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離開奧比杜斯后,又來到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地:位于葡萄牙東南部的埃武拉古城。這座古城建于公元紀年之始,歷史上是葡萄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b></h1><h1><b>希拉爾多廣場:廣場中央是建于1570年的噴泉,廣場北端是建于16世紀的圣安東尼教堂,這個廣場曾經是個行刑的地方。</b></h1> <h1><b>穿行于古城之中。這座古城見證了許多歷史朝代,衰敗與重生之間保存著豐富的歷史遺產,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從西哥特到摩爾時期的各種建筑都被較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故埃武拉素有“博物館城市”之稱。</b></h1> <h1><b>始建于12世紀的天主教埃武拉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筑風格。</b></h1> <h1><b>建于1世紀的古羅馬狄安娜神廟遺跡,供奉的是古羅馬月神和狩獵女神狄安娜。</b></h1> <h1><b>神廟雖然僅殘存了14根花崗巖羅馬石柱,它們卻在風雨漂搖中屹立了2千年,見證了21個世紀的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迄今依然彰顯著曾經的輝煌和典雅。</b></h1> <h1><b>在神廟廣場上可以看到主教座堂的尖頂塔樓,塔樓造型獨特,由數個錐形小塔圍合而成,神秘而古老。</b></h1> <h1><b>建于15世紀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這座其貌不揚卻異乎尋常的教堂使得埃武拉聲名遠揚。</b></h1> <h1><b>教堂內除了一如既往的莊嚴肅穆、精致華麗,似乎沒有什么與眾不同。</b></h1> <h1><b>可是教堂的西廳則是駭人聽聞的人骨教堂。還未步入西廳,就見門楣上詼諧地寫道:“我們的骨頭正在這里等待你們的骨頭”,以如此震撼的方式來詮釋生命的短暫與永恒,讓人立即聯(lián)想到生與死之間是何等接近,只有一步之遙。面對門楣上的話語,只有尊重生命,珍惜當下,不要虛度光陰才是最好的回答。</b></h1> <h1><b>教堂內從墻壁到柱子,甚至天花板的每一根裝飾線都由人的骨骼和頭顱精心疊筑而成。</b></h1> <h1><b>這里面匯集了約5千具人骨,說是人骨教堂,不如說是人骨博物館。</b></h1> <h1><b>利用人骨的幾何特性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b></h1> <h1><b>抬頭仰望,一個個圓圓的頭骨被整齊地排列鑲嵌裝飾著天頂,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將藝術與死亡結合,形成顱骨天頂、人骨壁柱的極致美學和死亡紀念品。</b></h1> <h1><b>身在昏黃的燈光下,深感神奇靜穆,而非陰森恐怖。</b></h1> <h1><b>不過,最后還是登上西廳的天臺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舒緩一下沉重的心情,一些老外還在里面毫不忌諱地與骷髏合影。</b></h1><h1><b>照片背景是埃武拉古城</b></h1> <h1><b>天臺上的石雕人物,似乎與死亡有關。</b></h1> <h1><b>古城的小巷里布滿了各式各樣的軟木工藝品商店,帽子、皮鞋、包包等都由軟木制成。</b></h1> <h1><b>所謂的軟木就是一種橡樹皮。據說這種軟木橡樹要種植25年才能成熟,之后每隔9年才能采剝一次樹皮。軟木加工是埃武拉的主要工業(yè)之一。軟木具有輕質抗壓、防火隔熱隔音、防水防潮和彈性記憶的特性,已經用于建造房屋。</b></h1> <h1><b>次日來到南部瀕臨大西洋的白色懸崖小鎮(zhèn)阿爾布費拉,老城區(qū)商鋪餐廳林立。</b></h1> <h1><b>狹窄的街巷高低錯落</b></h1> <h1><b>軟木制成的手袋、皮包隨處可見。</b></h1> <h1><b>被大西洋沖刷過的金色沙灘上有愜意漫步的老年人,也有專心玩沙的孩子們。</b></h1> <h1><b>人們在這里閑暇地度假,無憂無慮的孩子們則在海浪的環(huán)抱中盡情地嬉戲玩耍。</b></h1> <h1><b>有人在海邊聚精會神地閱讀,有人在海邊專心致志地堆沙。</b></h1> <h1><b>乘坐海灘上的電梯來到小鎮(zhèn)的最高處,寬闊的沙灘、清澈的海水以及海灘上的巨型巖石盡收眼底。</b></h1> <h1><b>山崖邊郁郁蔥蔥的綠植襯托著優(yōu)雅的白色小鎮(zhèn),迷人的風情醉人心扉。</b></h1> <h1><b>沿著主街慢慢往下行??沙俗^光小火車,不過更喜歡自由自在地徒步游覽。</b></h1> <h1><b>一幅絢麗多彩的大型壁畫吸引了我的眼球,畫中有戰(zhàn)爭的描述,也有生活的瑣碎。</b></h1> <h1><b>壁畫中花里胡哨的紅男綠女,煙花風月的殢云尤雨。</b></h1> <h1><b>接著來到阿爾馬桑德佩拉的</b><b style="color: inherit;">一個漂亮的海灣</b></h1> <h1><b>海浪又大又猛,一不小心就會被打得狼狽不堪。</b></h1> <h1><b>我站在一塊小石頭上拍照片,安然無恙。過一會兒又想拍段視頻,便重新站上那塊小石頭,這回可沒那么幸運了,洶涌而來的海水頃刻打濕了鞋子。</b></h1> <h1><b>透過山崖上的巖洞向前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天幕,遺憾的是沒有藍天碧水。</b></h1> <h1><b>拱門般的的海蝕洞,是鬼斧神工的天然杰作。</b></h1> <h1><b>阿爾馬桑德佩拉也是一個大西洋畔的著名度假小鎮(zhèn)</b></h1> <h1><b>翌日,抵達葡萄牙最南部的城市法魯。下圖右側是建于19世紀的拱門,進入拱門就到了老城區(qū)。</b></h1> <h1><b>法魯主教座堂,與周圍的白色建筑交相輝映。</b></h1> <h1><b>教堂附近的老城墻</b></h1> <h1><b>城墻外大海邊的火車鐵軌</b></h1> <h1><b>等了老半天,不見火車開過。</b></h1> <h1><b>接著來到葡萄牙最南端的小鎮(zhèn)格拉斯。逛逛老街,感覺這里格外清爽、寧靜、古老、溫馨。</b></h1> <h1><b>一位畫家正在街頭創(chuàng)作巨幅繪畫</b></h1> <h1><b>穿過古城門,又見大西洋。</b></h1> <h1><b>大西洋的海浪總是洶涌澎湃、波瀾壯闊。</b></h1> <h1><b>拍了一段視頻</b></h1> <h1><b>拍照留念,既希望海浪高一些,又擔心被打濕了鞋。</b></h1> <h1><b>又拍了一段視頻</b></h1> <h1><b>爬到高處賞美景</b></h1> <h1><b>右前方有座石橋,通往更接近大海的一個觀景臺。</b></h1> <h1><b>溫暖的畫面</b></h1> <h1><b>今天是在葡萄牙的最后一天,在里斯本有大半天的自由活動時間,那就開始 City work 啦。大巴將我們送到光復廣場,我們就從廣場側面的斜坡開始往上行。</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斜坡上運行著黃色的格洛麗亞升降機,這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升降交通工具,1885年開始運行。升降機最初采用水力驅動,1886年改為蒸汽動力,1915年使用電力系統(tǒng),粗看還以為是可愛的軌道電車。斜坡兩側的墻上滿是鮮艷的涂鴉:</b></h1> <h1><b>徒步穿行于老城區(qū)縱橫交錯的狹窄石板小徑中</b></h1> <h1><b>有軌電車是這座城市的老古董,也是一張流動的名片。地上是來去交叉的鐵軌,空中是網狀交織的電線,被涂鴉得花花綠綠的電車川流不息地穿梭于城市的各個角落。</b></h1><h1><b>賈梅士廣場地面上的導軌與空中的電線相得益彰,剛好駛過的黃色28路電車已經運行了1百多年:</b></h1> <h1><b>我和兒子正站在街頭拍攝五顏六色的汽車,一輛觀光車正好開過來。一位穿著一身黑扎著長發(fā)不拘小節(jié)的路人(左下角這位)以為我們要乘觀光車,突然開口對我們說:It′s too expensive! Only a little of time, a lot of money is gone! 哈哈,謝謝他的好意!</b></h1> <h1><b>古舊瓷磚也是這座城市的標志,隨處可見貼著藍白瓷磚的墻面。</b></h1> <h1><b>路過開業(yè)于1905年的巴西人咖啡館,這家歷史悠久的咖啡館曾經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場所。20世紀上葉,葡萄牙的偉大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經常光顧這里,據說他每次都會點一杯苦艾酒和一杯咖啡,在醇香的咖啡味道中構思新作品。1988年,店主在門外安放了佩索阿的銅像。</b></h1> <h1><b>非常喜歡佩索阿的這首詩《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b></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你只是虛度了它</b></h1></b><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無論你怎么活</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只要你不快樂</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就沒有生活過</b></h1><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福的人</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他從微小事物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汲取到快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每一天都不拒絕</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然的饋贈</b></h1></div> <h1><b>來到建于1389年的卡爾莫修道院</b></h1> <h1><b>這座哥特式的修道院在1755年遭遇的8.9級大地震中受到嚴重損毀,屋頂坍塌、藏書被焚。</b></h1> <h1><b>穹頂的殘影保存至今,成為這次大災難的見證者。</b></h1> <h1><b>在修道院旁的觀景平臺上觀賞里斯本城,豐富的色彩讓這座位于山丘上的城市賞心悅目。</b></h1> <h1><b>從卡爾莫廣場走到圣胡斯塔街。圣胡斯塔升降機建成于1902年,當時采用蒸汽動力,1907年改為電力驅動,鋼鐵結構配置木質升降籠,迄今還是上下街道的交通工具,其頂部設有觀景臺。</b></h1> <h1><b>街頭行為藝術</b></h1> <h1><b>經過奧古斯塔商業(yè)街來到科梅爾西奧廣場,廣場上的標志性建筑奧古斯塔凱旋門始建于18世紀,其頂部是7米高的榮耀女神雕像,女神右手持橡樹冠冕象征力量,左手持月桂花冠代表智慧,底座銘文是“榮耀為天賦和勇氣加冕”。</b></h1> <h1><b>廣場中央是</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若澤一世國王的騎馬銅像,銅像旁有一群騎行者。</b></span></h1> <h1><b>廣場前是</b><b style="color: inherit;">特茹河,能看見4月25日紅色大橋和高高聳立的耶穌像。</b></h1> <h1><b>中午品嘗地道的海鮮飯和美味的燴海鮮,餐后店主還送了當地清新淡雅的櫻桃酒。</b></h1> <h1><b>下午繼續(xù)徒步,建于1200年的里斯本大教堂,這是里斯本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堡壘般的鐘塔、玫瑰大花窗。</b></h1> <h1><b>在歷史韻味十足的阿爾法瑪老城區(qū)串街走巷、爬上爬下。</b></h1> <h1><b>犄角旮旯里的安閑浪漫</b></h1> <h1><b>往上走到圣露西亞觀景臺,這里是拍攝老城區(qū)的最好機位之一。</b></h1> <h1><b>又來到太陽門觀景臺,前方是波光粼粼的特茹河。</b></h1> <h1><b>在太陽門觀景臺留影</b></h1> <h1><b>在觀景臺附近隨拍,一輛紅色的有軌電車緩緩駛過。</b></h1> <h1><b>始建于12世紀的圣若熱城堡的城門及城墻</b></h1> <h1><b>繼續(xù)走街串巷,這條小巷的兩側墻上也裝飾著藍白瓷磚,不禁感嘆:歲月沉淀、古韻悠長。</b></h1> <h1><b>又一次來到羅西歐廣場</b></h1> <h1><b>另一座噴泉的前方是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始建于1842年。</b></h1> <h1><b>沿著自由大道往北走,途中隨拍:</b></h1> <h1><b>自由大道的北端是龐巴爾侯爵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龐巴爾侯爵的青銅雕像。龐巴爾曾是葡萄牙首相,主導了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b></h1> <h1><b>最后徒步回到建于1884年的光復廣場,在這兒乘坐大巴到機場搭機回國。光復廣場是為慶祝葡萄牙結束被西班牙統(tǒng)治后恢復獨立而建,廣場中央的方尖碑建于1886年。</b></h1> <h1><b>葡萄牙的10天之旅,游覽的大部分景點都是世界文化遺產。走近世遺,感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的滄桑,邂逅古代的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部沉重的血淚史。</b></h1><p class="ql-block"><b>(完)</b></p><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30日</b></p>