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們囗岸 <p class="ql-block">圖們口岸包括公路口岸和鐵路口岸二個部分,是我國對朝鮮的第二大陸路口岸。位于圖們市區(qū)圖們江畔,對面是朝鮮南陽國際口岸,距朝鮮清津177公里。圖們口岸形成歷史較早,1933年設(shè)圖們稅關(guān),日偽時期建成圖們——南陽間“國境”大橋。1950年9月國家在圖們口岸正式設(shè)立邊防檢查站。改革開放前,圖們公路口岸主要是通行雙方探親人員、公務(wù)人員和汽車運輸雙方邊地貿(mào)易貨物。</p> <p class="ql-block">圖們——南陽間“國境”大橋</p> <p class="ql-block">南陽</p> <p class="ql-block">86號界碑</p> <p class="ql-block">圖們江碼頭,原名“于口坪渡口”,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此處一直是中朝邊民往來、互市貿(mào)易、原木集散、捕魚者云集的重要渡口,十分繁華、熱鬧。直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朝公路、鐵路大橋相繼開通,該渡口逐漸廢止。2009年在此處設(shè)立第86號界碑。</p> <p class="ql-block">圖們鐵路口岸</p> <p class="ql-block">公信昌位于圖們市國境路139-9號,舊址西緊臨友誼街,國境路在門前自西向東穿行,西距鐵路線509米,東距圖們江614米,是圖們市境內(nèi)唯一一處東北淪陷14年時期的金融商貿(mào)建筑,是反映圖們市金融商貿(mào)發(fā)展的舊址建筑,同時也是日本侵略者罪證之一,是一處具有歷史、科學、藝術(shù)價值的舊址,為研究圖們市金融商貿(mào)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百年公信昌照片墻</p><p class="ql-block">照片墻收集了圖們市,延吉市,龍井市,東寧市,集安市等地1920年代-1970年代朝鮮族民眾生活照,工作照,集體照、結(jié)婚照,畢業(yè)照等照片,是研究朝鮮族歷史發(fā)展,群眾生活,單位家庭個人成長的文獻資料。照片歷史感厚重,坐在長桌前老油燈、油壺,茶壺有種穿越歷史時空的感覺。</p> 圈河口岸 <p class="ql-block">圈河口岸現(xiàn)為中朝國際客貨公路運輸口岸,位于中國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zhèn)東南圖們江畔。</p> <p class="ql-block">國境橋</p><p class="ql-block">原國境橋名為慶興橋,始建于1936年,于2010年全面翻修加固,全長518米,寬6.6米,以橋中間為界,由中朝兩國各管理一半。</p><p class="ql-block">距離原有國境橋上游30米處,是中朝新建圈河-元汀界河公路大橋,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該橋主橋549米,總寬度23米,雙向四車道通行。中朝新建圈河-元汀界河公路大橋,對于提升口岸通關(guān)能力、便利兩國人員和經(jīng)貿(mào)合作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界碑,或稱界石,是一種邊界標記物,是用于辨別一個地區(qū)與另外地區(qū)之間的邊界位置和走向。在兩地區(qū)之間的邊界走向發(fā)生方向性改變時,界碑尤為有用,可以作為指示邊界走向的標志。界碑在直的邊界上也可以作為僅表示邊界所在位置的標記物,作為地界標志的石碑。第119號界碑,它是圖們江沿線口岸的最后一塊界碑。于2009年重新進行了翻修,根據(jù)中朝協(xié)議我方為1號,朝方為2號。</p> <p class="ql-block">圈河口岸周邊交通分布圖</p> 防川(一眼望三國) <p class="ql-block">防川島(中國吉林省中朝俄三國交界處的島嶼)</p><p class="ql-block">防川島位于中國吉林省琿春市南部約59公里處,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地帶,東鄰俄羅斯哈桑鎮(zhèn),西南隔圖們江與朝鮮豆?jié)M江市相望。島嶼呈狹長形,南北長約8千米,東西寬不足2千米,是吉林省海拔最低點(3米)。作為圖們江出海權(quán)爭奪的歷史焦點,防川島在1886年吳大爭取通航權(quán)、1938年張鼓峰戰(zhàn)役等事件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1991年恢復通航權(quán)后,受俄朝鐵路大橋限高及河道淤塞影響,仍面臨“望海不能出?!钡牡乩砝Ь场u上建有望海閣等景觀,可體驗“晝看三國景,夜聞異國情"的獨特邊境風貌。</p> <p class="ql-block">1、陽關(guān)坪路堤</p><p class="ql-block">2、吳大澂紀念廣場</p><p class="ql-block">3、東方第一村</p><p class="ql-block">4、龍虎閣(一眼望三國)</p> <p class="ql-block">陽關(guān)坪防川路堤</p><p class="ql-block">位于琿春市敬信鎮(zhèn)防川村陽關(guān)坪處,距市區(qū)52.8公里,曾是中國最窄的一段領(lǐng)土,既是江堤又是公路。路堤東側(cè)600余米為俄羅斯,西側(cè)為中朝界河圖們江。1957年堤壩最窄的一段被圖們江水完全沖斷,使防川成為中國的一塊“飛地”,我方長期借道前蘇聯(lián)境去往防川村。</p> <p class="ql-block">1981年,國務(wù)院決定在圖們江中國一側(cè)筑路堤和護岸工程,以保護疆土,便利邊弧人民。1982年4月開始施工,1983年10月竣工通車,從而結(jié)束了出入防川需借走他國道路的歷史。陽關(guān)坪防川路堤長880米、寬8米,用青石填江筑成。路堤建筑宏偉,高出江面2.5米,呈彎弓形矗立于圖們江畔。</p> <p class="ql-block">朝鮮</p> <p class="ql-block">龍虎閣(一眼望三國)</p> <p class="ql-block">防川龍虎閣是中國吉林省琿春市防川景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位于中、俄、朝三國交界處,總高64.8米,共13層,兼具堡壘式底部與仿古式頂部設(shè)計,寓意邊關(guān)堅不可摧。?其功能包括觀光、愛國主義教育及文化展示,是唯一能“一眼望三國”的觀景平臺,也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朝鮮——豆?jié)M江洞</p><p class="ql-block">與我們隔江相望的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羅津先鋒市的勞動區(qū)一豆?jié)M江洞。人口約13000人,主要設(shè)施有學校、醫(yī)院、木材加工廠、火車站等。羅津先鋒市是1991年由朝鮮政府批準對外開放的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也是朝鮮唯一外國人不需要簽證便可前往的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俄羅斯——哈桑區(qū)</p><p class="ql-block">與我們陸路接壤的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哈桑區(qū)的包德格爾那亞鎮(zhèn)。位于俄羅斯彼得大帝海灣,地形以丘陵、沼澤為主,另外還有一定面積的湖泊。人口大約800人,其中大部分是鐵路工人,還有極少數(shù)的農(nóng)民和家屬。</p> <p class="ql-block">俄、中、朝</p> <p class="ql-block">中俄朝三國邊境木棧道</p><p class="ql-block">項目由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琿春林業(yè)有限公司投資建設(shè),坐落于防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途經(jīng)圖們江左岸沿江地帶、423中俄界碑、土字牌等,最終至龍虎廣場,全長2221M,內(nèi)含魅力防川主題區(qū)、海拔原點主題區(qū)、擊鼓納福主題區(qū)、友誼之虹主題區(qū)、奔流入海主題區(qū)、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主題區(qū)、虎豹公園主題區(qū)、金戈回響主題區(qū)共八大主題區(qū)供游客拍照體驗,二層觀景平臺能夠近距離飽覽獨特三國美景,更有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和步步驚心的空中吊橋供游客打卡游玩。</p> <p class="ql-block">龍虎廣場</p> <p class="ql-block">東方第一村</p><p class="ql-block">防川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聞名,被稱為“東方第一村”。它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最東端,是中國最東部的行政村。從防川村可以遠眺日本海,同時可以看到俄羅斯和朝鮮的邊境城市。防川村與中國東北地區(qū)沒有直接連接通道,需要通過俄羅斯或朝鮮才能到達,因此被稱為中國的“飛地”?。</p> <p class="ql-block">防川村的歷史背景也非常豐富。1957年,由于圖們江水漫灘,防川村與外界斷了聯(lián)系26年,直到1983年國家用青石頭堵住江河,修建了新的通道。1992年,防川村進行了加固工程,確保了與外界的連接?。</p> <p class="ql-block">吳大澂紀念廣場</p> <p class="ql-block">吳大澂收復國土紀念</p><p class="ql-block">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今蘇州市昊中區(qū))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時任欽差會辦北洋事宜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吳大澂來到吉林琿春與沙俄代表進行勘界談判,歷時近五個月,不辱使命,將“土”字界牌由原沙草峰一帶向東南沿圖們江方向徑直展拓14里,收回琿春黑頂子地方,爭得圖們江口出海權(quán)。這是咸豐八年(1858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中俄立約勘界中,中國“惟此一次展界”的談判。民族英雄吳大澂以“一寸土地盡寸心” 的愛國情懷,捍衛(wèi)了國家權(quán)益和民族尊嚴,后世評價他“公忠勤稱天下,其功業(yè)在東陲尤著”。</p> <p class="ql-block">中國清朝后期官員、學者,民族英雄吳大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