾鷳B(tài)環(huán)境之好,柳湖的蓄水量之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說它“甲于關(guān)隴”,并非夸大之詞。</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們眼前的柳湖公園雖然是柳蔭蔥籠,湖光瀲滟,亭臺玲瓏、花圃錯落,但是在南方這種景觀太平常了,沒啥感覺。有意思的是,作為南方人我們挺討厭柳絮的。但這里暮春時節(jié)柳絮輕揚彌漫湖中的景象,被人們譽為“柳湖晴雪”,列入平?jīng)霭司爸弧?lt;/p> <p class="ql-block">  說起柳湖,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左公柳”,我也是上午在平?jīng)霾┪镳^看見介紹這里有“左公柳”才來看的。</p><p class="ql-block"> 同治八年(1869年),時任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jīng)?,行轅設(shè)在柳湖??梢哉f,柳湖是清軍收復(fù)西北疆域的戰(zhàn)略策源地。他還撥款修復(fù)了柳湖,親書“柳湖”匾額和“暖泉”碑文,在柳湖栽植柳樹1200余株。柳樹壽命短,最多活100多年。近千年來,柳湖畔的柳樹換了一茬又一茬,死了老樹,又栽新柳,從未間斷。湘軍和平?jīng)雒癖娫灾灿谝话俣嗄昵暗牧鴺?,被后人稱為“左公柳”。150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左公柳”長成了參天大樹,與湖水交相輝映,成為名副其實的“柳湖”。其實左公柳并非左宗棠親手栽植,一如柳湖不是蔡挺親手開辟一個道理,因這二位是有功于社稷的歷史人物,因而才會被后人銘記。如今,柳湖公園保有左公柳146棵,是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數(shù)量最多的左公柳古樹名木群落。使得千年柳湖依然“波平柳苒苒,湖與柳共色,攀條弄潺湲,坐送春暉昃”。</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柳湖,見太陽還老高,我們又去離住處不遠的寶塔公園看明代古塔。延恩寺塔又稱大明寶塔、東塔,為明韓王所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建延恩寺寶塔。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延恩寺寶塔竣工。延恩寺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石質(zhì)塔基,塔高33.3米,底座周長36.64米。第一層有券門一面向南,第二層以上各層每面正中辟券門,門兩側(cè)辟兩小龕或窗,龕內(nèi)應(yīng)該是置佛造像(太遠看不見),二層以上每層都有腰欄,塔檐下及腰欄下都有斗拱。塔頂為鐵制剎柱。塔雕造工藝精湛,整體粗壯宏偉。 平?jīng)鰧毸诘卦瓰榉鹚?,有長方形城墻護衛(wèi)一周,東有明代修建的東岳廟,西有明代修建的真武廟和紫金城。東南還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和磚雕照壁。不過寺廟不存,照壁已毀。只有寶塔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侵蝕和數(shù)十次地震,主體仍完好無損(1985年,甘肅省文化廳撥專款10萬元對寶塔進行了維修)。</p> <p class="ql-block">6月9日。吃完早餐打的去崆峒山。崆峒山,古稱“笄頭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郊15千米,是中國西部名山,它西接六盤山,東望關(guān)中平原,南依關(guān)山,北峙蕭關(guān)。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huán)抱,交匯于崆峒山主峰前,是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崆峒山屬半濕潤地區(qū),降水豐沛,流水下切侵蝕過程明顯,發(fā)育了典型的奇峰、峭壁式丹霞地貌。因丹霞地層最古老,地層形成歷時最長,在中國丹霞地貌界獨樹一幟。自然景觀多姿多彩,赤壁丹崖,巖墻峰柱,懸洞邃穴,高峽平湖,煙霞林海,梵宮古剎,層層仙境,宛若天宮。崆峒山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關(guān)塞”、“道源所在”等美譽。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shù)。秦始皇、漢武帝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贊譽。崆峒文化博大精深,神話與宗教源遠流長,儒釋道三教并存,尤以道教聞名,自古以來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崆峒武術(shù)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shù)流派之一。對了,我們這代人,許多人第一次聽說崆峒山都是因為武俠小說里的“崆峒派”。</p> <p class="ql-block">  本來市區(qū)有公交車去的,但公交車站離我們住處有一段距離,懶得去找,就打的了,反正崆峒山離城就十幾公里,不算遠。出租車只能到“崆峒古鎮(zhèn)”,景區(qū)游客中心在這里,毫不意外地要坐景交車上山。</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峰眾多,有大小山峰數(shù)十個。最高峰為香山,海拔2123米。我進山玩一般都坐景交車(或索道)上山,能坐多高坐多高。崆峒山景交車居然能開上最高峰香山頂,我當(dāng)然毫不猶豫就坐上去了。不過,大部分游客不上香山,一般就坐到半山腰中臺。香山的景交車票貴是一方面,香山這邊“看點”相對少也是另一個原因。</p> <p class="ql-block">下了景交車,走一百米就見到香山寺。香山寺,亦稱香山觀,宋元后幾度興廢,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道士李成順募資重建觀音殿三楹,另有廂房,1958年毀廢。1982年,道士任信光主持重建大殿,內(nèi)彩塑16臂觀音,左右分塑坐青獅、白象的文殊和普賢法像,香山寺雖稱“寺”,卻由道士主持,這也是崆峒山的特有的宗教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  山頂最大的建筑是“混元樓”。我們還在出租車上時遠遠就能看到它。混元樓,又稱中峰鎖鑰,也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馬鬃山的門戶。始建于唐代,歷經(jīng)多次毀壞與重建。唐朝初期在此建有軒轅宮(軒轅樓),清乾隆時期遷到天仙宮內(nèi),后幾度毀壞。2006年重建混元閣時,這里僅十多平方米的遺跡。建成后的混元閣是內(nèi)五外七的仿明清式閣樓,高29.6米,負一層是崆峒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地學(xué)博物館。閣內(nèi)通過彩塑和懸塑的形式,展現(xiàn)了道教的各路神仙。一至二層以廣成子和黃帝時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主題的問道篇。</p> <p class="ql-block">三層為三清殿,主像為三清,周圍主塑為“四帝二后朝三清”的主題故事;四層為群仙朝圣浮雕,以道教中最具代表和影響力的人物故事為主題,采用浮雕的手法塑造有三百余尊神像;四至五層為混元老主殿,主神為混元老主,以天地混沌初分為起點,將這一時期所出現(xiàn)和誕生的諸位神、仙,通過立體圓雕像展現(xiàn)出來,形象地反應(yīng)了道的形成過程。</p> <p class="ql-block">站在崆峒山之巔,極目四眺天闊地寬,百里之外清晰可辨,既可以俯瞰皇城壯觀的明代建筑群,又能看見景色壯美靜樂宮-候旨溝的六級階梯斷層。大有“三秦收眼底,隴原咫尺間”之勢。</p> <p class="ql-block">從最高香山頂往皇城景區(qū)方向走,基本上一路就是“下山”了。有石階也有一段木棧道。</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白堊系礫巖中垂直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節(jié)理往往把巖體切割成直立的陡壁和石柱。途中能看到五指峰柱廊,是典型的受垂直節(jié)理作用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大約走一公里多,到凈樂宮,亦稱靜樂宮。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與“笄頭勝概”六角亭并立,廢于清末,民國二年(1913年)山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蕃游至笄頭,慨然出資,囑太和宮道士趙至浚主持重修,后因資金不足功虧一簣。民國21年,道士李成順復(fù)募資續(xù)修,時斷時續(xù),直至民國35年全面告竣。建有圣父圣母殿三楹,面北大殿三楹,山門樓房三間,茶廚庫房俱備。后毀于“文革”。1989年平?jīng)鋈死钍丶?、汝廷善、李富甲等會眾募資重修,歷經(jīng)六載,建成歇山式大殿3間,廂房8間,鑿?fù)诟G洞2孔,彩塑5尊。這里是崆峒山十二景之一,叫做“笄頭疊翠”,有詩稱頌說:“去雨巫峽山,冠笄崆峒矗。誰說山無情,亦自巧裝束”。</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地貌是錯落有致的三級夷平面(一級夷平面香山,海拔2123.5米,二級夷平面皇城,海拔2038米,三級夷平面中臺,海拔1894米)。其上建有大量宮觀寺院、亭臺樓閣,布局蔚為壯觀。如香山的混元閣、皇城的明代道教建筑群,中臺的塔院建筑群,東臺的臥觀平?jīng)?、北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殿等。崆峒山號稱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據(jù)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tǒng)一之后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開創(chuàng)寺院和宮觀,其后,經(jīng)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jù)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余間。其顯要者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八臺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臺以及八仙臺、靈龜臺、趙時春讀書臺;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升宮、南崖宮、凈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棲云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鉆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云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p> <p class="ql-block">  皇城古建筑群位于馬鬃山,雄踞馬鬃山之巔(海拔高度2036米),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7年),為崆峒山宮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包括磨針觀(飛仙閣、黑虎靈官洞、南崖宮)、十二元帥殿(三教洞、廂房、角樓)、靈官洞(牌坊、鐘樓、鼓樓)、太白樓(南北廂房)、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老子八十一畫壁畫)、天仙宮(軒轅殿、三霄殿、廂房)等11處古建筑,規(guī)模宏大,錯落有致。樓臺殿宇在設(shè)計、構(gòu)造、裝飾和陳設(shè)方面匠心獨具,被尊為古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  皇城,亦稱太和宮,宋初乾德年間(公元963~967年)時在絕頂創(chuàng)建太和宮,元代時改奉釋迦牟尼佛,稱崇佛閣。明代嘉靖年間由駐藩平?jīng)龅捻n王及其妻子郭氏捐資再次擴建。成為崆峒山道教主要建筑物?;食钦嫉孛娣e約200平方米,建筑風(fēng)格為殿上建殿、殿內(nèi)有殿、殿后藏殿,仿照中國宮殿建筑建造。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翱O于天”的牌坊之后左右兩側(cè)為鐘鼓樓,皇城的殿門上方有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親筆題寫的“敕賜崆峒”四個大字。皇城共八間大殿,入口處為靈官殿,殿上為太白殿、獻殿、真武殿,真武殿后從左到右分別老君樓、藥王殿、玉皇殿、天師殿。</p> <p class="ql-block">  雷聲峰建筑群位于馬鬃山東南,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間 (公元963-967年),包括三官殿(山門、廂房)、玉皇樓、三星殿(圣父圣母殿)雷祖殿(九光殿石坊、眼光殿、廂房、四海龍君殿)4處古建筑,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現(xiàn)存建筑物中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刻建筑。建筑群沿山脊排列,組景得體,取法自然,三面峭壁,地勢險峻,蒼松環(huán)抱,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三官殿,亦稱三元殿,南云堂,位于峰脊上端,系從馬鬃山去雷聲峰遇到的第一座廟宇,初建于明嘉靖年間,問道宮道士王全真主持修筑,為面東一大楹廟宇。后歷經(jīng)修葺,1982年補修。內(nèi)禮彩塑天官、地官、水官坐像,左右彩塑十殿閻君坐像和牛頭、馬面、小鬼、夜叉等地方神祗。另有彩塑梁顥、甘羅像。壁間彩繪地獄報應(yīng)圖。</p> <p class="ql-block">玉皇樓,亦稱玉皇殿,位于三官殿下方。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道士全真創(chuàng)建。系兩層一間依山筑起的殿宇。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道士趙志誠重修,1981年由信眾再度重修。樓內(nèi)供奉著道教最高的執(zhí)掌者——玉皇大帝,并有金童玉女和四個站殿神像相伴,山墻上還繪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郎的壁畫,反映了道教對于生死和命運的獨特理解。玉皇樓的外層走廊上是觀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星殿,位于玉皇樓下方,初建于明代,殿內(nèi)鑿有石洞通道,乃游人上下必經(jīng)之險路,游人中不乏望之生畏者,故也喻為磨練意志之生死門。殿正中祀福祿壽神像各一尊,左右祀八仙像。</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位于雷聲峰脊中段,原名九光殿。殿前石坊門,浮雕為二龍戲珠、雙鳳朝陽圖案。中門楣有萬歷四十一年平?jīng)鲰n王題書的“九光殿”、“神霄玉府”陰文,側(cè)楣浮雕“八仙巡游圖”。內(nèi)壁上有雷部諸神行去降雨、除雹伏妖懸雕。內(nèi)祀彩塑跨獨角獸之雷祖。殿外墻鑲嵌記錄明萬歷年間來自陜西龍門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時募資等情況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下方還有兩個殿,我們沒有看,而是返回皇城去看另一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顧晴沙(光旭)任平?jīng)鲋笤巧街链耍姸辞坝锌萌缟弑P曲狀的棗樹,連連稱奇,謂之龍棗,遂令人于崖前開一洞穴,名龍棗洞。石洞呈半圓形,深約6米,寬約4米。頂部為弧形。后經(jīng)數(shù)次重修增建,洞內(nèi)祀儒、釋、道三教始祖,老子位居其中,釋迦摩尼和孔子分居兩側(cè)。后上方懸塑金童騎龍、玉女跨鳳并積垢妨拂塵像,稱為三教洞。三教洞原為道教場所,后演化成儒、釋、道三教共存。它真實地反應(yīng)了中國本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從沖突到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事實。</p> <p class="ql-block">十二帥殿,亦稱十二元帥殿,明代稱二天門,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幾經(jīng)補葺,幾度毀廢。1994年重建,殿內(nèi)塑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門元帥和四位護法靈官12尊彩塑“元帥”像,都是保平安的護法神。分別是劉甫、辛環(huán)、馬崗、趙公明、溫瓊、岳勝、茍張、鄧忠、陶榮、張節(jié)、龐洪、畢環(huán)。</p> <p class="ql-block">磨針觀,此處為黎山老母磨杵成針點化無量祖師修成正果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 ,稱磨針巖,清光緒年間重修后改稱磨針觀,為六角形重檐建筑。1982年進行了修繕,加寬回廊并設(shè)護欄,內(nèi)彩塑黎山老母磨杵教化無量祖師神像,塑間彩色懸塑山水人物,強化鐵杵磨成繡花針的意蘊。1999年,在磨針觀下方建觀景亭(攬云亭),遠可視涇河、太統(tǒng),近看辨中臺等諸景,這里也是觀日出、云海、夜景的最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更見南臺丹霞赤壁凌空,相對高差達300米,氣勢宏偉,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從皇城到磨針觀這一路,可以從不同高度觀賞右邊雷聲峰脊上的那一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從攬云亭側(cè)門穿過“天洞”就是“上天梯”的上端了。</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天梯是通往主峰皇城景區(qū)的陡峭石階通道,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現(xiàn)存石階約369級,分三段依山勢呈45度、60度、75度陡坡延伸。??兩側(cè)巖壁狹窄處不足3米寬,明代增設(shè)的鐵柱鎖鏈至今仍為攀登輔助設(shè)施。????古詩“一寸盡一步,天門攀鐵柱”生動描繪其險峻。??</p> <p class="ql-block">途中有個黑虎靈官洞,故稱玉女洞,祀女媧,為僅能容一二人的石洞。后改祀趙公明,洞口塑黑虎坐騎,因趙公明為四大護法靈官之一,故稱黑虎靈官洞,亦稱財神洞,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單體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半道有“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石碑。《莊子·在宥》中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故往見之”。天梯一側(cè)峭壁上有廣成子墓及“龍翔飛鶴”回文字,都是這一事件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天梯另一側(cè)有一天然洞穴,洞深和高均為3米,寬2米,洞內(nèi)塑有廣成子、軒轅黃帝以及玄鶴童子,稱為南崖宮。</p> <p class="ql-block">下了天梯,再走一段,有個藥王洞,前面有個大平臺,視野開闊,是觀看中臺全景的好地方。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形似蓮花。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廣,是崆峒山景區(qū)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藥王洞繼續(xù)往下走是朝天門,為登絕頂之要衢,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牌樓式建筑,稱“一天門”,內(nèi)塑四大天王,清末曾修葺,后圮廢。民國年間重修穿廊靈官殿。1992年重建閣樓式拱形山門,頂端為廽廊殿,殿內(nèi)主祀王靈官。殿后南北增建磚木結(jié)構(gòu)廂房各一處,前側(cè)置石羊九只各馱磚、石,昭示古建運輸之艱辛。門楣上“朝天門”三個大字是由平?jīng)鲋麜覐埿忝裣壬鶗?,“崆峒山”三個大字是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的楹聯(lián)“云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是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出了朝天門,繼續(xù)往下走就到中臺了。對了,途中有塊碑,說是秦皇和漢武西巡崆峒登臨處。</p> <p class="ql-block">中臺是崆峒山中心地帶,也是通向各景點必經(jīng)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匯處。從時間上來說,要去南臺、北臺、東臺也不是來不及,但是這幾個臺都需要走回頭路,全部打卡體力恐怕有點問題,而且每個臺看點并不多,性價比不高。本來我們想休息一下看看塔院和最近的東臺,誰知風(fēng)云突變,居然開始下雨了。于是打消繼續(xù)游覽的念頭,直接從中臺坐景交車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才下午四點多,我們的火車是晚上十點的。于是在酒店開了個鐘點房,休息、吃飯、洗澡。否則今晚在車上也沒法洗澡換衣。然后舒舒服服地告別平?jīng)?。雖然進出平?jīng)龅慕煌ú皇呛芊奖?,但感覺這一趟還是值得來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6.25.夜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