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憶 糧 店</p><p class="ql-block"> 汪硯秋</p><p class="ql-block"> 糧店,也有叫糧站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專門經(jīng)營糧食的部門,是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受政府管控。對于這個名稱,90后的人一定很陌生。但對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鎮(zhèn)居民而言,那是人盡皆知。因為那是維系人們生活的必經(jīng)場所。</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糧食是國家統(tǒng)購統(tǒng)銷物資,由國家糧店(糧站)專營,其他商店不得經(jīng)營。糧店是有區(qū)域性的,居民必須持購糧本到指定的糧店購糧。</p> <p class="ql-block"> 城鎮(zhèn)居民,每家都有一個購糧本。購糧本里詳細登記著家里有幾口人、每個人的年齡及每個人每月的糧食定量是多少。每個月的糧食供應(yīng)內(nèi)容都不一樣,購糧前要先看一下本月的供糧公告欄。</p><p class="ql-block"> 公告欄的內(nèi)容大體上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本月居民糧食供應(yīng)</p><p class="ql-block"> 白面 20%</p><p class="ql-block"> 大米 每人1斤 </p><p class="ql-block"> 小米 每人1斤</p><p class="ql-block"> 綠豆 每人半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余粗糧補齊</p><p class="ql-block"> 粗糧,是指玉米面、高粱面、紅薯面等。</p><p class="ql-block"> 在糧店的售糧處,整齊擺放著一排無蓋的大木箱,每個木箱里放著不同品種的糧食。沿木箱左右兩側(cè)側(cè)板中間處,各有一個高出木箱約一米的木柱,兩個木柱支撐一個木梁。木梁上垂下一掛鉤,桿秤的提環(huán)就掛在這個掛鉤上。木梁上還垂下一根鐵絲,鐵絲下端彎成一個長圓環(huán)狀,秤桿的未端插入圓環(huán)內(nèi)。這樣,在不秤重時,秤桿就不會下垂,秤砣就不會滑落。在木箱的外側(cè)箱壁上,掛著一個用白鐵皮制成的斜式漏斗。買糧時,顧客把面袋套在漏斗的下口,糧店工作人員秤好面后,隔著木箱,把面倒入漏斗,面就滑進了面袋里。有時,工作人員會用秤盤磕幾下漏斗,或是顧客拍幾下漏斗,這是為了把粘在漏斗壁上很少的面粉震落進面袋里。</p><p class="ql-block"> 買糧時,當白面多于45斤、玉米面多于40斤時,只用秤秤出多出的部分,然后直接拿出一袋未開封的白面或玉米面給顧客,這樣可大大減少過秤的時間。但顧客要把購糧本押在柜臺。工作人員會把一個小紙條夾在購糧本里,紙條上寫著顧客拿走的面袋數(shù),以備顧客返還面袋時核對用。返還面袋時,工作人員一邊數(shù)著面袋的數(shù)量,一邊觀察著面袋上印的標識,以確保返還的是原裝面袋。數(shù)量及標識都核對無誤后,才將購糧本退還顧客。</p><p class="ql-block"> 買回家的整袋面粉,要倒進自家的面袋。面粉倒完后,要把面袋里外翻個面,在大案板上,用小掃帚細心地一下挨一下地掃,把粘附在面袋上的面都掃下來。這可不是個別一兩家掃面袋,而是家家都是這樣掃。可見那個年代糧食是多么金貴的。那時,家家都有面箱、面柜,都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面袋。</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學(xué)、初中時,上下學(xué)的路上,路過家屬院里的糧店。那時往糧店運糧食,還都是用馬車。馬車停在糧店外的路邊,車上的糧食要靠人一袋袋扛進糧店。那是個提倡學(xué)雷鋒做好事的年代,我們這些男孩子,只要遇到此事,便會主動上前幫著扛糧卸車。糧店的工作人員很少,每次卸車對他們來說都是個難事。有了我們的幫忙,他們高興極了。他們只負責(zé)卸車和碼垛,中間的扛運全是我們這些學(xué)生。開始時一人扛一袋,后來一人扛兩袋,高年級的、長的壯實的甚至要求扛三袋。</p><p class="ql-block"> 秋末,紅薯下來了。聽說糧店要賣紅薯了,家屬院里的人們都蜂擁而至,很快排起了長隊。紅薯算是粗糧,一斤粗糧指標可買五斤紅薯,人們都喜歡買紅薯。正因為人們都喜歡買,所以買紅薯有上限,避免后來的居民買不到紅薯。紅薯不用入庫,拉個磅放在車邊,一邊卸車一邊賣。</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糧食都是定量供應(yīng),城鎮(zhèn)普通居民最高是每月28斤,食油半斤。工人的糧油供應(yīng)標準,按工種有不同的等級。我記得,好像是煉鋼、煉鐵的爐前工最高,每月45斤糧食,一斤油。嬰兒滿一周歲后開始供應(yīng)糧食,開始時每月六斤,以后每年漲兩斤,漲到28斤后就不再漲了。</p> <p class="ql-block"> 那時,市場上所有的糧食制品都要糧票。一碗面條二兩糧票,一根油條半兩糧票,一斤糕點六兩糧票。</p><p class="ql-block"> 糧票是以省、直轄市為區(qū)域,限制使用范圍,出了該區(qū)域就不能使用,這叫地方糧票。能跨區(qū)域使用的糧票叫全國糧票,這種糧票在全國可通用。糧票的獲取途徑是糧店。在糧店申請辦理糧票,要在你的購糧本上扣除相應(yīng)的糧食指標,并且扣除的糧食是按當月的粗細糧比例扣除。如果這個月你細糧已買完了,只剩下了粗糧,那就不能申請糧票,只能等下個月了。如果是申請全國糧票,每五斤還要扣一兩油。</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糧食供應(yīng)緊張的年代,糧票是非常緊俏的東西,特別是全國糧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坊間有傳聞,二百斤全國糧票就可從xx省領(lǐng)一個媳婦回來。</p><p class="ql-block"> 由于那時糧食供應(yīng)量有限,副食品也不豐富,幾乎家家糧食都不夠吃,免免強強能吃到月底,所以糧站都是提前一兩天賣糧。那幾日,糧店還沒開門,人們就早早去糧店門口排隊,等著買糧。不僅人排隊,糧本也要按序排隊,以防有人加塞兒。</p> <h3> 改革開放的大潮,沖開了中國社會多年的糧食供應(yīng)緊張的困擾,從此人們不再為吃飽飯而發(fā)愁。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供應(yīng)早已不再限量。品種繁多的糧食,在超市中可隨意買到。拿糧本排隊、掃面袋、看著面箱里剩下的面、計算著還有幾天才能買糧的日子一去不復(fù)返了。糧店,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消失在遠去的歲月中。它僅僅作為一個時代符號,還存留在上年紀人的記憶中。<br> 我們這代人,趕上了好時候,感恩時代。</h3> <h3> ?。▽懹?025年6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