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北京大中軸線北端的仰山之巔,向正南瞭望,由近及遠依次為中軸路、宏恩觀、鐘樓、鼓樓和景山萬春亭。</p> <p class="ql-block">從南向北看鼓樓。</p> <p class="ql-block">鼓樓圍墻的西邊有福德庵。福德庵位于西城區(qū)鼓樓西大街1號,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是典型的家廟式小尼庵,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西城區(qū)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p class="ql-block">福德庵</p><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區(qū)文化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剎海 后海之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 茶座咖啡</p> <p class="ql-block">因福德庵與鼓樓僅一墻一路之隔,故被視為北京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西城區(qū)于2021年啟動“福德庵文物修繕工程”,在堅持對文物建筑“最小干預”和“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的同時,福德庵歷經兩年修繕完畢,基本恢復了本來面貌。在小院內即可抬頭仰望鼓樓。</p> <p class="ql-block">福德庵<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康熙年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民國十三年(1924)再次重修。</p><p class="ql-block">1931年,當時的北平研究院對福德庵調查并留下記錄:"福德庵,鼓樓西大街門牌一號。山門南向,石額'古剎靈威福德庵'。山門前殿三間,為土地殿,內供土地二尊,坐高四尺,泥塑……后殿三間,為觀音殿,木額'福海慈航'。道光戊申年菊月敬書。住持僧顯募化重修……"</p> <p class="ql-block">福德雙燕囀中軸</p><p class="ql-block">一條中軸線,一部文明史。</p><p class="ql-block">作為城市的"脊梁與靈魂",北京中軸線記錄了中華文明的賡續(xù)延綿,也見證了大國首都的歷久彌新。</p><p class="ql-block">暮鼓晨鐘,日月更替。鐘鼓樓,無疑是中軸線上最美的"時間建筑"。今天,在鼓樓的腳下,中軸線上的重要文物建筑,擁有三百年歷史的福德庵,也隨著北京中軸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重獲新生。</p><p class="ql-block">置身于此,舉首相望。一碧萬頃的天際間,紅墻碧瓦的鼓樓旁,總有一群群"古都精靈"長相守。它們,是中軸線古建筑群上最早的"原住民"--北京雨燕。北京,是她們的家鄉(xiāng);中軸上的古建筑,是她們的家園;而這里的人民,就是她們的家人。</p><p class="ql-block">此刻,讓我們跟隨"福德雙燕"的輕舞與訴說,一同去探尋北京雨燕與中軸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詩經·商頌·玄鳥》</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p><p class="ql-block">玄鳥,即燕子,古又稱鴕。一說鳳凰,可理解為被神圣化的燕子?!睹珎鳌?"玄鳥,鴕也。春分,玄鳥降。"自古以來,玄鳥不僅是商人的圖騰,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玄鳥紋常以雄渾、肅穆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爾雅翼》</p><p class="ql-block">胡燕比越燕而大,臆前白質黑章,其聲亦大。巢懸于大屋兩核間,其長有容匹素者,謂之蛇燕。</p><p class="ql-block">宋代羅愿在《爾雅翼》中,道出燕子分為"越燕"與"胡燕"兩種,并說明"胡燕"的特點。有鳥類專家指出,"胡燕"即雨燕。</p> <p class="ql-block">①元·乃賢《京城燕》</p><p class="ql-block">萬里來從海外村,定巢時聽語頻頻</p><p class="ql-block">②元·乃賢《京城燕》</p><p class="ql-block">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約來怯清曉</p><p class="ql-block">③元·楊維楨《燕子辭》</p><p class="ql-block">燕子來時春雨香,燕子去時秋雨涼</p><p class="ql-block">④唐·韋莊《村居書事》</p><p class="ql-block">鳳鶯移樹囀,雨燕入樓飛</p><p class="ql-block">⑤元·吳師道《燕子行》</p><p class="ql-block">清江朱樓相對開,去年燕子雙歸來</p> <p class="ql-block">①<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李宴《贈燕》</span></p><p class="ql-block">王謝堂前燕,秋風又送歸</p><p class="ql-block">②<span style="font-size:18px;">隋·虞世基《賦得戲燕俱宿詩》</span></p><p class="ql-block">大廈物構與云齊,歸燕雙入正衘泥</p><p class="ql-block">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陸游《假日書事》</span></p><p class="ql-block">雕欄近陽花弄發(fā),畫梁避雨燕雙歸</p><p class="ql-block">④宋·梅堯臣《雨燕》</p><p class="ql-block">雨燕去還來,衘蟲為雛食</p><p class="ql-block">⑤元·乃賢《京城燕》</p><p class="ql-block">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p><p class="ql-block">玉樹珠閣不獨棲,金窗繡戶長相見</p> <p class="ql-block">①艷歌行 漢·佚名</p><p class="ql-block">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p><p class="ql-block">②烏衣巷 唐·劉禹錫</p><p class="ql-block">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p><p class="ql-block">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③九九歌是中國傳統(tǒng)農民歌謠。別名“數(shù)九”,是中國冬季一種民間節(jié)氣。描述從冬至開始每九天為一“九”,共數(shù)八十一天,反映天氣由冷轉暖的過程?。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xiàn)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九二九”起到“九九加一九”止。其中多有“八九燕來”之句,反映出燕子物候對于農耕文明的指導意義。</p><p class="ql-block">④?雨燕(學名:Apodidae)是雨燕目、雨燕科鳥類的通稱,全球分布廣泛,包含19屬109種,以卓越的飛行能力和幾乎終生不落地的獨特習性著稱。?雨燕體型與燕子相似,體長9-23厘米,翅膀呈鐮刀形,飛行時速可達110-353千米(褐雨燕為最快記錄),被譽為鳥類中的飛行冠軍。其羽色多為灰、褐或黑色,喉部或腹部偶有淡色斑紋;足部退化,僅能攀附垂直面,無法在地面行走或起飛。??除高緯度地區(qū)和部分島嶼外,雨燕遍布全球,從沙漠綠洲到城市均可見其蹤跡。??燕子幾乎終生在空中活動,僅在繁殖期短暫棲息于巖縫、建筑物縫隙或棕櫚葉上。??</p><p class="ql-block">⑤過去,中國人只知燕來燕往,吟誦慨嘆,不知也無法知燕子來自何方又去往何地。現(xiàn)代科技告訴我們,中國東部的候鳥燕子來自旅途約三萬里之遙的南非高原。在每一個往返周期12個月中,北京雨燕以及其他類似科屬種的燕子在南非要短暫性定居約110天,在北京更短暫性定居約80天,其余時間都處于蔚為壯觀的飛行遷徙狀態(tài)。燕子的這種生態(tài),與中國東部人類的定居生態(tài)歷史息息相關,至少有5000年了。</p><p class="ql-block">⑥南半球南非高原是非洲最大的高原,位于剛果盆地以南。西部與北部?地勢較低,部分區(qū)域海拔不足600米,過渡為低緩的盆地和洼地。??這里是燕子的理想度夏棲息地。大洋和青藏高原是燕子遷徙無法逾越的地理屏障。</p> <p class="ql-block">茶座咖啡</p> <p class="ql-block">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城市古建筑也經歷了拆除與再保護,使人們一度認為北京雨燕面臨著生存危機,正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然而本項目調研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已然主動適應城市化,選擇隱藏在現(xiàn)代城市的"仿古角落"。</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是普通雨燕北京亞種。</p><p class="ql-block">雨燕是夜鷹目屬于攀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p> <p class="ql-block">雨燕外貌特征</p><p class="ql-block">翅膀狹長 向后彎像兩把鐮刀,頭和上體褐色,尾叉狀,嘴短闊 扁平純黑色,額、喉灰白色,胸 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腳黑褐色四指朝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燕鳴常在</span></p><p class="ql-block">木構·探秘</p><p class="ql-block">大木作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主要結構部分,是一種通過榫卯技術連接起不同構件、輕巧高效的框架式承重體系。木制構件依據(jù)位置與功能不同,主要有柱、梁、額、枋、檁、斗拱、椽、飛等。也正是這些精巧復雜的木構系統(tǒng),為北京雨燕提供了完美的安家之所。</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樓最早修建于元朝九年(1272),初名"齊政樓"。現(xiàn)存鼓樓為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重新修建。鼓樓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坐落在高達4米的樓基上,是一座紅墻朱欄與獸脊飛檐的高樓。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歇山頂、灰筒瓦、綠瑞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筑。</p><p class="ql-block">②現(xiàn)代·新居</p><p class="ql-block">近年來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開始逐漸適應北京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改變。原來一向喜歡在古建筑棲息的北京雨燕,如今開始在立交橋下的縫隙、現(xiàn)代建筑外側等適合筑巢的犄角旮旯兒搭起巢窩,建起新的"生活圈"。</p><p class="ql-block">例如:天寧寺橋﹣西二環(huán)護城河沿線、椿樹館街橋、廣安門橋等地,橋下有大量的縫隙孔洞,是雨燕們筑巢繁衍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圖片(略) 北京天寧寺橋</p><p class="ql-block">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人 </span>和諧共生 守護生靈 科學·守護</p><p class="ql-block">為更好地了解北京雨燕的種群數(shù)量、分布情況以及繁殖習性、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聯(lián)合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宣武青少年科技館于2018年啟動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至今已經持續(xù)7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共設立40處調查點,自4月﹣8月每周調查一次。志愿者采取樣點法進行調查、利用望遠鏡觀測和數(shù)碼相機拍照的方式觀察雨燕并計數(shù),每年志愿者在指定地點、日落前1-2小時開始調查,持續(xù)到日落后15分鐘。調查時,分別計數(shù)3次,記錄每次的北京雨燕數(shù)量,3次中數(shù)量最多的1次,計數(shù)時,使用廣角鏡頭連續(xù)拍照,分組拍照并計數(shù)。</p> <p class="ql-block">①代代相守 古都精靈</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中文正式名為普通雨燕北京亞種,英國鳥類學家羅伯特·斯祖侯于1870年在北京首次采集到這一亞種,將其拉丁學名命名為 Apus apus pekinensis,也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p><p class="ql-block">②多樣·生境</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不僅是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一張體現(xiàn)首都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名片。近年來,北京雨燕的種群數(shù)量持續(xù)穩(wěn)定上升,這與北京持續(xù)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密不可分。截至2024年,北京累計實地記錄生態(tài)系統(tǒng)群系136種、物種6895種;處于全球"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qū),有確切記錄的野生鳥類達519種,超過全球的5%、全國的1/3。</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舉行的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p><p class="ql-block">約》締約方大會上,北京被評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p><p class="ql-block">③萬里·歸家</p><p class="ql-block">作為候鳥,北京雨燕大約每年7月底、8月初離開北京,踏上漫漫遷徙越冬之路。2014年,中國觀鳥會組織志愿者,為棲息在頤和園廓如亭的北京雨燕佩戴光敏定位儀,以觀測其遷徙路線。</p><p class="ql-block">數(shù)據(jù)顯示,一只北京雨燕2014年7月末離開頤和園開始南遷,飛躍天山山脈和紅海。2014年10月到達南非納米比亞越冬。2015年2月啟程返回故鄉(xiāng)北京,并于2015年4月回到頤和園。</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及有關燕子屬種飛往非洲越冬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 Apus apus pekinensis )是北京特有的候鳥物種,每年都會進行驚人的長途遷徙,從北京飛往非洲南部越冬。這一遷徙行為背后有著深刻的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原因。</p><p class="ql-block">①北京雨燕的基本遷徙習性</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具有以下顯著的遷徙特征:</p><p class="ql-block">1、遷徙距離驚人:每年7月中旬從北京出發(fā),11月初到達南非高原越冬度夏,次年4月返回北京。單程遷徙距離約1.6萬公里,全年遷徙總距離可達3萬公里以上。</p><p class="ql-block">2、持續(xù)飛行能力:北京雨燕在遷徙過程中幾乎不停歇,進食、喝水、睡覺甚至交配都在空中完成。</p><p class="ql-block">3、北京雨燕被稱為"無腳鳥"。它們雙腳退化,難以在地面站立,終生的行動方式主要是不停歇的飛行。</p><p class="ql-block">4、精確的導航能力和時間節(jié)點控制:每年都能在恰當?shù)募竟?jié)時機準確返回北京同一筑巢地點,顯示出驚人的空間記憶和導航能力。</p><p class="ql-block">5、高速飛行:飛行速度極快,最高時速可達190公里,遠超同等體型鳥類。</p><p class="ql-block">②非洲作為越冬度夏地的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選擇非洲南部,主要是剛果盆地以南之南非高原西北部作為越冬度夏地,基于以下生態(tài)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1、氣候條件</p><p class="ql-block">*溫暖適宜:非洲南部緯度低,熱量充足,氣候溫暖,適合雨燕生存。</p><p class="ql-block">*降水適中:南非高原光照充足,降水適中,既不會過于干旱也不會過于潮濕。</p><p class="ql-block">2、食物資源</p><p class="ql-block">*昆蟲豐富:非洲南部的稀樹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昆蟲資源豐富,為雨燕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p><p class="ql-block">*食物可獲得性:與亞洲北方冬季食物匱乏形成鮮明對比,非洲南部全年都有豐富的飛蟲可供捕食。</p><p class="ql-block">3、棲息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開闊空間:南非高原地區(qū)開闊,適合雨燕的高速飛行和空中捕食習性。</p><p class="ql-block">*安全越冬:該地區(qū)天敵相對較少,為雨燕提供了安全的越冬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③遷徙路線與科學研究</p><p class="ql-block">通過現(xiàn)代追蹤技術,科學家已精確繪制出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p><p class="ql-block">1、秋季遷徙路線:</p><p class="ql-block">*7月中旬從北京出發(fā),向西北進入蒙古國</p><p class="ql-block">*經新疆北部進入中亞,8月中旬越過紅海</p><p class="ql-block">*9月初到達非洲中部(剛果盆地附近)</p><p class="ql-block">*11月初最終到達南非高原</p><p class="ql-block">2、春季返回路線:</p><p class="ql-block">*次年2月中旬開始北遷</p><p class="ql-block">*經剛果盆地東部</p><p class="ql-block">*4月初離開非洲</p><p class="ql-block">*4月下旬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3、遷徙特點:</p><p class="ql-block">*全程經過37個國家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秋季遷徙約111天,春季返回約64天</p><p class="ql-block">4、燕子生物習性年的四個生存階段:</p><p class="ql-block">綜上概述,北京雨燕從北京地區(qū)一帶至南非高原西北部飛行遷徙111天 + 南非高原短暫性定居繁殖110天 + 南非高原至北京地區(qū)一帶64天 + 北京地區(qū)一帶更短暫性定居繁殖80天 ≈ 365天。</p><p class="ql-block">燕子在飛行遷徙途中會有短暫停歇,北京至南非遷徙期間可達2-6次。</p><p class="ql-block">④遷徙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選擇非洲越冬/度夏的根本驅動力是食物資源:</p><p class="ql-block">1、亞洲北方冬季食物匱乏:北京及周邊地區(qū)冬季昆蟲數(shù)量急劇減少,無法滿足雨燕的食物需求。</p><p class="ql-block">2、能量平衡:雖然遷徙消耗大量能量,但非洲豐富的食物資源能確保雨燕在越冬/度夏期間獲得足夠營養(yǎng),維持生存和積蓄次年繁殖所需的能量儲備。</p><p class="ql-block">3、進化適應:全新世最近的間冰期以來,伴隨著東亞人類農耕文明的進展,燕子的這一遷徙路線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物競天擇,能夠最大程度保證種群生存和繁殖成功。</p><p class="ql-block">⑤保護與研究現(xiàn)狀</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p><p class="ql-block">1、環(huán)志與追蹤:自2014年起,科研團隊使用光敏定位儀(僅0.65克)追蹤雨燕遷徙路線,獲取了大量科學數(shù)據(jù)。</p><p class="ql-block">2、棲息地保護:北京古建筑(如正陽門、頤和園)為雨燕提供了重要繁殖地,相關保護措施確保了這一棲息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p><p class="ql-block">3、國際合作:中國與瑞典、比利時、英國等多國專家合作研究雨燕生態(tài),提高了保護工作的科學性。</p><p class="ql-block">4、公眾參與: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機構組織公眾參與雨燕普查和保護,提高了社會關注度。</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遷徙奇跡不僅展現(xiàn)了自然界的壯麗,也提醒我們保護遷徙鳥類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這一獨特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將繼續(xù)為科學家提供研究鳥類遷徙的寶貴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繁殖地在哪些地方?</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在非洲的越冬地有哪些?</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遷徙過程中有哪些停歇點?</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如何精確繪制?</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遷徙路線示意圖</p><p class="ql-block">下虛線,北京雨燕由南非納米比亞至北京頤和園的遷徙路線,示意虛線。</p><p class="ql-block">上虛線,北京雨燕由北京頤和園至南非納米比亞的遷徙路線,示意虛線。</p> <p class="ql-block">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人們對雨燕有著特殊的感情。從老北京沙燕兒風箏,到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從服貿會吉祥物"福些",再到北京中軸線殘遺的百個數(shù)字形象,北京雨燕既是北京的一個"種殊生態(tài)符號",又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遺產",早已為北京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①不同屬種燕子的壽命差異</p><p class="ql-block">?1、家燕?:最常見的燕子種類之一,平均壽命約11年,部分個體壽命可達15年。其壽命受捕食風險、遷徙能力和棲息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共同影響。??</p><p class="ql-block">2?、金腰燕?:壽命相對較長,平均15年左右。這類燕子適應性強,常選擇人類居住環(huán)境筑巢,減少了天敵威脅。??</p><p class="ql-block">?3、雨燕包括北京雨燕?:壽命最短的燕子種類,平均僅5.5年。其高強度的飛行捕食行為和經常性露天巢穴易受氣候影響,是壽命較短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②影響壽命的關鍵因素</p><p class="ql-block">1、遷徙損耗:每年遷徙數(shù)千或數(shù)萬公里消耗大量體能。</p><p class="ql-block">2、捕食壓力:猛禽、蛇類等天敵威脅。</p><p class="ql-block">3、筑巢安全:人類建筑物巢穴比露天巢穴存活率高20%-30%。</p><p class="ql-block">4、食物供給:每只成年燕子日均需捕食500-1000只昆蟲。??</p> <p class="ql-block">雛燕在溫暖的巢里相互依偎,享受著此生飛翔前片刻的寧靜。</p><p class="ql-block">燕子在人類建筑物的適宜空間筑巢繁育,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和天敵攻擊。而人們通常認為燕子在自家屋檐下或高大堂屋上方筑巢是看得起我家好風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