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進紅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紀念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醒目的標志牌,上面寫著“紅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紀念景區(qū)”,綠意盎然的植被環(huán)繞著它,仿佛在守護那段沉甸甸的歷史。沿著入口向前走,三塊展板依次排開,分別展示了景區(qū)的全景圖、簡介和導覽圖。通過這些圖文,我大致了解了這片土地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參觀充滿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紅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紀念景區(qū)依托淵泉公園改造建設,占地七萬多平方米,園內(nèi)紅色文化元素豐富,建起了紀念塔、紀念展館和李卓然陵園。園林水系縱橫,林幽俊雅,紅色文化與北方園林文化交相輝映。這里不僅是一個紀念場所,更是一處集教育、紀念、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在園中,耳邊仿佛回響著當年的槍聲與吶喊,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座具有傳統(tǒng)風格的白色建筑靜靜佇立,屋頂有精美的雕刻裝飾,門前紅門與黨徽相映成輝。墻上貼著宣傳標語和海報,背景是綠樹成蔭的環(huán)境。我站在門前,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激情與信仰。</p> <p class="ql-block">紀念塔高高聳立,塔頂有龍形裝飾,塔門上方懸掛著紅色旗幟,背景是藍天與綠樹。站在塔下仰望,心中肅然起敬。這座塔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它記錄著紅西路軍最后的戰(zhàn)斗,也承載著后人對英烈的緬懷。</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化的建筑外觀簡潔,以淺灰色為主,頂部有藍色的裝飾,建筑前有綠化帶,種植了樹木和灌木,地面鋪有方磚,整體設計現(xiàn)代且具有幾何美感。這里既有現(xiàn)代的舒適感,又不失歷史的厚重,是了解紅西路軍歷史的理想場所。</p> <p class="ql-block">戶外的裝飾場景布置得十分用心,背景是藍天和綠樹,前景中有兩個穿著軍裝的雕塑人物,一個手持喇叭,另一個做出戰(zhàn)斗姿勢。背景中央有一個大型的紅色燈籠裝飾,上面寫著“迎春納?!?。地面裝飾有紅色和金色的圖案,營造出喜慶的氛圍。雕塑人物仿佛在向我講述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而燈籠與地面的圖案又讓我感受到今日的和平與幸福來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在展廳中,我看到了一幅紅西路軍西征路線示意圖,標注了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4月的行軍路線。圖中詳細標注了紅軍的進軍方向、撤退路線,以及國民黨軍隊的追擊與撤退情況。通過這張圖,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紅西路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所進行的艱苦征戰(zhàn)。</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展覽墻上,懸掛著多幅歷史照片和文字介紹,內(nèi)容涉及紅西路軍西征的歷史事件,包括部隊行進、戰(zhàn)斗場景、人員名單等。背景為紅色與金色,文字清晰,展示出歷史的莊重與沉重。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西渡黃河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及所屬5軍、9軍、30軍等2.18萬余人,奉中革軍委命令組成西路軍,孤軍挺進甘肅河西走廊,開始了獨立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打通國際通道的艱苦征戰(zhàn)。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西征最終失利。紅西路軍余部在祁連山分兵后,李卓然、李先念率領的西行支隊擺脫了敵兵圍追堵截,挺過了30多天爬冰臥雪的磨難,終于在1937年4月16日走出祁連山,4月24日至26日,在安西與國民黨軍進行了最后一戰(zhàn),余部400余人晝夜兼程西進星星峽,在陳云等人迎接下,終于回到黨的懷抱。</p> <p class="ql-block">一塊展板上,金色的文本框內(nèi)容涉及歷史事件和人物回憶,背景為深色,文字清晰,旁邊還有一個玻璃展示柜,里面陳列著幾件文物,包括石器和木制物品。整體氛圍莊重,突顯歷史的厚重感。我駐足良久,仿佛能從這些文物中觸摸到那段歷史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四塊展板分別記錄了西路軍的行動與指示。第一塊展板標題為《打騎兵歌》,內(nèi)容鼓勵指揮員和紅色戰(zhàn)斗員學習打騎兵,強調(diào)堅定與勇敢。第二塊展板是西路軍工委發(fā)給“劉張并轉(zhuǎn)軍委”的電報,討論在敦煌的策略與學習計劃。第三塊展板記錄了1937年3月23日西路支隊與黨中央取得聯(lián)系的事件。第四塊展板記錄了1937年4月16日西路支隊從大黃營口走出祁連山,到達石包城的行動。這些展板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紅西路軍在極端困境中的戰(zhàn)略決策與行動。</p> <p class="ql-block">一塊木制背景的展板上,用白色字體詳細列出了紅軍紀律的十條內(nèi)容,包括不拿窮人財物、愛護槍支、宣傳紅軍主張等,字體工整,背景為深紅色,顯得莊重而嚴肅。這些紀律不僅是軍隊的準則,更是紅軍贏得人民支持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蘑菇臺軍事會議的背景展板上,有會議地點的照片、會議內(nèi)容的描述和相關(guān)文物。這些內(nèi)容讓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紅西路軍在關(guān)鍵時刻所做出的重要決策。</p> <p class="ql-block">一張照片展示了一座傳統(tǒng)建筑,旁邊展板上寫著“整編臺軍事會議歷史地位”,背景為淺色,整體布局簡潔明了,突顯歷史事件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圖文,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紅西路軍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紅西路軍安西戰(zhàn)役紀念館”的字樣清晰可見,門口懸掛著紅色旗幟和星星裝飾,顯得莊重肅穆。走進館內(nèi),我仿佛走進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每一處細節(jié)都在訴說著那段不屈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一片荒涼的山地,地面上散落著石塊和泥土,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些低矮的土墻和殘破的建筑遺跡,整體環(huán)境顯得荒蕪而寂靜。站在這里,我仿佛能聽到當年的槍炮聲與吶喊聲,感受到戰(zhàn)士們不屈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一塊圖表展示了紅西路軍與敵軍在安西戰(zhàn)斗中的力量對比,從人數(shù)、槍支、火炮到彈藥、手榴彈等,紅西路軍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持戰(zhàn)斗,用生命書寫了不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攻打安西城的戰(zhàn)斗中,敵軍分兩個梯隊從東、西、西南及東南方向圍攻,紅西路軍頑強戰(zhàn)斗,突破封鎖,最終攻破城下。這段歷史讓我深刻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與紅軍的英勇。</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屯突圍戰(zhàn)中,紅西路軍擊斃敵人一個排,俘虜2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與軍需品。這些勝利雖小,卻凝聚著紅軍戰(zhàn)士的智慧與勇氣。</p> <p class="ql-block">照片墻上,六張黑白照片記錄了西路軍小分隊部分幸存人員的肖像,照片下方有對應的名字標簽??粗@些面孔,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在戰(zhàn)火中堅守信仰,用鮮血與生命捍衛(wèi)了理想。</p> <p class="ql-block">墻上懸掛著多幅照片和一幅風景畫,照片展示了不同物品的特寫,風景畫描繪了一片荒涼的田野和一棵枯樹。下方展示柜中擺放著幾件武器,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屈的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