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買菜,一個付錢在前,一個提籃在后,是我們“夫妻雙雙把菜買”的固定節(jié)目。曾幾何時,居家人家買菜,“籃崽哩”(多用于提菜蔬的小山竹篾編織的小籃子)有一只空碗,多是要買幾塊水豆腐回來。如今不要說幾塊水豆腐,就是再“水”的買賣,都不用帶什么碗啊盆啊瓶啊之類的物件去,不是商家或小攤小販智慧得不得了,而是那萬能的塑料袋(俗稱“油紙包”)可以包容一切。買菜歸途,相遇鄰居老太太,被其一眼識破小塑料袋里裝的是水豆腐,并熱心傳道,特別交代某個角落那個不起眼的矮小老太太(俗稱“老麻哩”)賣的水豆腐貨真價實、比其他的要好吃。其實,生活才是人生的導(dǎo)師,不是英雄也經(jīng)常所見略同。我們就是走過路過那賣水豆腐的老太太,憑直覺臨時動議買了兩塊水豆腐。<br> <br> 一夜間千樹萬樹梨花開,“供給側(cè)”成了官方媒體熱詞、熟化為領(lǐng)導(dǎo)者的口頭禪或政治用語。對于拿工資上班或在家照看孩子的男人女人來說,當(dāng)前這敏感的所謂“供給側(cè)”問題,其實就是賣家抱怨生意難做、又好又便宜的東西怎就賣不出去?買家感嘆樣樣有賣、樣樣便宜,就怕口袋(俗稱“豪包”)里冇錢!面對這“30年河西”這邊光景,不是“過河人”真的難以想象“30年河?xùn)|”那邊是怎么的“供給側(cè)”。不要說在“割資本主義尾巴”那架勢下的物質(zhì)匱乏,就是在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N多年里,依舊是有錢的人買不到東西、沒錢的人也買不到東西。姑娘為一塊的確良花布急得直哭;小伙子需要一輛自行車當(dāng)彩禮求爺爺告奶奶;就連火柴、洗衣粉和肥皂,沒有熟人就可能“買黑市”——即國營商店里買不到平價的,被迫去私人店里買額外加價的。乃至到鬧學(xué)潮的1989年,伴著秋風(fēng)起還興起了一股搶購風(fēng)——毛巾毛線、床單被面、棉毛衣褲、襪子鞋帽,還有香煙洋火白砂糖,...甚至有以集體的名義搶購。清楚地記得單身的我禁不住蠱惑加入了單位團(tuán)購分得一箱“洪都牌肥皂”。<br> <br> 唯有豆腐,有錢沒錢都買不到的時候,沒有人抱怨;可以搶購的年月,也沒有誰搶購。不是提籃買菜的小市民不喜歡豆腐,也不是鄉(xiāng)村百姓有豆腐不賣——在城鎮(zhèn)豆腐小作坊興起之前,哪一只菜碗里的豆腐不是鄉(xiāng)村百姓的杰作呢?委實這豆腐不是想有就能有。首先是這黃豆,市場沒有準(zhǔn)入之前,江南雙季稻區(qū)的鄉(xiāng)村絕少有專門打出田地來種豆子,有灌溉條件的耕地必須種稻子,旱土首選栽插紅薯,目的都是確保不餓肚子,即使有些邊角地種了一壟半畦豆子,也是在黃熟前剝毛豆子當(dāng)菜肴了,只有在雙季稻的田埂上栽種的黃豆才會在中秋黃熟后收獲、曬干,捶打豆莢打出粒粒豆子。一年僅有一季,分到家家戶戶的黃豆非常有限。如果不省著吃(當(dāng)菜吃),小心過年必須“秧豆芽”(發(fā)豆芽)、“作豆腐”的那點(diǎn)豆子都冇得了。其二是豆腐不是想“作”就可以“作”的?!白鞫垢钡糜幸徽椎钠骶吆突镜膱鏊?,一般農(nóng)家都沒有,或不需要、或置辦不起。“作豆腐”是門技術(shù)活,一個村落也就只有一兩戶人家具有祖?zhèn)鞯牧?xí)慣,有些小村落甚至要到鄰村去作豆腐。如果不是辦酒席(俗稱“做好事”)或“老了人”(即喪事)需要“作豆腐”,閑常斷不會有誰家,僅僅是想吃豆腐了就要求這作豆腐的人家洗家什燒鍋灶,人家也不會答應(yīng)。一年到頭,只有到了“年腳下”(近年關(guān))才會家家戶戶排著隊去作豆腐。這個時候,整個村落的上空彌漫著豆花夾鹵水的獨(dú)特香味,男女老幼都心領(lǐng)神會那是“過年”的味道了。<br> <br> 剔除豆腐本身營養(yǎng)好、口感好的因素,豆腐不常有,也決定了豆腐的可貴。難怪有好事者把占美女便宜比喻為“吃豆腐”。但鄉(xiāng)村俗語“豆腐【hòuwù】去了【kìewìe】肉的【ǖogō】料”,卻不是說這豆腐的高檔或值錢,而是說真正把豆腐燒成一個好菜需要耐心和成本,幾乎是一盤肉的代價。傳說的麻辣豆腐或麻婆豆腐應(yīng)該好吃,但鄉(xiāng)村百姓還是最愛故鄉(xiāng)的豆腐做法,類似菜譜上的“家鄉(xiāng)豆腐”,又有其特別的做法,可以“農(nóng)家小炒豆腐”名之。取新鮮水豆腐兩到三塊,打成兩指寬的薄片,平攤油面鍋底,小火烤黃皺面(俗稱“煎”),再小心翻轉(zhuǎn)煎烤另一面。一邊煎一邊圍繞豆腐片細(xì)流淋油,還要擺搖鍋?zhàn)右允軣峋鶆?,小心鍋底的燒焦而上沿的不到火候。有時鍋小,或豆腐多,還得分兩次煎烤才能確保每一片豆腐都均勻煎得外焦黃里白嫩。再佐以碎秦椒(干青都可)、蒜苗,下鹽翻炒不幾,加水煮沸即成。清香撲鼻,看著就覺得好下飯(下飯,是鄉(xiāng)村百姓衡量菜好的底線)。如有肉末添加,無異錦上添花,或曰“豆腐炒肉【āoǖo】”,也就不是鄉(xiāng)村百姓熱衷的“農(nóng)家小炒豆腐”了。所謂“去了肉的料”,主要還是費(fèi)油,或者說這“小炒豆腐”看起來是蔬菜,其實所蘊(yùn)含的油水與肉菜相當(dāng)。<br><br> 生活中,“豆腐【houwu】去了【kiewie】肉的【ǖogo】料”,就是指完成一件稀疏平常的事,花去的精力或費(fèi)用卻不凡。例如,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普通人家種菜,幾乎沒有誰先一年自己留種,次年育秧,都是想種什么買什么種子,想栽什么買什么秧(鄉(xiāng)村習(xí)慣把苗叫做秧,如秦椒秧、茄子秧等)。路人看到有家菜園里新栽植的秦椒生機(jī)盎然,順便就問這秦椒秧的來路,這菜園的主人可能是自嘲的語調(diào),說這幾根秦椒秧看是看得,就是“豆腐【hòuwù】去了【kìewìe】肉的【ǖogō】料”,還杳得(即不知道)結(jié)的秦椒什么樣子。<div> 這“不敢驕傲”的含義,可能就是聽信那賣秦椒秧的攤主說這品種好得很,所以明明知道要價高了些還是買了一大把,而一交流發(fā)現(xiàn)其他買的賣的都便宜得多,并且這秧看上去也沒有明顯高低鄉(xiāng)村百姓,買一把菜秧,或小炒一個豆腐,都要留心留意,可能就是一種過日子的習(xí)慣,與有錢沒錢、與有沒有見識,應(yīng)該沒有太大的相關(guān)。道理很淺見,如今的信息開放,開得處江湖之遠(yuǎn)懂居廟堂之高,不要說“豆腐去了肉的料”常有,就是“豆腐渣去了肉的料”也不是沒有見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