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鳳魁</p><p class="ql-block"> 前幾天,寫了一篇《姥娘》的小文,覺得也應該為奶奶寫點東西,這兩個女性長輩在我的心里都有著很重的分量,不像姥爺和爺爺,因為他們走的都很早,記憶若有若無,沒有可以說起來的事兒,但是想起來還是很遺憾的,生命里很重要的人就這樣一別而過了,人生無常,誰又能夠作得了主呀!</p><p class="ql-block"> 姥娘和奶奶都壽命偏長,一個活了86歲,一個活了95歲,奶奶陪我走過的時間更長,在一起的時候也更多,再加上血脈的原因,對奶奶的感情相對更深,如果說奶奶是的根的話,她的這些兒孫們就是她的枝和葉,有首歌叫《綠葉對根的情意》,她那深埋在泥土里的根脈和撐起我們的枝干常常讓我們凝望和感念。</p><p class="ql-block"> 奶奶1918年生于魯西的一個小村莊,是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婦女,沒什么文化,在接近100年的時間里,見證了中國由戰(zhàn)爭貧窮逐步走向獨立富強,雖然后來條件好點了,但是年齡一大也花費不了多少了,我曾經(jīng)問過她是否覺得這一輩子很苦呢,她說,現(xiàn)在雖然能吃好穿暖了,但是以前吃的苦遠比現(xiàn)在享的福多多了,那時候窮的揭不開鍋,吃不飽穿不暖,當牛做馬,辛辛苦苦,勞作一生,加之各種意外,隨時可能就沒有了。奶奶受的苦我沒經(jīng)歷過,也無法完全感知和共情,和她同齡人相比,能吃的苦她一樣沒落下,能享的福別人就要比她少多了,再次印證了那句話:活著就是勝利。</p><p class="ql-block"> 奶奶生育四個兒子和兩個閨女,她最大的功績和驕傲就是三個兒子跳出了農(nóng)門,吃上了皇糧,在六七八十年代的農(nóng)村還是非常讓人羨慕的,這也奠定了奶奶晚年的幸福,村里人都夸她是個有福氣的老太太,她自然也喜于言表。說實在的,在那個相當長的時期,奶奶家確實夠窮,8口人擠在三間破土房里,連房帶院只有巴掌大的二分地,人都坐井觀天了。因為窮老爸曾經(jīng)要過飯(僅一次),因為窮老家和小家沒少生了氣,家庭關系一度緊張,后來條件漸漸變好,關系也慢慢緩和并和諧起來?;剡^頭再去看,客觀的說,都是窮惹的禍,他們或許都沒有錯,但是窮就要生氣吵架嗎?我看也未必要這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個大家庭要達到相親相愛,一個好的家風才是最重要的,作父母的都要帶好這個頭,努力養(yǎng)成一個好的家風并把它一代代傳下去。</p><p class="ql-block"> 奶奶身體挺好,基本上沒得過大的毛病,在我的記憶中一次是不小心掉到枯井里摔了個骨折住過院,另一次是心律不齊住過院。她80多還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家(老爸家),不需要人照顧,有時老爸和倆叔叔也接她來縣城輪流住上一段時間,但是她喜歡自由,縣城讓她不習慣,只好由她回去,請托姑姑和鄰居多費心關照。我有時也帶著孩子回去看她,趕時候便陪她住上一天,我覺得這是一種感情的自然回歸,讓我踏實而歡喜。奶奶提前知道我們回來,便早早的站在胡同口等我們,祖孫三代相見甚歡,那個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奶奶愛吃肥肉,據(jù)說年輕時就愛吃,蒸的肥肉一頓能吃一碗,而且吃了一輩子血脂膽固醇都不高,真是個奇跡。奶奶愛趕集愛花錢,她穿上不在乎,吃上不含糊,趕集自己走著去,看見喜歡吃的就買,老爸和叔叔們給她的錢見月花完,有時不夠了就讓人捎信補給,老爸經(jīng)常說,你奶奶想的開,對得住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從我們這個大家庭來說,奶奶居功甚偉,她兒女眾多,孫子外孫輩的更多,在外工作的近二十個,研究生學歷的就四五個,都是得承她的福蔭啊。人都要對祖輩先人學會感恩,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所以要緬懷祖先,慎終追遠,奶奶去世后,幾乎在每一個祭日我都要給奶奶(爺爺)上墳祭奠,雖然天人永隔,但我一直堅信他們還在,在看著我們,陪伴著我們,佑護著我們。奶奶還曾經(jīng)為我看過一段時間的孩子,老奶奶看重孫子,估計也不多見,這或許也是我們四代人一個特殊的根脈傳承吧,孩子長大后,我常給孩子講述這段過往,一旦時間允許,上墳時便也帶著他們,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根和來處。</p><p class="ql-block"> 時光如流,轉眼奶奶便離開我們12個年頭了,12年來的思念如縷如幕,記得奶奶走時,念佛的三叔說她的身體一直非常柔軟,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對這不懂,但我寧愿相信其有,我希望奶奶去那里開心快樂的生活,我也希望好好的修行自己,待百年之后也去那里和奶奶,和我愛以及愛我的人一起開心快樂的生活,再也不會分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