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渦陽縣老子研究會一行19人在執(zhí)行會長高亞麗的帶領下自費到西安游學。途經(jīng)洛陽參觀了白馬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寺院,也是中原四大名寺之首,景區(qū)包括白馬寺、國際佛殿苑、齊云塔院三大景區(qū)。國際佛殿苑在白馬寺西側,由泰國佛殿苑、印度佛殿苑、緬甸佛塔苑組成,是這三個國家政府出資修建的,在這里可以一睹東南亞、南亞國家佛教建筑風采。齊云塔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處,有“東白馬寺”之稱,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晚游學團住宿三門峽,驅車游覽了三門峽大壩和和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相傳砥柱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zhèn)河石柱,又說是一位黃河老艄公的化身。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白馬寺的來歷,根據(jù)《四十二章經(jīng)》和《后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有一個漢明帝感夢求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焚經(jīng)為證的</span>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漢永平七年 (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劉莊作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個身形高大,項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飛行,最后落到了自己的殿庭之前。而自己見到金人后,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夢。太學聞人傅毅回答說:“周昭王時,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長一丈六尺,遍體金色。陛下夢中所見的金人,或許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證實,說道:“按《周書異記》這本書里的記載,佛出世時天地間呈現(xiàn)了許多祥瑞,周太史蘇由見后曾預言,佛的聲教將在一千年后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蘇由預言的正是現(xiàn)在。陛下夢見的,想必是佛無疑?!?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帝念念不忘自己夢中見到金人時心中感受到的歡樂,聽了兩位大臣的解說后,決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尋求佛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將蔡愔(yīn)、博士秦景、王遵等18人。他們辛辛苦苦趕到與天竺毗鄰的月支國時,遇見了正在弘揚佛法的天竺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便懇請兩位沙門到漢地傳法。于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攝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佛像,一起東還。終于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傳攝摩騰等人帶來的佛像,是優(yōu)填王造的第4個佛像,形貌與漢明帝夢中的金人一般無二。明帝見后十分高興。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宮清涼臺供養(yǎng),佛經(jīng)則收藏在蘭臺石室里,兩位沙門住在招待外國人的鴻臚寺中。第二年,明帝又下詔書,令在城西雍門外建造精舍,作為兩位梵僧居住、譯經(jīng)的場所,其遺跡就是現(xiàn)在洛陽市的白馬寺。此后外來僧人增多,處處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上,長期以明帝感夢求法作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開始。從現(xiàn)有資料考察,漢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還是比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段簳め尷现尽酚腥缦掠涊d: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憲口授《浮屠經(jīng)》??梢?,佛教早在公元前就傳到了中國。明帝感夢求法的故事,反映出佛教在傳入內地后的70余年里,已經(jīng)有了進一步的流傳,甚至影響了貴為一國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動。最初外籍僧人的譯經(jīng)活動,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漢朝皇室的扶持下進行的。這一切為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fā)展,拉開了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傳說漢明帝感夢求法,請得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來到中國。明帝在城西雍門外建立寺廟,因其乘白馬馱經(jīng)而來,故取名白馬寺,作為兩位梵僧的居所。自佛教傳入,明帝親自提倡,予以扶植。上行下效,所以,王公大臣之中也有許多人拋棄儒學道典,轉信佛教起來。這便引起了道士們的嫉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南岳衡山道士以褚(chǔ)善信為首,西岳華山道士以劉正念為首,北岳恒山道士以桓文度為首,東岳泰山道土以焦德心為首,中岳嵩山道士以呂惠通為首,其它各山道士由費叔才、祁文信等人帶領,舉行集會,匯集1310人之眾,推舉褚善信為總領,浩浩蕩蕩來到京都洛陽。他們上書說:“道教為中國老子所創(chuàng),自古圣帝同尊,百王不易。陛下崇佛,舍本逐末,反求教于西域胡僧妄說。今愿與胡僧一較短長,若道教取勝,祈請陛下革除虛妄之教;如其不勝,再作道理。愿陛下許之?!泵鞯塾[奏,立即準許。其原因一是道士人多勢眾,根基穩(wěn)固,輕易得罪不得,二是佛教初入中國,尚不知其有何德何能,明帝很想見識一下。他隨即命令尚書宋庠(xiáng)將一班道士引入長樂官休息,又令白馬寺筑壇,準備角法決斗。角法的日期選定在正月十五日。詔令一下,敵對雙方各自準備,不在話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正月十五這天,褚善信帶領千余名道士來到白馬寺角法壇場,人人肅穆,個個莊嚴,自有一番志在必得的氣勢。漢明帝則帶領朝臣百官,后宮嬪妃親自前往,主持角法大會。他宣布比賽辦法說:“佛道二家皆以己教為勝,又各有經(jīng)書無數(shù),我想今日兩家斗法可以采用燒經(jīng)的辦法,如果哪家的經(jīng)書被燒成灰燼,而另一家的經(jīng)書卻完好無損,誰勝誰敗也就自有公論了。不知你們是否同意這個辦法?!瘪疑菩拧z摩騰兩方當即表示同意。于是道士們選出仙訣符篆等509卷,茅成子等道經(jīng)235卷,總計744卷,放置壇場的火堆之旁。褚善信、費叔才二人登臺作法,掐訣念咒,口中祈禱道:“胡僧亂我華夏,愿太上老君保佑我教,得辨真?zhèn)??!比缓髮⒔?jīng)當眾放到火上。不想那經(jīng)書紙卷見火便熊熊燃燒起來,不一時便已化成灰燼。褚善信、費叔才見道法不靈,羞愧難當,手擊天靈,自殺而死。接下來是佛教登場,只見攝摩騰與竺法蘭慢步上壇,梵香持念,然后將梵本佛經(jīng)置于火上。那佛經(jīng)見火,不但沒有燒著,反在火光的映照下更加光潔鮮艷,映照天地。這時,攝摩騰法師運起神變工夫,凌空飛起,端坐云巔。他以冷穆的聲音頌出一偈道:“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岳嶸。法云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處化群生?!斌梅ㄌm在壇上端立,為大家解釋此偈,他說:“攝摩騰法師之意是說,道教如山中野狐,難比佛教如獅子一般;道教如黑暗點豆之燈,難比佛教有日月之明;道教如一池水,難比佛教百川納海;道教如小土丘,難比佛教的山岳崢嶸。佛法垂化世界,啟發(fā)善種,以天下少有的教法,處處化導群生?!碑敃r看熱鬧的人立即對佛教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司空陽城侯劉善峻與諸士庶人等一千余人當即要求出家,后宮夫人王婕妤(jié yú)與宮女230余人削發(fā)為尼。呂通惠等五岳道士628人抽簪落發(fā),改宗佛教。漢明帝由此更是極力扶植佛教,廣度僧尼,重新建起10所寺院,城外3所以安僧,城內3所以置尼,印度佛教自此在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