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破窗 當代中國新攝影</p><p class="ql-block">策展人 Curator |西蒙·貝克 Simon Baker</p> <p class="ql-block">展覽共分五個單元,這一篇章是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第一單元"山河無盡"探索類與自然之間的深刻共鳴。它不僅呈現(xiàn)未受侵擾的自然之美,更涵蓋了經(jīng)人類改造的環(huán)境圖景、動植物影像記錄,以及我們與周遭世界在存在意義上的深刻聯(lián)結﹣﹣這種聯(lián)結既包含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依存,更指向精神層面對生命本源的永恒叩問。</p> <p class="ql-block">部分藝術家采用冥想的方式,從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中汲取靈感。阿斗的黑白攝影將場景簡化為書法般的筆觸,喚起靜謐的神秘主義</p> <p class="ql-block">01 草葉集NO.46</p><p class="ql-block">阿斗 2014年</p> <p class="ql-block">03 草葉集NO.2014</p><p class="ql-block">阿斗 2014年</p> <p class="ql-block">03 無相之鏡(以上四幅)</p><p class="ql-block">葉子青 2025年</p> <p class="ql-block">04 太室山 </p><p class="ql-block">塔可 2014-2016</p> <p class="ql-block">05 故土 NO1</p><p class="ql-block">黎明 2010年</p> <p class="ql-block">06 我記得II-02</p><p class="ql-block">劉曉芳 2012年</p> <p class="ql-block">07我記得II-01</p><p class="ql-block">劉曉芳 2012年</p> <p class="ql-block">劉曉芳霧氣氤氳的畫面模糊了現(xiàn)實與想象的邊界。</p> <p class="ql-block">08 仿宋代桃花</p><p class="ql-block">洪磊 1998-1999年</p> <p class="ql-block">09 新山水I:行春古渡圖</p><p class="ql-block">姚璐 2011年</p> <p class="ql-block">10新山水VI:松溪載酒圖</p><p class="ql-block">姚璐 2018年</p> <p class="ql-block">姚璐的大尺幅作品模仿山水畫,但揭示了山是用綠色網(wǎng)罩偽裝的垃圾填埋場。</p> <p class="ql-block">11 仿宋吳炳《出水芙蓉》</p><p class="ql-block">洪磊 1998年</p> <p class="ql-block">其他藝術家則顛覆了傳統(tǒng)的風景意象,批判城市化的破壞性所帶來的影響。洪磊將古典圖案,盛開的樹枝、纖細的小鳥,融入其中,使它們變得矯揉造作、毫無生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 春</p><p class="ql-block">楊泳梁 2017年</p> <p class="ql-block">楊泳梁的數(shù)字作品讓人聯(lián)想到宋代的風景,卻把樹木變成了電線,把山變成了摩天大樓和建筑起重機。</p> <p class="ql-block">13 城市迷彩 97號黃河</p><p class="ql-block">劉勃麟 2014-2016年</p> <p class="ql-block">劉勃麟在行為作品中將自己淹沒在被污染的黃河水中,他童年時代曾經(jīng)純凈的河水如今已經(jīng)有毒,無法飲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 石頭的記憶:拖著石頭的嬰孩兒 NO.1</p><p class="ql-block">盧彥鵬 2009年</p> <p class="ql-block">盧彥鵬在《石頭的記憶》中將中國山岳的照片與妻子繪制的漂浮人像速寫疊加,營造出過去與當下交織的縹緲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冰器 </p><p class="ql-block">張晉 2012年</p> <p class="ql-block">16 臆念之景 NO.8</p><p class="ql-block">袁順 2003年</p> <p class="ql-block">袁順想象了一個人類痕跡被掩埋在層層塵土之下的未來,陰森恐怖的未世寂靜籠罩著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電線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18 燦爛的腐朽</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19 天堂豬</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3年</p> <p class="ql-block">20 冰凍番茄</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付羽的作品中,纏繞在電線上的動物尸體、腐爛或冰凍的植物,都提醒人們工業(yè)化對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1 吠盲:無毛狗</p><p class="ql-block">鄔樹楠 2013-2014年</p> <p class="ql-block">22 吠盲:野馬 </p><p class="ql-block">鄔樹楠 2013-2014年 </p> <p class="ql-block">23 時間的陰影系列 </p><p class="ql-block">沈凌昊 2018年 </p> <p class="ql-block">24 迷幻竹07 </p><p class="ql-block">封巖 2011年</p> <p class="ql-block">25 未曾到來的期遇</p><p class="ql-block">寧雨晰 2011年</p> <p class="ql-block">26 悲歌.花2 </p><p class="ql-block">蔣志 2010年</p> <p class="ql-block">27 蝴蝶.魚.豆莢 </p><p class="ql-block">李志國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28 鴨子.野果 </p><p class="ql-block">李志國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29 剪影.花.飛蛾 </p><p class="ql-block">李志國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李志國實驗性的多重曝光將鳥類和昆蟲放大到巨大的比例,似乎在強調它們在這個經(jīng)常被忽視的世界中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0 春﹣﹣人間景: 無與倫比的風景 </p><p class="ql-block">黃曉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31春﹣﹣人間景:無與倫比的風景</p><p class="ql-block">黃曉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黃曉亮的《風景這邊好》利用光影將夏日垂釣的場景轉化為夢幻般的懷舊景象,將記憶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2 一個新的期待 或者新的奇跡 </p><p class="ql-block">黃曉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33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34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任航則通過自然環(huán)境中的裸體來挑戰(zhàn)性禁忌。</p> <p class="ql-block">35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36 攀登者 </p><p class="ql-block">陳榮輝 2023年</p> <p class="ql-block">37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p><p class="ql-block">蒼鑫 1992年</p> <p class="ql-block">在蒼鑫的《為無名山增高一米》中,蒼鑫、張洹及其他來自北京東村的藝術家通過堆疊裸體與土地融為一體,仿佛在對抗試圖主宰自然的進步意識形態(tà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8 新生 </p><p class="ql-block">林志鵬(編號223) 2023年</p> <p class="ql-block">林志鵬(編號223)似乎捕捉到了一個特寫鏡頭,稍縱即逝的青春亢奮和憂郁的瞬間,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他以不加修飾的影像真實記錄了一代人夾在自由與迷惘之間的生存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敬請期待第2單元’《都市生存》。</p> <p class="ql-block">攝影在中國的歷史,與攝影媒介本身的歷史一樣悠長。但如果真的只是從1980年代未期開始,才有可能談論“中國攝影”呢?這種設問看似挑釁,實則指向一個本質問題:在全球化浪潮將中國推至變革核心的當下,原本地理與時間維度上的簡單界定已不足取信。但過去四五十年來的“中國攝影”是另一種歷史、另一種敘述,是由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熟的新潮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定義的媒介。</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之后,中國社會和中國攝影都經(jīng)歷了深刻的轉變。隨著政治與社會面貌的轉變,攝影已成為藝術家記錄、審問與重新想像現(xiàn)實的有力工具。因此,攝影獨一無二地捕捉了這個處于變化中的國家—它變化中的城市、有爭議的歷史,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張力。</p><p class="ql-block">展覽標題“破窗”的靈感來自榮榮,他可能是中國攝影界最重要的思想者和形象大使—無論在他那一代,還是后來者。1996年他與劉錚共同主編《新攝影》創(chuàng)刊號時曾撰文指出:“當封閉多年的房間里突然打開一扇窗,我們呼吸變得順暢,新攝影的意義由此確立?!?lt;/p><p class="ql-block">要探討當代中國攝影之“新”,存在多重闡釋維度,每個視角都帶有自身的復雜性和細微差異。從1979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自然·社會·人”影展,經(jīng)過1980年代的“新潮美術”,到1990年代之后的實驗轉向,歷史的演進脈絡漸次清晰。但本展刻意回避歷史和主題敘事,邀請觀者透過藝術家開啟的“窗口”,在主題單元的互文關系中重構認知。以任何順序來看,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作品單元共同構成一個關于新攝影的命題—既是根本性的,又極具中國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展覽由西蒙·貝克(館長)與勞里·赫維茨(高級策展人)在巴黎歐洲攝影之家策劃。歐洲攝影之家團隊特別感靳宏偉先生與館長Angela陸女士,以及Emma女士對本項目的重要支持,翻譯工作由郝青松博士協(xié)助完成。</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覽從宥愛美術館的收藏中精選69位藝術家的150余件作品,打破線性時序桎梏,以五個主題單元構筑多重對話可能。這種策展思路呼應西方藝術史中的"沙龍懸置"傳統(tǒng),在主題邊界的流動性中激發(fā)開放式探索。在展廳中央特別營造出教堂般的沉思空間,與環(huán)繞四壁的巨幅攝影"濕壁畫"形成張力場域。這種尺幅與視角的交響,將攝影從靜態(tài)記錄提升為承載時間,記憶與凝視行為的生命載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現(xiàn)實與幻象的邊界消融,攝影作為認知世界的通道,展現(xiàn)出超越性的精神維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