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與隴西高原的分界,是海拔4000多米的烏鞘嶺。古代吐蕃的一支,從青?;ブ祥T峽,翻越祁連山,將兵鋒止于烏鞘嶺上。于是,這兒的大片高山草場就成了吐蕃,也即藏族的世居地,稱為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其實烏鞘嶺,夏朝至漢初,先后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西狩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郡時,這里就歸入漢王朝版圖。中唐以后,唐朝式微,為吐蕃(今藏族)所攻取,成為了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明至清初實行千百戶制度。清·乾隆十八年(1537年)設莊浪茶馬廳(或稱莊浪茶馬理番委員),管理此地36族、14寺院。 民國25年(1936年)以境內(nèi)天堂寺和祝貢寺首字“天祝”為名,設置天祝鄉(xiāng),屬永登縣。1950年置天祝自治區(qū)(縣級),陸續(xù)劃入莊浪安遠驛;古浪、永登、武威數(shù)鄉(xiāng),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br> 因為屬下婦產(chǎn)科主任,是一位漢化的天祝姑娘,她的父親還在石門鎮(zhèn)當小學校長。那兒的石門河及三峽屬于天祝朱岔土族鄉(xiāng),風景很美。由是,同事們突然來了興趣,相約到天祝一游。所以,夏末的星期六,一早離開蘭州,驅(qū)車奔向烏鞘嶺下的華藏寺。世紀前,縣城還在烏鞘嶺上的安遠鎮(zhèn)。而新縣治華藏寺鎮(zhèn)其實是個新鎮(zhèn)。 汽車駛過黃河,行進在苦水河谷底。天??h境,圍繞著整個烏鞘嶺展開。群山環(huán)抱,峰巒疊嶂,有郁郁蔥蔥的蒼茫林海,終年皚皚的雪山...烏鞘嶺似天然屏障連綿起伏,橫亙在河西走廊南端,成為了隴西高原北端的門戶。而烏鞘嶺下則是天祝大草原,水草豐美,“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汽車駛到攀登烏鞘嶺的隘口,東去不遠,就是新縣治所在的華藏寺。莊浪河在其東麓南下,注入黃河。沿烏鞘嶺和祁連山夾角間的草原西去,靠近祁連山主脈和大通河谷折轉(zhuǎn)南向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天堂寺。主任的老家就在石門河金沙峽中。 上世紀,這是一條鄉(xiāng)間的村道,堪堪能通行面包車。細細的水流漫過草叢,從兩山谷底汩汩流過。天并不高遠,低低地壓在頭頂,放眼是滿眼的綠。高山草甸的牧草,從谷底向兩翼山坡鋪展開去,山有多高,草原就有多高,準確地說,除了藍天白云以外,映入眼簾的就只剩下高過人膝的牧草的栽絨地毯。點綴其中的是金色狗尾草、止血馬唐、硬質(zhì)早熟禾、長芒棒頭草、多花黑麥草、假葦拂子茅、大畫眉草、芒穎大麥草、透明鱗荸薺針藺、亞洲蒲公英、緋紅蒲公英、深裂蒲公英等等,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顯示著草原的風情和嫵媚。 牛羊和馬匹撒在綠色的地幔中,《牧歌》的樂音隱約響徹在我的耳際:<br>“藍藍的天空上飄著那白云,<br>白云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br>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br>灑在草原上<br>多么愛煞人……<br> 那悠揚的蒙古長調(diào)隨流云飄蕩,樂暈了山河,陶醉了我們,直到石門河的流水聲喚醒了我久遠的回憶……南門峽,不凍的小溪,祁連山的原始密林,初入少年時破滅的夢想,生命的吶喊、悲愴的奏鳴,苦難中的徘徊、彷徨和無助,好似就在昨天……。而今天,我們要去的伊的家鄉(xiāng),是探索山中草原飛出的鳳凰的故鄉(xiāng)和親人。那才是生活期望的旋律,真正有價值和希望的人生! 流經(jīng)這片草原的河流都屬于黃河水系,先后匯入金強河,或再匯入大通河、莊浪河、苦水河,流進黃河。金強河在岔口驛村陳莊與石門河匯流,再注入莊浪河。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潤了這片高原草場,使水草豐美,牛羊碩壯、山色宜人。其間生活著一種毛色光潔如雪的白牦牛。由于全身毛色雪白,素有“草原白珍珠”之稱。是一種珍貴品種。 馬牙雪峰 接近祁連山脈了,北方的云層里,出現(xiàn)了似皚皚白雪覆蓋的雪峰。呈西北-東南走向,從甘青邊界起,至永登沒入群山,那就是著名的馬牙雪峰。因形似馬牙,終年積雪而得名。主峰白石尕石達,海拔4447米,藏語稱倫布什則;本地人稱白嘎達山。 意為最高的須彌山。仰望雪山,云峰千姿百態(tài),萬千氣象。時而劍峰兀起,爭高直指,漫入云霄;時而形近白色的水晶寶塔,陽光輻照,幻射出七彩的霞光,可與東君爭輝;時而貌似披著薄紗的仙姝,曼妙絕倫,婀娜多姿。 朱岔峽 金沙峽 走走停停,觀景、玩水、摘花,野餐,不覺夕陽西下。車輛進入天祝小三峽區(qū)域,這是天祝真正的精華。整個景區(qū)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由五臺嶺、朱岔峽、金沙峽和先明峽等景點組成。前段路程只屬于石門峽范疇。已是草綠河清,風光無限。過了石門溝,越五臺嶺,便到了三峽之首的朱岔峽。好像丹霞地貌一樣,在暮色中顯露著通體的朱紅色。山石造型奇特,饒有風致。將近金沙峽的時候,夜色已濃。主任的舊居也到了。山村中的一座四合院,掩蔽在濃蔭中。校長的老妻是農(nóng)村戶口,仍在這里守著薄田度日。伊欣喜地迎接著我們的到來。聽著女兒的介紹,忙不迭地捧出油香果品,款待著我們。大家都累了,飯后早早地分睡在兩張通鋪大炕上。很快進入了夢鄉(xiāng)。 先明峽 黎明,寧靜的鄉(xiāng)村在狗吠雞啼中醒來了,空氣清新無比。安適在“天光悅鳥性”中,同事們忙著沿村道、山野小徑尋找真有興趣的事物和自己的所愛。從小學五年級到互助縣下鄉(xiāng)勞動,初一野牛溝秋收,到后來下放南門峽。我從少年時期就熟悉了祁連山下的鄉(xiāng)村。如今只是回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風光,疏散某種心情而已。<br><br> 在山野、小丘上拍了照。我不打算從原路回去。改從金沙峽口、天堂寺、“引大入秦”渠首,沿大通河回歸。 前行里許,就是始建于唐代的天堂寺。它是河西藏族朝圣拜佛的圣地。彼時還沒有恢復舊觀,只余一座大經(jīng)堂,數(shù)個喇嘛維持著佛事。建成天堂鎮(zhèn),恢復天堂寺舊觀,已是本世紀十年后的事了。金沙峽南距天堂寺,以奇險峻秀著稱,先明峽與金沙峽一河之隔,峰巒疊障,景色怡人。就不一一細說了。<br>歸去,大通河谷,另番景致。又是意蘊無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