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紀念劉天華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名家名曲音樂會側(cè)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至剛過,冰城哈爾濱便迎來了少有的炎熱天氣。6月24日晚,盡管白天氣溫高達35攝氏度,哈爾濱音樂學院的音樂廳內(nèi)卻清涼宜人,座無虛席。一場名為“樂脈庚續(xù) 韻傳華風”的名家名曲音樂會正在這里隆重上演,以此紀念中國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先生誕辰13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樂會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集中呈現(xiàn)了劉天華創(chuàng)作的八首經(jīng)典作品。演出以歡快活潑的琵琶曲《歌舞引》拉開序幕,隨后著名二胡演奏家胡志平以深沉細膩的演奏詮釋了《病中吟》的憂思情懷。琵琶演奏家、博士生導師葛詠帶來的《改進操》展現(xiàn)了精湛的技藝,而隨后的《獨弦操》《燭影搖紅》則讓觀眾領(lǐng)略了二胡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當琵琶獨奏《虛籟》的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全場響起熱烈掌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教授親自登臺,以一曲《空山鳥語》將音樂會推向高潮,其精湛的演奏技藝令在場觀眾嘆服。上半場最終在朱昌耀先生演繹的《閑居吟》中圓滿結(jié)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介紹,劉天華(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劉壽椿,是中國近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被公認為"中國現(xiàn)代民族音樂的奠基人"之一。他師從周少梅學習二胡、琵琶,并自學三弦、古琴等多種民族樂器。作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先驅(qū),他創(chuàng)辦《音樂雜志》,致力于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改革與發(fā)展。在藝術(shù)實踐上,他改進二胡制式、定弦法和演奏技法,確立了二胡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在琵琶教學方面,他建立了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培養(yǎng)了大批民族音樂人才,為中國音樂教育現(xiàn)代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劉天華與華彥鈞(阿炳)并稱"二胡雙璧",其作品和理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000年,中國文聯(lián)追授其"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對中國音樂事業(yè)的卓越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少觀眾表示,這場演出不僅讓他們重溫了劉天華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下半場則是全國多名著名琵琶演奏家、二胡板胡演奏家和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族青年樂團聯(lián)合演奏的《良宵》《紅色暢想》《天籟華音》等經(jīng)典音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24日,于哈爾濱音樂學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